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侗族自治县简介及详细资料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3 04:55:07
字号:

建制沿革

三江县始建于宋崇宁四年(1105)。于融水县三口寨置怀远军,后改为平州,并置怀远县。

三江侗族自治县简介及详细资料

三江侗族自治县高定寨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于老堡。

明万历十九年(1591)县治迁至丹洲。

民国三年(1914年)易名为三江县。

民国廿一年(1932)迁至古宜。

1949年11月18日三江县城解放,12月18日成立县人民 *** 。

1952年12月3日成立县级侗族自治区。

1955年9月改为侗族自治县。

1996年,三江侗族自治县面积2441平方千米,人口32.5万人。辖3个镇、13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古宜镇、丹洲镇、斗江镇、林溪乡、周坪乡、高基瑶族乡、和平乡、老堡乡、程村乡、梅林乡、富禄苗族乡、洋溪乡、良口乡、同乐苗族乡、独峒乡、八江乡。县 *** 驻古宜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三江侗族自治县总人口304149人,其中:古宜镇21565人,丹洲镇15764人,斗江镇18890人,周坪乡19066人,程村乡7096人,和平乡6738人,老堡乡15243人,高基瑶族乡6727人,良口乡24008人,洋溪乡15932人,富禄苗族乡21475人,梅林乡9820人,八江乡27640人,林溪乡22019人,独峒乡36986人,同乐苗族乡35180人。

2002年9月2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88号):原柳州地区的鹿寨县、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划归柳州市管辖。

2005年6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政函[2005]165号)同意撤销周平乡,整建制并入古宜镇,古宜镇 *** 驻地不变。调整后,全县辖3个镇、12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古宜镇、斗江镇、丹洲镇、独峒乡、八江乡、林溪乡、同乐苗族乡、梅林乡、富禄苗族乡、洋溪乡、良口乡、老堡乡、高基瑶族乡、和平乡、程村乡。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处东经108°53′~109°52′,北纬25°22′~26°2′,是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地。

地质地貌

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沉积岩分布极广,丹洲群、震旦系分布区占三江侗族自治县面积的95%以上,中生界白垩系在北部程阳呈点状分布,东部与龙胜交界处有少量雪峰期火山喷发岩,河口附近个别超基性岩体,中部及南部露出少量基性岩、闪长岩及煌斑岩;三江县地处江南古陆南缘,属九万大山穹褶带和龙脉褶断带之间,曾经过多次地壳运动,褶皱断裂非常发育。

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地貌分为残余山地、陡崖窄脊山、V形谷、河从丘陵河流谷地、残余山前梯地等六种层次一级地貌。

气候

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处于低纬度地区,属中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为17℃至19℃之间,南北气温相差1℃至2℃;雨热同季,寒暑分明,晨昏多雾,四季宜耕;一年四季,春多寒潮阴雨,夏有暴雨高温,伏秋易旱,冬有寒霜。

3月中旬至5月中旬为春季,5月中旬末至9月下旬为夏季,9月下旬至11月底为秋季,12月初至下年3月为冬季;全年以1月最冷,平均为7.1℃;7月最热,平均为27.4℃。

三江侗族自治县各地年平均雨量在1493mm;三江侗族自治县雨量分布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季为降雨高峰季节,占全年42-48%;春季为降雨次高峰期,占全年30-35%;秋冬两季降雨较少。

三江县属日照偏少地区,年实际日照数平均1333.3小时;三江县属季风气候区,全年风向以东北偏北风为多,其次北风和东北风;历年平均雾日79天;年平均无霜期321天;年平均隆雪5天;年平均结冰7.2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

水文

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有七十四条大小河流纵横交错,"三江"得名于境内的三条大江,即榕江、浔江与苗江。

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河流纵横,属珠江上游西江水系的一部分;三江侗族自治县大小河川74条,全长68km;其中有16条主要河流;集雨面积50km?至100km?以下有8条,100km?以上的8条,主干河流有3条;溶江,县内长91km年径流量102.5亿立方米,支流有苗江、大地河、晒江河、小宾河、高露河、大年河、八洛江、西江河。浔江,县内长63km,年径流量5.8亿立方米,支流有斗江、林溪河、漾口河、八江河、洒里河、燕茶河融江县内长91km,年径流量102.5亿立方米,支流有西坡河、板江、田寨河。县境内没有地下河,地下水补给来源于大气降水,补给与消耗基本平衡,一般泉水终年不断。

土壤

三江侗族自治县属红壤地带,但随着山地海拔高度的不同,分为红壤地带黄红壤地带、黄壤地带;三江侗族自治县垂直分布规律大体是500米以下的丘陵为红壤地带性土壤,500米至800米为黄红壤地带性土壤,850米以上为黄壤地带性土壤。土壤总的特点是:土体肥厚,多为壤土;有机质含量高。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2012年,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已发现的矿种有石煤、铁、钒、锰、铜、铅、锌、钨、锑、金、磷、钾、金刚石、重晶石、石英岩、辉绿岩、蛇纹石、矿泉水、板岩、千枚岩、长石石英砂岩、黄斑岩等。其中查明有资源储量的8种。

土地资源

2012年,三江侗族自治县土地总面积2454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21.0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5.9%。在农用地中:耕地1.304万公顷,占农用地的6.2%;园地0.7698万公顷,占农用地的3.63%;林地17.68万公顷,占农用地的83.87%;牧草地1.327万公顷,占农用地的6.3%。

水资源

2010年,三江侗族自治县水资源总量24.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7005立方米。降水量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有差异:东南部多于西北部,如东南部的和平、丹洲等乡镇年降水达2200多毫米,西北部的林溪、独峒、同乐、洋溪、富禄等乡年降水只有1400毫米。春夏降水量较多,秋冬降水量较少。

森林资源

三江侗族自治县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布上大体是海拔5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带,经济林以油茶林为主;海拔500~800米,生长有栲类、栎类、酸枣、拟赤扬、楠木、枫香、光皮桦等;海拔800米以上山地,多为水源林和灌木丛为主,原升植被为阔叶林,主要树种有山毛榉、青岗栎、麻栎、荷木、枫木、山槐等,山顶为苔藓短曲林带;海拔1000米以下为山地,阔叶林一旦受破坏后生长著马尾松、盐肤木、野溱、杜鹃、白栗、毛茅等组成次森林,荒山则生长五节芒、铁芒箕、纤毛鸭咀草、野古草、四金脉等禾草群丛,还有胡枝子、继木灌丛;林下植物以蕨类的黑白科为主,间有小竹类分布;人工植被主要是杉木林、竹林、油茶林等。

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风雨桥 动物资源

鸟类:发现较多的有斑鸠、鹧鸪、竹鸡、毛鸡、画眉、飞喜鹊、乌鸦、啄木鸟、猫头鹰、金鸡、寒鸡、麻雀、戴帽鸟、苦楝鸟、云雀、秧鸡鸟等。其中金鸡(又名锦鸡)寒鸡(又名白鹇)属于国家保护鸟类。

兽类:兽类品种有:毛冠鹿、猕猴、大灵猫、小灵猫、苏门羚、穿山甲、水獭、狐狸、田鼠、果子狸、黄腹、竹鼠、红腹松鼠、花鼠、青鼬、毫猪、野猪、黄鲸、貂猫、华南兔、猪獾等。属国家保护动物的有:猕猴、大灵猫、苏门羚、穿山甲水獭等。

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有:青蛙、诏蛙、棘胸蛙、雨蛙、鹰嘴龟、金钱龟、鳖、山瑞、蟹、娃娃鱼、眼镜蛇、蟒蛇、金环蛇、银环蛇、黄飘蛇、水蛇、竹叶青蛇、干芋苗蛇等。

行政区划

截止2014年初,三江侗族自治县辖15个乡(镇),它们是:古宜镇、丹洲镇、斗江镇、和平乡、独峒乡、八江乡、林溪乡、程村乡、老堡乡、良口乡、洋溪乡、梅林乡,有同乐乡、富禄乡两个苗族乡,高基瑶族乡。

人口民族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全国七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2012年三江侗族自治县人口36.7707万人,侗族人口占57%。有侗族、汉族、苗族、瑶族、壮族等民族。

交通

三江侗族自治县道路交通网路呈放射状布局,直线距离基本上在以县城为中心半径20km的范围内。在外围交通方面,三江县城距桂林两江国际机场150km;枝柳铁路南北向贯穿,北到湖南省通道、怀化、张家界,南至柳州、南宁、北海;公路有209国道和321国道在境内交汇,南至柳州市、北通湖南通道县、东达桂林市、西往贵州从江县;水运可沿融江直达柳州市。

贵广高铁贯穿全境,设有三江南站

经济 概况

2013年三江侗族自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26亿元,同2012年增长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亿元,同2012年增长55.3%;工业总产值13.59亿元,同2012年增长1.5%;财政收入2.6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亿元,同2012年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45元,同2012年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5453元,同2012年增长13%。

第一产业

2013年三江侗族自治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453元,同2012年增长13%。全年新增茶叶种植4650亩,茶园总面积达14.8万亩,年产干茶1.05万吨,实现总产值10.1亿元;新增油茶种植1.52万亩;新增毛竹(含杉竹混交)种植5120亩。建成广西茶籽油及茶叶产品检测中心,查扣添加非茶类物质茶叶3000多公斤。

第二产业

2013年1-6月份,三江侗族自治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670.7 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119.56%。实现工业增加值1562.2万元,同比增长 48.34%;实现税金389.2万元,同比增长8.2%。1-6月份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135万元。柳州神州矽业公司两台6300KVA电热炉改造完成投资1200万元;柳州林道轻型木结构制造公司欧式木屋材料生产线技改完成投资350万元,高密机制木碳生产线完成投资110万元;柳州隆泰竹业有限公司毛竹深加工生产线完成投资250万元;三江云峰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熟料粉碎包装线完成投资150万元;三聚电力投资公司厘金滩电厂发电监控设备技改完成投资100万元;三江县桥牌实业有限公司牛肉熟肉制品加工线完成投资85万元,毛竹深加工生产线完成投资100万元,三江县信达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草头坪2500KVA电热炉及供电设施改造投资310万元;森雷矽业有限公司扩建一台6300KVA热电炉投资80万元;十里盘加油站迁建投资500万元。

第三产业

旅游业

2013年,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总人数179.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亿元,分别增长15.7%、22.5%。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柳州·三江)侗族多耶节"。

投资

2013年,三江侗族自治县实现招商引资项目29个,涉及资金32.82亿元,到位资金17.02亿元,增长14.46%。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00万元,引进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企业3家。

社会 教育事业

2009年,三江侗族自治县有国小174所,教学点86所,在校学生27228人;国中14所,在校学生11840人。从"九五"开始,2009年县国小入学率99.5%,巩固率为99.7%;国中阶段入学率达99.6%,巩固率为97.7%。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的"普九"验收标准。2006年5月顺利通过自治区人民 *** 的验收。2009年,县内普通高中2所,在校学生达3418人,在县外普通高中就读学生210人,共3628人,普通高中入学率达到25%。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经费8000多万元,小学生均校舍面积达5.53㎡,生均图书达12册,实验教学设备装配达到三类以上标准。中学生均校舍6.94㎡,生均图书14册、实验教学设备装配达到二类标准。

卫生事业

2010年,三江侗族自治县每千人病床数达2-3张,每千人卫技人员数达2.5人以上,农村村级卫生室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免疫实现"五苗"接种率达90%以上;乙类、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以内;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80%以上,儿童系统管理率70%以上,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80%以上,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新法接生率达100%,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控制在10‰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30/10万以下,婴儿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至21.87‰和25.72‰以下。

文化事业

2012年,三江侗族自治县引入民营资本7000多万元,打造了实景演出剧目《坐夜》。剧目自2011年10月1日上演以来,演出超过100场,观看人数6万多人,为剧团创下100多万元的收入,成为三江一张锃亮的文化名片。

社会保障

2013年,三江侗族自治县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1%,累计核报医疗费用1.13亿元;新农保参保率达到80%,累计发放养老金3978万元;发放低保金、城乡医疗救助金、优抚金等社会救助金7700多万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90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完成第二期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工程投资8319.3万元,受益民众达43779人;建设658套保障性住房,完成3000户农村危房改造、27户水库移民旧房改造、22艘危旧渡船改造;落实退耕还林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一事一议"项目补助、农资直补、水库移民扶持资金、农房统保资金等支农惠农资金达6293.2万元。

文化习俗 民俗风情

侗族油茶 --用来制作油茶的原料,主要是:茶叶(在广西北部,产自三江县洋溪乡高路村的高露茶是打油茶的上好用茶)、大米花、酥黄豆、炒花生、葱花、糯米饭等。三江侗族自治县常常举办农民画、侗族大歌、侗族刺绣、"百家宴"等文化活动。

民族风情

三江是广西唯一的侗族县,三江侗族自治县拥有中国最完好、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侗族建筑群,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共有侗族风雨桥一百零八座,鼓楼一百五十九座,还有大量的侗族民居建筑群。民族节日主要有:正月十五斗牛节、三月初三花炮节、八月十五赶坡会、九月初九新禾节以及十一月二十二日的冬节等。

侗族女子芦笙舞

侗族婚礼

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婚礼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回门"即送新娘回娘家,送新娘回娘家时新郎不得随行,而由新郎家的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挑着彩礼,组成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送亲的队伍越长,表示新郎家的家业越兴旺。晚上,送亲队伍中的未婚青年和新娘寨子上的未婚青年通常会聚在一起聊天,寻找意中人,谓之为"坐夜"。

"赶贼节"

每逢中国传统佳节大年初一,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唐朝村的侗族民众,便聚在一起举行独特的传统避邪节--"赶贼节"活动。

另外,还有赛芦笙、踩歌堂、抬"官人"、"多耶"、行歌坐夜、"月堆瓦"、"不落夫家"、"偷亲"(偷婚)、"送买转"(送新娘回门)、"勾亲"、程阳八寨集体婚礼、拦路歌等习俗。

名优特产

禾花鱼

"禾花鲤"即在稻田里混养,不放任何合成饲料喂养的鲤鱼,鱼肉鲜嫩香甜而得名。主要产地以良口乡晒江村和洋溪乡信侗村为中心的榕江河一带。

侗族

三江竹笋

"三江竹笋"产在有"广西竹乡"之称的三江县。所产的各类竹笋脆嫩、味美、多汁。

归东野葡萄

"归东野葡萄",因出产于三江县同乐乡归东村而得名,成熟期为每年8月下旬,熟后留其树上桂果1到2个月。果子不落、不裂、不烂,果皮蓝黑色,易着色,成熟一致,颜色美观,品质优良。"归东野葡萄"籽少肉多,可食率在90%以上。

其他特产

三江侗族自治县其他特产有:竹制品、肉牛、山茶油、三江大糯、丹洲蜜柚、梅林夏橙、百合、罗汉果等。

名人

陆永:奥运冠军,中国男子举重队85公斤级运动员,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人,1986年1月1日出生,输送教练兰艳云,现任主管教练陶闯。

兰世章:1985年出生。广西壮族自治区体工大队举重教练。曾获得全国青年男子举重锦标赛第一名,世青赛第一名,第十一届亚运会举重冠军,世界举重锦标赛54公斤级冠军,并多次打破世界纪录。

(按环境分类)

1、原始古茶林

原始森林中野生的茶树林,一般胸径50cm、胸围160cm、树高15m、树龄千年以上。茶树间距约20~50m,每亩约20~30株,亩产10~20kg,极其稀有。雨林中物种繁多,生态原始。

2、野化古茶园

原始森林中空地或雨林边缘,古人种植、但被抛荒数百年,无人看管,逐渐形成了野化趋势,胸径30~50cm,胸围100~160cm,树高10m左右,树龄500~1000年。茶树间距约8~15m,每亩约50~90株,亩产30~50kg,极为稀有。人工干预少,野化生态环境。

3、原生态古茶园

古人种于村寨周围高山上,地表植物未被除去,多数茶树胸径在10~35cm,胸围35~110cm,树高3~6m,树龄多在三四百年。茶树间距约3~5m,每亩约120~220株,亩产约50~80kg,数量稀有。人工干预少,只进行适当采摘和修剪,不施肥、不打农药、不除草、不翻地。蕨类、地衣、多种热带雨林草本植物共生,生态环境优。

4、生态古茶园

古人种于村寨周围高山上,地表植物已被除去,多数茶树胸径在10~25cm,胸围35~80cm,树高2.5~4.5m,树龄多在一二百年。茶树间距约1.5~3.5m,每亩约190~400株,亩产约60~90kg,数量较少。一定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施农家肥、偶尔打农药,除草、翻地。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生态环境好。

5、近代茶园

1912-1949民国年间,茶树矮化前,按照传统方式用种子繁殖的有性系茶园。多数茶树胸径在5~15cm,胸围15~50cm,树高1.5~3m,树龄60~100年。茶树间距约1.5~3m,每亩约200~400株,亩产约60~90kg。较多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施肥、有时打农药,除草、翻地。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生态环境较好。

6、现代茶园

1949年以后,特别是64年以后,条列式密植的扦插苗无性系茶园。树高60~90cm,每亩约3000~4000株,亩产约120~190kg。较强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打农药,除草、翻地。地表土裸露,靠施化肥维持产量,多数现代茶园生态恶劣,物种稀少,现有向生态化、有机化发展的趋势。 1、千年野生古茶树

原始雨林中野生的古茶树,一般胸径50cm、胸围160cm、树高15m以上、树龄千年以上,极其稀有。叶大、粗壮、叶脉鼓出,叶缘锯齿深,叶脉9~16对之间,与现代茶园栽种的大叶种叶脉(6-9对之间)完全不同。持嫩度高,一芽两叶,一般重0.5~1g,是一般古树茶的三倍重。所制晒青绿茶,汤色绿黄,香气清爽,略带野生茶特有的腥味,与栽培型茶树香气截然不同,水溶性果胶丰富,几乎无苦涩味,满口润甜,回甘极其绵长持久。 因其产量稀少,价格非常昂贵。

2、野放大茶树

滇南茶区的少数民族茶农,把树高5m以上,难以采摘的栽培型古茶树叫做大茶树,大茶树一般都是该茶园树龄最老的几棵或是最大的茶树王。一般情况下,大茶树胸径30~50cm,胸围100~160cm,树高5~15m左右,树龄多在500~1000年之间。用大茶树嫩芽做的晒青绿茶叫做大树茶。就品饮经验而言,茶树树龄越大,生态环境越好,口感就越协调,水溶性果胶、树脂含量就越高,口感就越温润。

3、原生态古茶树

大多胸径在10~35cm,胸围35~110cm,树高3~6m,树龄多在三四百年。由于地表植物未被除去,所以茶园生态良好,尽管树龄很大,但茶树未见衰老迹象。所制晒青绿茶,芽叶粗壮,多数叶脉9~16对之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微苦微涩,苦涩感在口腔内停留时间很短,大约几秒钟。随之回甘强劲。

4、生态古茶树

大多胸径在10~25cm,胸围35~80cm,树高2.5~4.5m,树龄多在一二百年。由于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采摘频繁,很多生态古茶树有衰老迹象。所制晒青绿茶,芽叶粗壮,多数叶脉在9~16对之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弱苦弱涩,苦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短,大约十几秒钟,与树龄更大一些的原生态古树茶较难区分。

5、老茶树

种植于1912-1949民国年间(参考近代茶园描述),不够100年。所制晒青绿茶,芽叶较为粗壮,多数叶脉9~16对之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有点苦涩,苦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不长,大约几十秒钟,与古树茶有些难于区分。

6、小茶树

1949-1976年间种植的茶树,树龄35~60年之间,多数植株树高80~120cm,每亩约1500~2000株。所制晒青绿茶,芽叶不甚粗壮,苦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长,口感的协调性比台地茶好,比古树茶要差。

7、台地茶树

1976年以后,条列式密植的扦插苗无性系茶树,多数植株树高60~90cm,每亩约2000~3000株。所制晒青绿茶,由于施用化肥和密植,产量大,生长周期快,强苦强涩,并且苦涩味在口腔中久久不褪,与古树茶口感差别巨大。市场价格远比古树茶便宜。 1、乔木型

植株高大,主干直立明显的树型。乔木型茶树分枝部位高,主根发达。自然生长状态下,树高通常达3~5米,野生茶树高达10米以上。如云南大叶种、海南大叶茶,以及大部分野生大茶树等。

亦称“半乔木型”。植株高度中等,分枝部位离地面较近,主干较明显的树型。小乔木型茶树在自然生长状态下,树冠较高大,根系较发达。如郑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等。中国栽培最广的茶树类型之一。

3、灌木型

植株矮小,自然生长状态下,树高通常只达1.5~3.0m的树型。灌木型茶树近地面处枝干丛生,或从根颈处发出,分枝稠密。成年后无明显的主干。根系分布较浅,侧根发达。如毛蟹、苔茶等。是中国栽培最广的茶树类型之一。

(上三项见《中国茶叶大辞典》陈宗懋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289页)

4、乔木种灌木栽培型

茶树植株在非人为控制(如剪、采等)条件下自然性状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态型,其树型可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三种。(《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3页)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的乔木型茶树条列式矮化密植以后,多数植株仅有60~90cm高,种植密度也从过去的300~500株一亩提高到每亩2000~3000株,实际并不具备高大的乔木树型外观,因此笔者认为这类茶树从实际出发应归为乔木型灌木栽培更为合适。 1、特大叶类

叶长大于14cm,叶宽大于5cm,叶面面积在60平方厘米以上的为特大叶类。

2、大叶类

叶长10.1-14.0cm,叶宽4.1-5.0cm,叶面面积40-60平方厘米的为大叶类。

3、中叶类

叶长大于10cm,叶宽大于4.0cm,叶面面积20-40平方厘米的为中叶类。

4、小叶类

叶长小于10cm,叶宽小于4cm,叶面面积20平方厘米以下的为小叶类。

(上4项分类见《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2005年11月第19次印刷56、282页)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95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