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我国绿化苗木行业面临的形势 1、困境 (1).领导决策者一犹豫一这还是高效农业产业吗? (2).社会投资者一观望一这还是高回报的项目吗? (3).产品生产者一心疼一这还是可卖出的东西吗? (4).行业经销者一无奈一这还能采购到好商品吗? (5).产品消费者一摇头一这还是艺术享受产品吗? (6).媒体朋友们迷惑这还值得赞美和歌颂吗? 2、绿化苗木行业应当树立的基本认识 (1).伴随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绿化行业一定是个朝阳产业 (2).进入区域经济的发达水平,绿化产品仍然会是畅销商品 (3).注意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绿化市场有着自身增长规律 (4).比较任何行业的产品发展,绿化产业应该正视高度竞争 (5).分析世界范围的成熟产业,绿化业者应当时刻面对调整 二、我国绿化苗木行业的发展方向 1、目前正孕育现代化的产业升级 A、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整合度的提高 B、任何产业的发展过程都是行业整合程度和行业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行业消费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其中产业整合程度包括: 科技化程度…进步度,体现为对全球科技文明成果的吸纳程度 社会化程度…开放度,即产业外横向资源的整合程度 产业化程度…成熟度,即产业内纵向资源的整合程度,它外显为分工合作有序度和市场份额集中度 2、我国绿化苗木产业已出现的升级现象 A、以国际视野开发有生命力苗木产品的开放度升级 (国际名品国产化/传统名品国际化/野生品种产业化/传统产业现代化) B、以创新绿化方式实现城市生态景观的理念升级 (城市绿化工程中的民族性/文化性、节能性/集约性、持续性/生态性) C、绿化苗木生产技术和产品形态的进步度升级 (从树种到品种/克隆与快繁/地栽到容器/自然株形到人工造型) D、绿化行业产业链清晰分工的成熟度升级 a、生产从区域专业化到企业专业化的升级(苗乡结构调整) b、销售从自产自销到产销分离的升级(苗木经纪人的形成) c、交易从粗放松散到集约网络的升级(连锁大卖场的崛起) d、商品从现货中介到定向订单的升级(规格造型苗的流行) 3、我国绿化苗木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向 A、观赏形态升级:彩色化彩叶苗木群体,彩化秀美山川 a.群体选择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b.品种储备的丰富性和持续性 B、生产形态升级:容器化全程容器生产,园林一次成型 a.生产技术的先进性和稳定性 b.产品供应的周年性和规模性 C、交易形态升级:网络化全国连锁卖场,开放产品出入 a蔫肖售网点的全国性和开放性 b蔫肖售管理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D、服务形态升级:顾问化采供诚信规范,服务专业高效 a蔫肖售服务的专业性和亲和性 b蔫肖售信息的网络性和全球性 4、绿化苗木新品种的发展方向 A、国际名品国产化(专业化,标准化) B、国内名树国际化(品种化,容器化) C、乡土树种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 D、产品生产现代化(机械化,基质化) 5、绿化苗木行业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A、品种化技术(新品种选育,商品化定位) B、容器化技术(穴盘苗,袋装苗,容器苗) C、基质化技术(无土化,轻质化,无害化) D、标准化技术(高质量,一致性,节奏感) E、机械化技术(设施化,流程化,工具化) F、生态化技术(节能化,顶级化,多样性) 三、当前我国园林绿化建设应有的要素 1.生态的园林Ecologiclandscape 2.彩色的园林Multicoloredlandscape 3.健康的园林Vigorlandscape 4.艺术的园林Arflandscape 5.节能的园林-Energyconservation 生态的园林Ecologiclandscape 遵循当地的自然生态规律,在城市规划中,强调园林绿地生态功能的整体性设计,通过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性的营造,使城市既满足人类集居的要求,又具有乡村的自然生态功能,确保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具有自我恢复、争化、环保、稳定等的功能。要力求使园林绿化工程“师法自然、高于自然”,就植物配置而言,就是要营造“人工顶极群落”。 彩色的园林Multicoloredlandscape 色彩之美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审美追求,五彩斑斓、五彩缤纷和多姿多彩都是人类的最高的精神享受。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绿化己从单纯、粗放的绿化向彩化、美化升级。景观多样性、植物多样性建设的高要求,对观赏植物眵彩、多姿、多功能哟要求也日益提高。应用丰富多样的彩叶乔木、灌木、宿根花卉、花坛花系列品种,进行合理、和谐的色彩组合搭配,营造出园林群落地被和立体空间和谐有致的彩色景观,以及随季节而变化的时间季相景观己能实现。 健康的园林Vigorlandscape 现代园林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要特色,园林植物生长的健康状况对园林景观的健康效果和可持续性起到决定性作用。营造健康的园林,要求园林设计和施工要尽可能采用以纯正的园林植物品种、从经过幼化复壮的母本繁殖种苗,容器栽培的园林植物,结合有效的工程改土和精心的养护,才能营造出富有活力的、健康的园林景观。 艺术的园林Arflandscape 生态和谐的景观应该是悦目的、多彩的、艺术的,它应该符合人类基本的审美标准,再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而创造的人工植物生态系统,其艺术性的要求将随着我们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多受到重视。 节能的园林Energyconservation 当前,园林绿化中存在着大量严重的资源浪费(如耗水、破相、返工现象)。节能化是指在设计、施工、养护等过程中,从水电、花木、资材、人工(栽植、养护)等层面、环节倡导、践行、特别是木本地被的广泛应用,确保了园林绿化工程成为节能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绿化苗木的新兴市场分析 1、国内外绿化苗木应用的重要差别 A、植物种类多样化的差别(外未种和乡土种并举) B、植物种类品种化的差别(品种化,无性系) C、植物产品生产方式的差别(容器化,造型化) D、植物产品质量标准的差别(标准化,一致性) E、园林植物配置方式的差别(生态位的时空控制) F、园林施工基质应用的差别(土壤改良,土面处理) 重点:品种似容器似基质土 2、绿化苗木新兴市场开拓的重点准备 绿化苗木新品种的开发和推广 绿化苗木新产品的定位和生产 现代园林绿化思想的宣传普及 绿化苗木行业竞争机制的建立 绿化苗木新产品的示范和展示 绿化苗木行业供求新关系建立 3、绿化苗木新兴市场的分析 城市公园新模式的创新(生态公园、花卉公园) 城乡道路绿化新形式的推广(岛式、植群式设计) 生活小区现代园林的普及(彩色、艺术、节能) 线四线市场的绿化提升(现代化的提升) 新农村绿化模式的建立(乡、村二级绿化模型) 绿化苗木产品的出口外销(乡土树种、基质产品)
一、城市园林绿化科技发展概况
城市园林绿化科技事业,是随着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城市园林绿化处于非常落后的状况。据1949年统计,全国设市城市为136个,只有城市公园、绿地112处,面积为2,961公顷。不少城市人民政府开始把原来仅供少数人享乐的场所,改造为供广大人民群众游览、休息的园地。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城市园林绿化也由恢复进入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阶段。许多城市开始新建公园,加强苗圃建设,进行街道绿化,并开展工厂、学校、机关等单位以及居住区的绿化,使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50年代后期,几个大城市的园林科研机构开始设立,并逐步开展研究工作,不过力量还是很薄弱的。同时,北京林学院利用比较雄厚的师资力量,结合教学上的需要,也在开展城市园林绿化方面的科研活动。1959年,为了迎接国庆十周年,一些城市开展了园林绿化重点工程建设。如北京市的园林部门集中力量,完成了十大工程的绿化美化任务。其中栽植了近千株大油松,在非植树季节栽植了一千多株大落叶乔木,铺草坪9万多平方米,种草花26万多株。在这些工程中,大树移植、植物栽培、草皮引种、园林施工等方面的技术,都有很大提高。科技的进步,又促进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至1959年底,全国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已发展到128,212公顷,其中公园509个,面积16,581公顷。
但,处于起步阶段的园林绿化科研工作,在三年困难时间,也处于停顿状态。而到“文化*”的十年*期间,更是受到了摧残。当时,科研机构被撤销,科技人员被当成“臭老九”下放农村劳动。为全国培养园林绿化高级技术人才的北京林学院园林系,随校搬迁到遥远的云南,蒙受了重大损失。
十年*结束之后,经过拨乱反正,城市园林绿化科研工作逐步开始恢复,但当时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据1980年初对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11个城市的统计,园林技术人员约占这些城市园林职工总数的2.8%,全国其他地方多低于这个比例。当时12个园林科研所的科技人员共有237人,其中不能独立承担研究课题的约占1/3;水平较高,能组织指导研究工作的约占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园林绿化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的科研工作,国家城建总局园林绿化局于1980年5月召开园林科研单位座谈会。到会的有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沈阳、南京、杭州、厦门、武汉、广州、西安、昆明等12个城市的园林科研单位和城建、园林局(处)的负责同志,有江苏、湖南省建委城建处和北京林学院、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南京工学院、同济大学等院校以及中山植物园的同志,共30余人。
会议明确了园林科研的方向和任务。认为园林科研工作是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服务的,要坚持以应用科学为主,应用科学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针。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园林风景建设的科学依据和客观规律,更好地解决城市园林绿化及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经营管理问题,以充分发挥园林绿地的功能作用,提高园林绿化水平,合理开发利用风景资源。同时系统地总结研究我国园林建设的经验,整理研究古典园林遗产,继承优良传统,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创造中国园林艺术新风格和理论,为“四化”建设作贡献。
会议经过讨论,对城市园林绿化的科研课题,进行了分工。提出按以下三种类型进行:一类是由各个城市提供经费,组织研究的课题,如园林植物的引种驯化、选种、育种和育苗技术的研究等;一类是由有关城市提供经费,按地区组织协作或与相邻学科的科研和生产单位进行协作的课题,如园林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园林绿化对环境保护作用的研究和园林机具的研制等;一类是由国家提供补助经费,组织有关单位进行研究的课题,如园林植物的区域性规划,中国园林史的编写,风景资源的调查、评价,园林科技情报的研究等。各地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应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需要与可能,着重解决园林生产、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关键性问题,在2~3年内,要抓紧调查研究,把当地园林风景的现状、历史、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及栽培品种等基本情况摸清,制定树种规划,选定骨干树种和适宜本地的主要园林植物种类。
会议提出,为适应我国园林风景事业发展的需要,应该有一个全国性的园林科研机构和情报中心,有一个全国的园林学会和刊物。在全国的情报中心尚未建立之前,经协商,一致同意先建立以12个园林科研所为主的科技情报网,由北京所牵头。情报网的主要任务是介绍国内外科技情报动态,交流科技成果和科研工作经验。
此外,会议还就加强园林科研所的建设和管理及科技人员培养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1980年7月12日,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将此次座谈会的纪要发至各省、市、自治区的城建部门,并通知各地参照执行,从而大大促进了全国园林绿化科技工作的开展。
从1983年1月起,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联合组织了全国性的技术政策论证工作。1984年11月,上述三部委颁发了中国城乡建设技术政策蓝皮书。在这本蓝皮书里的“城市建设技术政策要点”中,第十一节为“大力发展城市绿化,建设城市公园”,对城市园林绿化提出了以下技术政策,作为指导、监督、检查城市园林绿化技术发展方向的基本政策依据:
要根据维持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及方便群众游憩等多种功能的需要,对城市绿地进行系统规划,合理布局。
要千方百计地增加绿地面积,规划的绿地不得改作他用。现有绿地不得侵占,侵占的要限期退出。规划的城市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要力争在规划期内实现;城市的新建、扩建、改造都要按指标规定建设足够的绿地。
调动国家、集体和个人积极性,加快绿化建设。重点搞好街道、广场和居住区的绿地,也要搞好工厂、机关、医院、学校、部队等单位的环境绿化。要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种植、养护、管理水平,发展以生物防治为主的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大力植树、种草、栽花,积极发展各种地被植物和攀缘植物,使一切可以绿化的地方尽快绿化起来,逐步做到市区没有*露的地面。
搞好园林植物规划和种苗生产规划,加强引种育种工作,规定的苗圃面积要有保证,尽早基本实现苗木本地自给。花草树木以乡土树种为主,引进外地树种应经过试验,不要盲目推广。
继承、发展我国园林艺术的优良传统,认真研究并吸取国外的先进的园林艺术成就;积极发展以自然景观和植物造景为主体的、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公园。
切实保护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古典园林。加强管理和控制游人量,建立古树名木档案,并要加强养护管理。
技术政策的颁布,对于推动城市园林绿化科技工作的深入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园林绿化行业的一些技术标准,也在开始编制和发布。例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于1986年4月发布了《动物园动物管理技术规程》,6月发布了《城市园林苗圃育苗技术规程》。
1992年5月27日,建设部发布了《城市园林绿化当前产业政策实施办法》,确定了城市园林绿化当前发展序列和重点发展方向。在该《办法》的保障政策和实施措施中,明确提出要实行科学管理,依*科技进步,增加科研教育的投入,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促进园林绿化事业的全面发展。其中提出要加强园林植物引种驯化、遗传育种的研究,培育具有特性和抗性的园林植物新品种。要加强濒危珍稀动、植物种的移地保护、繁育、研究,为保护物种多样性做出贡献。要针对园林设计、施工、植保、养护、管理、测试监控、专用机械等方面的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同时要加强园林绿化科技情报工作,开展国内外横向交流,引进先进的园林绿化技术和植物品种。
可以说,全国城市园林绿化科技工作,主要是从8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发展起来的。至今,全国各城市共有园林科研单位51个。至1998年底,共出版发行《园林科技信息》内部资料70期。
5个较大园林科研单位情况表(略)
在设有园林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园林绿化的科研工作也在深入开展。如北京林业大学的园林学院,有教师77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8人、讲师15人。在园林植物、观赏花卉、园林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该学院的学生,自1990年以来,还连续4次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大奖。
随着园林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园林学科中也涌现出了院士,作为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1995年,汪菊渊教授荣获中国工程院院士称号。汪先生是中国园林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为我国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在园林界享有很高的威望。特别是在中国园林史的研究上,有独到的见解,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园林”部分,由他担任主编,该卷的出版发行,进一步提高了园林学科的社会地位。汪先生是从中国园林学科遴选出的第一位院士,给我国园林界的全体职工特别是科技人员以巨大的鼓舞。
1997年,陈俊愉教授荣获中国工程院院士称号。陈先生同样是我国园林学科的带头人,而且是我国园林学科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他在园林植物学的研究方面,付出了大量艰辛劳动,硕果累累。在梅花等许多花卉的研究中,他的成果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他与程绪珂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编的《中国花经》,也是一部经典之作。陈先生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桃李满天下。
五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园林绿化科技的发展,成为推动整个城市园林绿化事业不断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据1998年底统计,全国设市城市668个,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已达745,654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达120,326公顷,公园3,990个,年游人量11.25亿人次。同新中国刚成立时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