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降水丰富,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3 04:53:15
字号:

宁夏平原上,黄河与众多引水渠道纵横交错,广大的农田得以灌溉.加上光照条件好,水稻、小麦、玉米、胡麻等农作物都很适合在这里生长,所以有塞上江南之称.

为什么降水丰富,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河套平原,在阴山以南,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有黄河流经,沟渠纵横.农业发达,有塞上米粮川之称.

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 贺兰山是西北的传奇名山 。宁夏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之间,雄伟峻峭的山体拔地而起,如同藩篱般隔开了 西北大漠与黄河灌区 ,在山麓两侧形成了 草原、沙漠、农田 等迥然不同的景观,也因此成为游牧文明与农耕 文明冲突与交融之地 ,是历代 兵家必争之地 ,素有“ 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 ”的称谓。

拆开贺兰山,往西走是 连绵的腾格里沙漠 ,往东走是 富饶的宁夏平原 。千年来这里见证着大西北的风沙,庇护着山脚的生灵,连结着不同民族的交往。

▲贺兰山位于宁夏与内蒙古的交界处,绵延200多公里,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融之地,山前地带至今遗留着西夏的遗迹。供图/图虫创意

贺兰山,风沙与季风在此止步

在很多人的心中,中国的西北荒漠与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的红色荒漠没有区别,都是萧条荒凉的存在。但 贺兰山的存在,打破了这种粗暴的印象。

距今约15.5亿年前,贺兰山所在的地区还是 一片大海 ,海洋生物在此安居乐业。直到燕山运动时期,强烈的地质运动令海底沉积物 慢慢隆起 ,形成贺兰山的雏形,而随着7000万年前喜马拉雅运动在亚洲大陆广泛发育, 贺兰山继续缓慢上升 ,最终形成了今天绵延200余公里、平均海拔2000-3000米的近南北走向山脉。

15亿年的地质演变,让贺兰山由 一片汪洋挺拔为一座奇特的山脉 ,也让中国西北多了 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

来自东南沿海的暖湿气流,穿过东部的太行山、吕梁山来到宁夏,已是强弩之末, 干旱成了这里的主调性 。但是贺兰山的崛起,阻截了为数不多的水汽,同时还 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 ,有效阻挡了从西北方向刮来的高空寒流,也令 连绵的沙漠难以越过山脉继续东进 。贺兰山一带基本与中国 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重合,成为了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 当中的重要一环,还是中国 河流外流区与内流区 的分水岭。

再加上山地形成的垂直小气候,贺兰山的不同区域在气候、水源和植被等方面有了显著的差别,呈现了 山峦、沙漠、河流、草原、森林 等全然不同的自然景观。

在贺兰山西麓,有着一望无际的黄褐色荒漠,这就是著名的 腾格里沙漠 。它是中国第四大沙漠,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密集的沙山遍布其中, 与乌兰布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相连 ,成为阿拉善荒漠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年,阿拉善作为 中国沙尘暴的重大策源地 ,吹起的沙尘浩浩扬扬,但是地上的流动沙丘,始终无法越过高山。

而东麓的迎风坡上,降水积成山间小溪,在数个东西向山谷如 贺兰口、苏峪口、三关口、拜寺口 流出,带出了山中的泥石砂砾, 山前的冲积扇 土壤肥沃。同时,这里的年降水量仅有200毫米,却足以供给牧草生长,许多草原植物如 短花针茅、长芒草、灌木亚菊、刺叶柄棘豆 便染绿了山体,还与稀疏生长的耐旱小乔木灰榆,共同组成了 山地疏林草原带

降水量 由山麓向山顶 逐渐增多,即山下200毫米逐渐增加到山顶400毫米左右,在贺兰山腹地滋润了一片 山地森林 ,面积仅有211平方公里,却是我国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粗壮挺拔的乔木矗立在大山深处,有 山杨、杜松、白桦、山柳和灰榆 ,以及直径可达1尺多的松树和云杉。山中浅浅的溪水滋润出厚达10厘米的青苔, 白蘑、紫蘑 等真菌藏身林下,还有古地中海孑遗植物、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四合木 。而到了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地,随着气温下降,森林景观又被 高山与亚高山灌丛草甸带 所取代。

于是,地处干旱地区的贺兰山,地跨 温带草原与荒漠 ,是 华北森林植被、内蒙古草原植被、阿拉善戈壁荒漠植被和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的汇集地 ,还是各种生灵宝贵的家园。据统计,贺兰山有脊椎动物218种,其中鸟类115种和5个亚种、兽类51种,属于 温带草原-森林草原-半荒漠动物群落 ,包括国家一级动物金雕、胡兀鹫、白尾海雕等,国家二级动物马鹿、马麝、岩羊、蓝马鸡、苍鹰和秃鹫等。

从这个角度上看,贺兰山不仅是 自然的屏障与分界线 ,还是一座难得的 生态绿洲

▲在贺兰山,夏天的云杉林是郁郁苍苍的蓝绿色世界,冬天则成了宁夏八景之首“贺兰晴雪”的最佳代言人。摄影/妥永苍

贺兰山,守护着塞北的粮仓

贺兰山的传奇不止于此。雪山与草原之外,贺兰山下还有 荡漾的湖水 葱绿的稻田 ,在塞北的黄沙漫漫中,出现了一派“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的江南风光。

一般来说,中国200毫米到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地方多是草原与荒漠,似乎无法种植水稻。但是农耕民族进入这里后,却打破了这个规则,硬生生造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塞上江南”。 为什么,农作的铁犁可以深入西北?

在贺兰山的东面,就是鼎鼎有名的宁夏平原 。这里本是地处西北的干燥之地,因为黄河的存在改写了命运。

黄河从青藏高原上奔腾而下 ,流过兰州以后,转头北上,沿着贺兰山脚一路穿过宁夏平原,由于地势低缓,丰富肥沃的泥土不断沉积,在千万年的作用下,积累出厚厚的土壤层,从此宁夏平原就有了 一大片可以开垦的土地

更重要的是, 黄河给这里带来了宝贵的水资源。 它从中卫县南长滩翠柳沟入境,途径中卫、中宁、青铜峡、吴忠、灵武、永宁、银川等县市,在石嘴山头道坎麻黄沟出境。宁夏河段约 占黄河全长的是十四分之一 ,过境年径流量约为307亿立方米,使宁夏平原有了灌溉农业必不可少的水源。

与此同时, 地形也是宁夏平原能够充分利用黄河水的重要条件 。黄河水沿着贺兰山脚,自高往低冲刷河道, 形成稳定的河槽 ,比起中下游河床不断淤积堆高的“地上河”更加安全;同时在宁夏平原上, 水面与地面的高差并不大 ,只要在河岸上开一个口子,黄河水就能 缓缓流入两岸的土地 。相比之下,更上游的青海、甘肃峡谷众多,常常要经过三四级提灌才能用上河水,不及宁夏灌溉方便。

▲今天的宁夏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在银川市永宁县,碧波荡漾的万亩鱼塘和连绵的水稻田连在一起,一派水乡风光。摄影/徐胜凯

再加上 黄河上游的水位波动比较稳定 ,少有大的洪涝灾害,使宁夏平原沿河两岸,既可 享黄河之利,又无旱涝之虞 。所谓“天下黄河富宁夏”,流淌过这里的黄河是一切滋润与富饶的源头。

天时地利之下,2000多年前的先民们就已经 凿渠引黄河水到农田 ,在堤岸上直接开口即可引水灌溉。此后,历朝 修浚旧渠 ,不断开挖新渠。早期的宁夏引黄灌区集中在河东地区,到了唐代,宁夏的引黄渠道已有9条,持续扩大灌区范围,直至19世纪, 宁夏引黄灌溉干渠已有23条,全长约1000多公里

人力建设的 渠、沟、桥、闸、坝、滩 ,大大改善了这里的灌溉条件,也让水稻、蔬菜和水果的种植成为可能。2019年, 宁夏的粮食产量373.2万吨 ,人均占有量达542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塞北粮仓。

▲平罗位于宁夏平原北部,镶嵌在贺兰山与滔滔黄河水之间。因地势略低于上游,引水更加便利,水沟纵横,稻田万顷。摄影/杨宏峰

黄河滋润了这个粮仓,贺兰山则守护着它。 贺兰山的平均海拔约有3000米,在西部一连串大山中仅仅是个“弟弟”的存在,却是宁夏平原重要的庇护者。打开地图,贺兰山犹如屏障一般,挡住了 东侵的腾格里沙漠 。试想一下,如果贺兰山像东南地区不到500米的丘陵一样低矮, 来自西北的尘暴 便会很快掩盖宁夏平原,农田耕作也就无从谈起。

正如地理学家伍光和教授曾在《中国绿洲地域系统研究》评价称:“中国绝大部分绿洲的形成都与干旱区的山地有关。 如果没有这些山地的存在,从准噶尔、塔里木到贺兰山的广大区域,就很难发育绿洲 。”

人们对黄河与贺兰山的赞赏,从这首民谣里就能看出来:“ 宁夏川,两头子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金川银川米粮川。 ”贺兰山下的塞北粮仓,源源不绝地生产着著名的宁夏 大米、枸杞、菜心、葡萄 ,称得上是西北的天府之地。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宁夏平原就是出产最好的枸杞的地方。这里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全年日照达3000小时,无霜期 170天左右,特别适宜枸杞生长。摄影/李紫恒

圣山与军山:文明交融之地

连通大漠与粮仓的贺兰山,也是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汇之地

根据专家考证, 距今3万年前,贺兰山就有古人类在此游猎生活 。在漫长的岁月中,开始有部落在贺兰山的岩石上作画,例如贺兰山中段的贺兰口两侧的山岩上,就密集分布着大量岩画,既有常见的人面像,也有牛、羊、马和老虎等动物,还有不同部落的象形文字, 犹如一部另类的宁夏古史 。虽然专家仍未对贺兰山岩画的创作年限作出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 贺兰山留存的超过1万幅岩画,曾经见证了这里不同时期先民的生活、祭祀场景。 例如,知名度最高的太阳神岩画,大约凿刻于新石器时代,象征着太阳照耀大地,是先民祭祀的重要对象,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逐水草而居的 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民族 在这里来来往往,从“贺兰”的命名就能看出端倪。有的学者认为,贺兰这个词汇来自于古匈奴语,代指曾在这里居住的 “贺赖”部落 ,意为“骏马”;也有说突厥人曾在这里一度生活,他们 将骏马称为曷拉 ,也就是贺兰山;更有人说,贺兰山的名称来源于鲜卑人, 贺兰是个鲜卑语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马”就是生产力,也是战斗力,贺兰山就是他们策马而来,纵马而去的好地方。

▲贺兰口,一只岩羊似乎在张望山体上的岩画。人类来来往往,留下了岩画;动物悠然自在,生活在贺兰山下。摄影/王彤

对居于中原的汉王朝来说,贺兰无疑是 偏远的边塞 ,当游牧民族的铁骑从大漠南下时, 贺兰山便是阻挡他们的第一道防线 。公元前272年,强大的秦国军队将贺兰山纳入秦国的版图,但是不久匈奴又乘中原战乱再次占领贺兰山,之后大将蒙恬北逐匈奴,重新收复贺兰山。此后,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就在这座山下展开无数次的军事拉锯: 大汉与匈奴、大唐与突厥、大明与鞑靼 ……中国的其它大山,几乎没有像贺兰山那样一直处在战争状态之中,由此可见贺兰山还是 一座举足轻重的“军山”

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文明的冲突也意味着文明的融合。为了长期占据贺兰山,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不得不互相妥协。中原王朝的军队边民开始在山下的宁夏平原 引黄河水灌溉土地 ,把牧场开成农田,定居的人越来越多,就建立了城镇;当中原无力北顾时, 游牧民族立刻夺回土地放牧养马 ,还会在中原人建起的城镇卖马,互相交换生活所需资料,“以物换物”的草原文化与商贸定居的文化开始融合,贺兰山口成为 “茶马互市”之地 ;马匹相当于古代的战略物资,为“甲兵之本,国之大用”,贸易所得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军事所需,中原王朝就会转变思路, 在贺兰山下设置军马牧院 ……到了后来, “屯牧”和“屯田”在贺兰山并存,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界限早已模糊不清。

除了农业与牧业之争,游牧和农耕民族也各自修建了大量的建筑:宋朝,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贺兰山东麓建立西夏(大白高国),修建了大量城堡屯兵,历代西夏国王在此埋葬,留下了 今天耸立的九座西夏王陵 ;明朝,汉民族重夺贺兰山,凭借天险修筑长城,分别设立 镇远关、打硙口、赤木口和胜金关等关隘,还有100多个堡寨 。同时,宗教传播也深刻影响了贺兰山的文化,佛教传入成为人民的精神慰藉,修建大量的佛塔寺庙佛像,其中位于贺兰山腹地的 南寺号称是阿拉善第一大寺,供奉着仓央嘉措的灵塔

如果没有贺兰山,西北的 历史 将发生怎样的改写呢? 作家唐荣尧曾总结说:“如果没有贺兰山,北方民族在史前时期 以岩画记载生活与 历史 的平台 就缺失了重要的一块;如果没有贺兰山,匈奴时期,秦始皇的政权会因为 失去北方的天然屏障 而变得更加短命,西汉政权的生命周期同样会‘缩水’……”

在山地纵横的中国,海拔3000米的贺兰山不算雄伟,但是它的存在,却展现了 西北的无限种可能 ——它有着 苍茫辽阔的大漠 ,也有着 苍翠劲拔的森林 ;它有着 牧歌悠扬的草原 ,也有 稻花飘香的田园 ;它有着 重叠连绵的山峦 ,也有着 奔腾不息的大河 ……既是“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 热血战场 ,也是“贺兰山下果园成,塞上江南旧有名”的 富饶粮仓

在这里, 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汉族 或依托自然险阻,或利用山川形便,构成了 千百年来农业与牧业相互融合、战争与和平相互交替的复杂 历史 。那些鲜活的生命,在贺兰山下生活、劳作、繁衍、死亡,一代代传承着关于贺兰山的记忆。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95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