(一)渠首工程
拦河坝 建成初定名“檀香山坝”,以纪念檀香山华侨捐款。原坝址位于乙种设计方案坝址下游约500米处。坝基建于石灰石基岩上,为欧基式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长68米,宽4米,高程446米。设计最大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民国24年(1935)后,先后多次增高坝面,引水量随之增大。至建国后1952年,坝顶高程达447.85米,引水量增至26.05立方米/秒。1966年7月27日,泾河洪峰7520立方米/秒,将大坝全部冲毁。同年10月,另建新坝。新坝位于原坝下游16米处,仍为重力溢流坝。坝长87.50米,底宽23米,高14米,设计引水流量46立方米/秒,坝顶高程451米。施工时动员全灌区农民投劳,于1967年6月13日建成使用至今。此次新修大坝和其他渠首建筑物费用共计218.58万元,其中灌区农民集资33万元,农民投劳不计其数。
进水闸 原为三孔平板式钢制闸门,每孔高1.75米,宽1.5米,总过水断面7.87平方米,以人力齿轮绞盘机启闭。1966年与大坝同时被冲毁。新闸1967年建成,四孔,每孔高2.5米,宽2米,总过水断面20平方米,钢制闸门以电力启闭。
隧洞工程 共有三个隧洞。1号隧洞(引水闸),长326.60米,断面面积14.80平方米;2号洞,长315米;3号洞,长26米。2、3号洞断面面积皆为36平方米。
节制闸和退水闸 民国23年(1934)于引水洞出口处(俗名大麦囤)和二龙王庙处(今渠首管理站)以及赵家沟各置退水闸一座。二龙王庙前再建节制闸一座。建国后,1952年,大麦囤闸封闭,于其下游约70米处另建退水闸,称第一退水闸。1971年,二龙王庙闸改建,称第二退水闸。1985年,赵家沟闸改建,称第三退水闸。
石渠即进水闸至二龙王庙段长1841.3米之基岩石干渠,其中有隧洞长667米,后多次扩建和改造。
(二)渠系工程
总干渠 全部位于本县境内,旧总干渠全长11.23公里,包括渠首石渠1.84公里及其以下土渠9.39公里。王桥镇以上土渠系将古渠裁弯取直而成,主要为输水渠段,无斗门。至王桥镇西进入灌区,共设斗门7座,灌溉泾、礼两县面积1.3万亩(本县为主)。旧总干渠在王桥镇社树村设闸(又称两仪闸),分南、北二干渠和八支渠(今十支渠)。1970年,调整渠系,废社树分水闸,东展总干渠,至燕王乡山西庄设新闸,分新南、北二干渠。今总干渠全长21.2公里,较原总干渠长10公里。
北干渠系 旧北干渠系由两仪闸开始,东至雪河乡汉堤洞分水闸止,长17.52公里。汉堤洞闸后分北、中、南3条支渠:北支渠沿汉白渠故道,至雪河乡湾子杨村入三原境,本县境内长6.76公里,又称一支渠;中支渠与北支渠略平行,经雪河乡武寨府、袁家、车文村,至探郝村入三原境,本县境内长5.5公里,又称二支渠;南支渠经雪河乡连家湾、三渠乡漫刘村后渐趋东北至管西村穿铁路入三原,本县境内长10公里,又称三支渠。旧北干渠系基本沿用汉白渠和清龙洞渠,70年代,旧北干渠系废除。新北干渠自山西庄开始,东抵雪河乡杨府村分水闸北折,经云阳镇张屯村后东折直指三原县城,在詈河乡湾子杨村北出境,境内长13公里。杨府闸南分三支渠,大部分承袭老三支渠故道。1977年,对三支渠汉堤洞闸以下全部改线,由汉堤洞村起直线东指,到三渠乡兴华村止,全长12.54公里。
南干渠系 旧南干渠由两仪闸起偏南与旧北干渠几乎平行东进,经燕王乡刘解村、县城北宝峰寺,东行至永乐镇东北磨子桥村分水闸,东南折入高陵境,全长37公里,基本位于本县境内。1970年随总干渠系调整,老南干渠上段全部改线,由山西庄分水闸南至燕王乡新庄村新修南干渠,使南干渠于磨子桥分水闸终止。新南干渠全长19.9公里,较原渠缩短,其上段原来灌溉面积改归新总干渠承担,原斗渠系统亦全部平毁新置。
八支渠 由原两仪闸设渠首,与旧南干渠平行东进,经县城南关东至永乐镇南蔡村入高陵境,本县境内长30.5公里。1965年,因泾惠渠下游增修支渠,遂将八支渠排为十支渠。1965年后,十支渠全部属本县境内渠道。1970年随总干渠调整,将十支渠首下移于桥底镇官苗村南。今十支渠全长27.23公里,灌溉69954亩。
泄水渠 本县境内共两条:一为总干泄水渠,位于社树村东,泄水闸置两仪闸旧址以上300米处,渠长3.37公里,泄水入泾河;一为南干渠泄水渠,位于永乐镇西徐村西(今水利技校围墙外),长6.78公里,与雪河排水干沟末端合并,于崇文乡宋村附近注入泾河。
原郑国渠已经被废弃,后来,在郑国渠遗址上建立了泾惠渠,可以引水灌溉,造福一方。
郑国渠一个由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伟大工程,属于最早的大规模水利工程,位于今天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郑国渠建于秦王政年。现在郑国渠已经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传来喜讯,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历史遗迹详情:
流经富平的郑国渠,全长约150公里,可灌溉18万余公顷。其引水口至干渠段,修有宽15~20米,高3~5米,长达6公里的引水渠堤。现存郑国渠口、郑国渠古道和郑国渠拦河坝,附近有秦以后历代重修、增修的渠首、干道遗址,并有大量的碑石遗存。
郑国渠修成后,灌溉面积达280万亩,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使秦国从经济上完成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准备。郑国渠遗址,发现有三个南北排列的暗洞,即郑国渠引泾进水口。
每个暗洞宽3米,深2米,南边洞口外还有白灰砌石的明显痕迹。地面上开始出现由西北向东南斜行一字排列的七个大土坑,土坑之间原有地下干渠相通,故称“井渠”。郑国渠工程之浩大、设计之合理、技术之先进、实效之显著,在我国古代水利史上是少有的,也是世界水利史上所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