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林镇狄坂村位于武进区东首,与无锡交界,312国道、京杭大运河、沪宁铁路、城际铁路成“川”字型在村南横贯,北距沪宁高速横山道口8公里,东距沪宁高速玉祁镇道口7公里,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村域面积1.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400亩。辖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65户,总人口1528人。多年来,以富民强村为己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优化全村生态环境、居住环境,大力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首批全国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先进村,10多年来一直是常州市、武进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荣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嘉奖,2000年被0武进市委员会授予红旗党组织,创成江苏省生态平衡百佳村、省级卫生村,获得省文明村、省绿化先进村、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等荣誉称号。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全村干群抓住机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是武进区最早的亿元村之一。1991年实行了“两田制”规模经营,投入280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480亩,拥有各类农机具,农业机械化水平达100%。1996年起,全村种田的村民就不再缴纳农业税,并可领到每亩50元的机耕费补贴。2005年率先实现农村股份合作社,实行农民股份分配。现有水产养殖场2个,蔬菜果树基地100多亩,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特种水产和时鲜蔬菜。率先建成村级农贸市场,极大地方便村民们的生活。现有工业企业30家,其中骨干企业8个,超亿元的有1家,工业总产值超6亿元,村级资产5526多万元。201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亿元多,村集体年收入133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0854元。
加快农民集中居住。1991年3月建设部专家制订了村现代化总体规划和居住区详规,并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分步实施农民集中居住区。先后实施了居住区五期工程,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辅助村民建造了农民别墅204幢,集中居住率近60%。在全区农村率先建成技防村,并对全村实行物业管理。近年来,积极实施天然气入户工程、电力设施改造工程,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切实提高村民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村内别墅错落有致,周围的花坛里郁郁葱葱,清澈的河道,精致的小桥,一切都显得既具都市小区气息,又不失江南水乡韵味。
积极发展社会事业。1999年投入150多万元率先建成村级农民公园,图书室、乒乓室、老年活动室、卫生室一应俱全,坚持20多年发放老年费,2012年村集体为老年人办理了意外伤害保险,统一为村民们的家庭财产和合作医疗投保,全村村民享受股份分红。坚持对本村的学生考入高中、大学给予一定的奖励政策,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先后投入400多万元用于村庄绿化建设,建成5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全村绿化面积达38.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8%以上,并每年落实绿化管护资金20多万元,长效管理成效明显,被评为江苏省生态平衡百佳村。正在投入60多万元建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不仅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生活污水处理问题,还对全村的河道进行生态净化处理。投入150万元积极实施天燃气进村入户工程。拆迁原机械包装厂,加快建设一个占地10多亩的大型健身休闲广场,计划投入100多万元,以充分彰显江南水乡的现代化气息。
狄坂村附近有青城墩遗址、崔桥吴氏宗祠遗址、刘家巷刘氏宗祠遗址、中国春秋淹城旅游区、环球动漫嬉戏谷等旅游景点,有焦溪二花脸猪、阳湖水蜜桃、焦溪舜溪猪肉、焦溪舜山二花脸母猪、留青竹刻等特产。
中国的鳢科鱼类共有7个种,它们分别是乌鳢、斑鳢、月鳢、宽额鳢、纹鳢、线鳢和长身鳢。其中只有乌鳢是一个广布种,分布于全国各大水系,产量也最大,斑鳢、月鳢和宽额鳢仅分布在华南地区,包括台湾省和海南省;而纹鳢、线鳢和长身鳢则相当少见,分布区十分狭窄,仅见于云南省的怒江、澜沧江水系,经济价值小。人们习惯于将鳢科鱼类通称为乌鱼、黑鱼(北方和华东地区)、才鱼(湖北、湖南)、生鱼、木鱼(广东、香港地区)、乌棒(西南地区),此外还有斑鱼、孝鱼、蛇头鱼、文鱼等地方名。
乌鳢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无论是湖泊、水库、河川、溪沟、塘堰还是水田、渠道,甚至连一般鱼类难以生存的沼泽、积水潭、洼凼等都能生长、繁衍。它们的生长速度也比较快,符合“头年鱼种、二年成鱼”的生产要求。乌鳢的含肉率高,又无肌间细刺,是老少皆宜的鱼品之一。据测定,每100克鲜鱼肉中,含蛋白质19.8克、脂肪1.4克、糖1.2克,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据医籍记载,乌鳢还有去瘀活血、滋补壮阳、收肌生津、怯寒调养等药理作用,在东南亚及中国两广、港澳台地区一向被视作佳肴兼补品,故而身价不凡。此外,与其他鱼类不同,乌鳢离水后不易死亡,死后肌体也不易腐败变质,所以更便于长途运输与加工。 生鱼是鳢科鱼类中个体大、生长快、产量和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经济鱼类。生鱼的地方名有:黑鱼、财鱼、乌棒、斑鱼、蛇头鱼、孝鱼、默头鱼等。生鱼为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鱼类,是一种营养全面、肉味鲜美的高级保健食品。
生鱼骨刺少,可食率63%。在中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在两广和港澳地区,生鱼一向被视为病后康复和体虚者的滋补珍品。广东驰名的“生鱼葛菜汤”甚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生鱼适应能力强,生长迅速,运输方便,近年来随着国内养殖业的发展和国外贸易的需要,生鱼渐成为产销两旺的特种养殖品种,生鱼的养殖技术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生鱼的养殖是一个集约化、高密度的生产过程,与野生自然环境下相差很大,所以这就大大增加了鱼种感染各种各样疾病的可能。一旦发病,很容易使病情扩散,即使采取治疗措施,花费往往很高而结果也未必理想,给养殖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在生鱼养殖过程的病害防治,应注重于“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
鱼的发病,是鱼体、病原体、环境三者相互作用下,鱼体抵抗力在这种环境中不足以抗衡病原体毒力而形成鱼体患病的。了解到这一点,对于生鱼的病害防治,可从改良环境、增强生鱼抵抗力、减弱病原体三方面来着手。
(一)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鱼体自身抗病能力。
主要是合理放养,适量投喂,保证饲料质量(如选用“群丰牌”膨化鳢科料),加强日常养殖管理。
(二)改善生态环境
保持水质干净清新及各理化因子的稳定性,定期杀虫消毒,定期更换新水,泼洒净水剂或光合细菌,保持水环境的稳定性。
(三)药物防治
用药物来抑制和杀灭鱼体和水环境中的病原体,降低其毒力。
常见的生鱼病害有: 车轮虫病 1. 1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乌鳢的鱼苗鱼种阶段。一年四季都可发生,而以4~7月较流行,适宜温度20~28℃。池小、水浅、水质不良、饵料不足、放养过密、连续下雨等情况易于发病。
1. 2 症状
病鱼粘液增多,鱼体大部分或全身呈白色,游动缓慢,鱼体消瘦,呼吸困难而死。
1. 3 防治
⑴苗种分塘,转池,越冬时用8PPM的硫酸铜溶液浸洗10~15分钟。
⑵0.7PPM的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全塘遍洒。
⑶毒虫一号0.1PPM全池泼洒。
⑷每亩用苦楝树20~30公斤煮水泼洒,连用2天。 出血病 2. 1 流行情况
出血病是乌鳢鱼种培育阶段的一种常见病,发病率高,易引起成批死亡。每年的6~9月是此病的主要流行季节。流行适宜的水温为27~30℃。由于放养密度过高,水质恶化,水中溶氧低,透明度低等原因,常会导致此病的暴发。
2. 2 症状
病鱼鳍基、腹部、尾部等处有出血斑,鱼体暗黑而消瘦,眼球突出,剥除鱼的皮肤,可见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出血。严重时全身呈鲜红色,、腮丝发白,即呈“白腮”现象,肠内无食,肠壁充血。
2. 3 防治方法
⑴提高水位,增加换水次数,增加红虫等喜食饲料的投喂。
⑵博灭0.5~1PPM+硫酸铜0.3PPM全塘泼洒,并拌喂不溶性氟哌酸原粉5克/公斤料,连喂3~5天。
⑶呋喃西林原粉2~3PPM全塘泼洒。
⑷百杀迪0.2~0.3PPM全塘泼洒,并拌喂利福平原粉4克/公斤料,连喂3天。 白皮病(烂身病) 3. 1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乌鳢的夏花鱼种,每年6~8月为流行季节,尤其是夏花分塘前后,因操作不慎,碰伤鱼体或水质恶化,特别是放了没有充分发酵的粪肥,病原菌更易滋生和繁殖,鱼体容易感染此病。死亡率高,可达50%以上;病程短,从发病到死亡只有2~3天的时间。
3. 2 症状
随着病情的发展,迅速扩展蔓延,严重时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病鱼游动不平衡,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直至死亡。
3. 3 防治方法
⑴定期充换新水或泼洒生石灰、养殖宝、亚硝酸盐降解剂、海中宝等药物调节水质,以保持水质爽洁。
⑵二氧化氯或强氯精0.3PPM全池泼洒,连用2天,第二天起用红霉素原粉3~5克/公斤料内服,每天2次,连用5天。
⑶五倍子4~5PPM+红霉素3PPM溶水全塘泼洒,隔日再用一次。
⑷大黄粉3PPM煮水+硫酸铜全塘泼水,并拌喂溃疡平或鱼夫宝,3~5天为一疗程。 水霉病 4. 1流行情况
主要发生在乌鳢受精卵的孵化阶段和鱼种阶段,由于水环境不良或气温低(15~20℃),特别在阴雨天,突然感染引起,可造成受精卵大批死亡。
4. 2 症状
菌丝进入卵膜内或进入受伤鱼的肌肉内,丛生大量外菌丝,外菌丝呈放射状。
4. 3 防治方法
⑴严格用药物消毒孵化池和池塘,保持水体清新,水温低的季节做好防虫、防冻伤鱼的工作。
⑵鱼卵可用10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泡10~15分钟,每天1次,连续2天。至于病鱼可用0.1PPM孔雀石绿全塘泼水。 肝胆坏死病 5. 1 流行情况
此病流行于每年的6~11月份高温季节,为严重危害生鱼养殖的疾病之一,由于水体亚硝酸盐太高,或长期过量投喂,常会导致此病的暴发。
5. 2 症状
病鱼体软无力,游动缓慢,常常靠在岸边,解剖内脏可见肝脏变黄或变白,表面分布有白色或绿色或黑色的脓点,肝脏肥大,部分病鱼胆汁变清。部分严重的病鱼肠道有充血的现象。
5. 3 防治方法
⑴用药之前先调水,可用海中宝和亚硝酸盐降解剂降低水中的毒性和亚硝酸盐。
⑵百杀迪0.2~0.3PPM全塘泼洒,连用2天,并拌喂氟哌酸原粉4~6克/公斤料,一天两次,连喂3~5天为一疗程。
⑶强毒净0.8~1PPM+硫酸铜0.5PPM全塘泼洒,隔一天再用一次,并拌喂抗生素原粉,连用3~5天。
⑷桂花博士0.5~0.8PPM+呋喃唑酮1PPM泼水。 小瓜虫病 6. 1 流行情况
此病流行于春、秋季。对乌鳢的年龄无严格的选择性。小瓜虫病借助于胞囊及幼虫传播,刚孵化出的幼虫侵袭力较强,随着时间的推延而逐渐减弱,水温15~20℃侵袭力最强。
6. 2 症状
病鱼皮肤、鳍条或鳃瓣上可见布满了白色小点状的囊泡,病情严重时鱼体覆盖着一层白色薄膜。病鱼游动迟缓,漂浮水面,鱼体不断与其它物体摩擦,最后病鱼呼吸困难而死。
6. 3 防治
全塘泼洒硝酸亚汞,水温15~20℃,使池水成0.1P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