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014年-2019年行业的起落,做茶人的涅槃新生
古树茶是云南的一个名片,一个宝。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了。
可是古树茶也经历了几个发展的阶段。
古树茶从最开始放任自流的草莽时代-再到山头文化“名声鹊起”时代-再到品质/匠人/技术的时代,其发展好比一个农副产品的无标准少标准,到商业产品的有标准精标准,过程之漫漫,发展之曲折,融进了几个时代做茶人的心力。
“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是云南古茶树可持续开发的一个基本原则。关于古茶树的保护和利用,其中涉及的权衡利弊和尺度,不仅是一个资源环境问题,还是一个地方茶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与否的问题。
大家知道,普洱茶市场2014年下半年开始急转直下,风头正劲的“古树茶”热度逐渐回落,市场在一段时间里陷入低迷,闭门歇业的商户不在少数,继续经营的人苦于如何破局,冥思苦想于产品端的创新,以及寻找摆脱僵局的方式,这样的情状,虽不似2007年市场掉入冰窟的“心有余悸”,想必很多人都同笔者一样深有所感,长唏一口气。行业发展起起伏伏,有伏就有起,慢慢的普洱茶市场开始又暖起来。有人说普洱茶行业迎来了新常态,有人说这是普洱茶行业“品质时代”到来前的一次浴火涅槃。
经过这次市场的洗礼,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问:山头文化能走多远?一线名山名寨诸如冰岛、老班章能驱动普洱茶去往何方?渠道疲了,还是市场疲了?市场倒逼创新,普洱茶新的生机点是不是在技术上?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去哪儿?
2015年-2018年已经过去,市场的发展已经交出了自己一些端倪和答案。小青柑、晒红、中期茶、云南白茶、茶化石、古树熟茶、高杆、边境茶……在不同的旗帜下,市场的生机不断,大家也在尽力。
有峰就有谷。一个热点犹如抛物线的轨迹,上去,下来。未雨绸缪才能在变动的世界里抓住远方。
那些在大环境萧索的情形下,依然逆流而上 “继续叫好又叫座”的从业者,有纯电商,也有线上线下打通的公司,他们要么没有被概念绑架,要么没有被任何模式套牢,要么用自己的老拳打出了新武功。一些人在产品端发力创新,一些人专注于渠道的革命,还有一拨守旧人,他们多年依赖线下口碑传播,迟钝于“互联网+”的玩法,多年深耕“古树茶”不动摇,而且在行情不好的情形下“每年都稳幅增长”,更有趣的是,他们运作的是——没有被炒作被热捧的小产区的古树茶。此次笔者受邀前往,去临沧古树茶小产区“走一遭、看一看”,带队的做茶人叫做“彤掌柜”。
第二章:“冰岛、昔归”之外,另一面临沧
茶山猎奇,以及以古树茶为幌子,轻易就“请君入瓮”的时代恐怕已经过去,古茶树挂牌、拍几张照片就说自己是主人的行为已经太普及,也太大流。笔者一行人所去之处叫做“勐麻河”。对于很多人来说,知道临沧,知道冰岛昔归,知道临沧毗邻一条江“澜沧江”,其它方面知之甚少。勐麻河,彤掌柜古茶基地所在地,也是她的家所在的地方,据说这里的茶有种纯纯的野花香味道,坐在车上的笔者拭目以待。
大家知道,澜沧江西侧沿线,凤庆县因红茶而名满全国,除此之外,有几个地方是因为名山寨而被外人知,那便是因昔归茶而辐射到的临翔区邦东乡,因冰岛、大户赛茶而辐射到的双江县勐库镇,都可谓一个名山寨能撑起一片天。
5个人的SUV里面2个人是病号,一个人似乎在头疼,而另一个人感冒不停用纸搓鼻子,笔者挤在这个闷罐子车里从昆明出发,下了祥云的高速,走过闷热的河谷,若干个过弯爬坡下坡,七个半小时后终于到目的地——勐麻河,当夜疲惫,吃完饭喝过两泡茶以后,纷纷睡下了,夜晚的虫鸣依然很响,但是在这样远离城市的地方,虫鸣像交响乐,也是催眠曲。
睡在漆黑的房间里辗转醒来,夜间一点刚过,两只公鸡不知道是失眠还是睡眠钟紊乱,在一尖利一沙哑地打鸣,这是距离昆明500多公里的山里面,在你奇怪这两只公鸡为什么鸣叫的时候你很快找到答案,它们只是练了一把嗓子,山里的居民爱唱歌。夜晚又很快岑寂下来,空气清新,又入旧梦。
第二天醒来后的接下来几天里,笔者一行人吃土鸡吃山货、看初制所、驱车看茶地、围坐聊天、采访老茶人。啊哈,冰岛昔归之外,还有另一个临沧。
第三章:古茶树分散或隐匿深山,成为一个做茶人“悄悄收料”的地方
以勐麻河为分割,一面叫东山,一面叫西山。蜿蜒曲折的勐麻河以前常常山洪爆发湮灭良田,现在经过整修安全了很多。古茶树多分布于山区,在坡上,在林间。这里村落小,而且分散稀疏,很多人家独门独户,一家人就占据一个小山包,小凹槽。
彤掌柜有三个初制所,两个是和亲戚合作的,最大的一个初制所为自己所有,这些年不断扩建,春茶制作的时候能够承载上百工人工作,窗户看出去就是一个箐沟,远远看去独占鳌头的样子,从最开始144平米的初制场所,到2015年扩建了晒场,钢木结构共三层,吊脚楼加落地窗的感觉,采光非常好,可以容3000斤鲜叶,搭架子铺竹席、篾箩三层晒,可以晒近200公斤毛茶,2017年左右又扩建两个晒场,现在晒场900平米,每天可以承载5000斤鲜叶。
坐在车子上四处转悠,可以亲身感受到勐麻河褶皱、断裂构造造成了山脉割断、箐沟纵深的地貌,山高地险,深箐茂竹之中,藏着很多的大茶树,放眼看去的村民田地里,也几乎都种植了茶树。
勐麻河冬季多雾,早上雾气笼罩很久才渐渐散开,而夏季多雨,因为沟壑纵深,加上一些水利措施的改道截流,勐麻河两边大山上的住户,还会面临饮用水的问题,所以大家都在看似一片葱茏之中、沟谷险峻的山梁子上钻了水井。
勐麻河地域广,大山脉两个,但小山脉小地块很多,各处都有两三百年期间的成片茶树,碗口粗细的茶树很多。“别说台地茶园,就连古树茶园都疏于人工管理”彤掌柜说,原因是“劳动力不够,地块分散”。茶地里杂草滋生,冬季里茶花开了茶果挂满枝头,但很少有把茶果打得干净的,因为茶树不打茶果,春季的发芽率及春茶的出产便大打折扣。一些大茶树疏于管理到枝干生虫、根部暴露、杂草滋生,很多若无护理,一年半载就会死亡,所以制茶必须同时养护茶树。
长期在茶山管理茶园和初制所,以及掌握核心工艺的制茶人,也即达哥告诉笔者,随着城市化进程,村子里青壮劳力很多是举家外出打工或者迁走了,人力缺乏,很多大茶树只有老人在管理,只能矮化了,因为砍矮了才方便采摘。春茶季找人采茶是非常重要也非常头疼的事,很多采茶工人需要从其它地方“外借”。
勐麻河区域好多茶厂,有以CTC红碎、蒸酶茶(蒸青绿茶)为主营的,都是以销带产,彤掌柜因为一直做古树普洱茶多年,现在就成为了这片区域比较大规模的古茶树管养,以及源头制茶人团队。
2008年以后“古树茶”声名鹊起,不断出现很多动辄天价的山头茶,有人爱有人追捧,同时也有人在乎,保护古茶树早已经是一个被一遍遍强调的话题。但真正保护古茶树,其实不能停留在保护的号召上,而是良性开发利用,以销带产,以产带护的工作。
以上为本文上部分,下部分将分享一些思考和讨论,关于“叫响”精品小产区品牌,科学利用、有效监管、专业护养古茶树。
山茶为常绿灌木或乔木,树姿优美,荫稠叶翠,花色艳丽多彩,花型优雅多姿,被公认为名贵的观赏花卉。而且,它从早花到晚花,一年四季,连绵不断地开花。其盛花期2~3月,又恰逢元旦、春节,正是百花凋零季节。因而它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不管是帝王官宦,还是平民百姓,也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僧侣道士,都对它宠爱有加。这样,我们就毫不奇怪,为什么山茶会成为园林绿化与环境美化中之佼佼者。
中国很早就成为园林发达地区,获得了世界公认的“园林之母”的称号。而最早记载园林栽种山茶的,是南朝陈代文学家江总的诗《山庭春日》。诗中介绍了一处靠山的庭院,其中有“涧”有“洲”,有“河”有“池”,有“丘”(即小山)有“石”,又有花木山虫,俨然是个官宦园林。在这山庭院中,海榴(即山茶)盛开,照红了一池水。唐代武宗时宰相李德裕在洛阳郊外建平泉庄园,收集全国各地珍稀花木,其中就有山茶。明代王一心的《归田园居记》,记苏州归田园居“每至春月,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清代诗人吴伟业的《咏拙政园山茶花》:“拙政园……内有宝珠山茶三四株,交柯合抱,得势增高。每花时,巨丽鲜妍,纷披照瞩,为江南所仅见。”诗中还有“拙政园内山茶花,一株两株枝交加……花开连理古来少,并蒂同心不相保”之句。
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自身的生存环境,重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强调回归自然。绿化美化环境也因此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近20多年来,中国的绿化工作,特别是城市环境的绿化美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山茶不仅有观赏价值,而且有净化空气的作用。山茶能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氯气、氟化氢、苯和烟雾、粉尘等有害气体和物质,并具较强的抗性,能起到保护环境、净化空气、检测环境污染的作用。于是,大量山茶用于风景点、城市绿地、城市广场、公园、花坛、庭院、住宅小区绿化,山茶走进了千家万户和宾馆饭店、办公场所。山茶专类园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山茶园最为著名。此外还有昆明金殿园林植物园中占地30多公顷的山茶园,云南楚雄紫溪山风景区的大片山茶园,广西南宁金花茶公园和桂林金花茶保护区品种园,上海植物园的山茶杜鹃园,福建农科院的山茶品种园,江西林科院的山茶物种园,湖南省林科所的山茶物种园、江苏南京药物园的山茶风景区、南京古林公园的茶花坞,浙江杭州植物园的木兰山茶园、富阳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科所的山茶种质园和金华的国际山茶物种园等。这些山茶专类园,除供研究之用外,还兼有开放展览、旅游景观等多种功能。杭州西湖风景区的花港公园、柳浪公园、中山公园、曲院风荷等,山茶已成为重要的绿化树种。云南大理已形成数量庞大的私家山茶园林群体。其中杨永复老先生的杨家花园和与之毗邻的赵家花园最著名。赵家花园于1986年改建成大理山茶品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