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民报》报道: 2007年4月,我省第一个高白度、高产量小麦新品种——“邯麦11”通过河北省审定,将在冀中南及黄淮北部麦区推广。
消息传到邯郸农科院,农科院振奋了,马永安和他的课题组更是喜极而泣。邯麦11,你这个可爱的小精灵!你是马永安和课题组同志们14年心血的结晶,是他们不懈努力的结果。
读者朋友,我们把时间指针回拨到1992年,一起“阅读”马永安和课题组同志们的心迹。当时,他们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馒头、面条是老百姓的传统主食产品,占日常主食的“半壁江山”,尤其是北方地区,馒头是必备食品。但是,面粉加工厂为了增加面粉白度,盲目添加“增白剂”,甚至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吊白块”,危害老百姓身体健康。作为育种专家,能不能培育一种高白度小麦,制作馒头、面条时不加任何添加剂,却能达到“添加增白剂”的效果。这是一种梦想,一个育种人追求的目标。
1993年5月,马永安以“邯87—1选系”做母本,“石5144”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1993年秋季,将收获的3个麦穗中的60多粒小麦点种到试验区,进一步观察其杂交优势。1994秋季再点种,进行后代单株选择。1995年在试验田种植成株系,优中选优,挑选的“邯麦11”再播种。1996年5、6月份,马永安在试验区连续观察,将穗型好、稳定性强的挑选出来,10月份,再单独播种。1997年秋季,再次进行小区种植对比试验。1998年秋季,进行稳定性、产量等试验。1999年秋季、2000年秋季,在试验区小块地播种,与对照品种对比,进行产量比试。
上面这些简单的表述是机械的、枯燥的,无法折射出育种专家付出的艰辛。在8年播种、8次收获、8个轮回里,育种家的汗水流了多少?试验田沉默了,而他们培育的小麦种却“爆发”了。
2001年5月,在农科院育种材料库里,马永安将培育的编号为7050(邯麦11的原代号)的麦种放在5000多份杂交种后代中进行综合筛选,“7050”独具的子粒均匀饱满、粒色纯白的特点,一枝独秀,成了数千个品系中的佼佼者。
于是,2001年10月,邯麦11又回到试验田里。2001~2003年经过邯郸农科院的“考种”初比,2004~2006年经过河北省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邯麦11”不负众望,脱颖而出!
据了解,“邯麦11”有3个“与众不同”,一是面粉白度高,面粉自然白度可达市场出售的添加增白剂的特一面粉白度,面粉白度达到76%,比高产对照品种高4.3个百分点,比优质对照品种高8.3个百分点;二是高抗白粉病,抗性接近于免疫,同时高抗条锈、叶锈和叶枯病,生长期内基本不用杀菌剂防治,既节约开支,又避免环境污染,可谓“环保小麦”;三是高产稳产,在3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实际亩产488.81~594.99公斤,较对照增产4.12%~7.01%,产量排名获得“一年第二,两年第一”。
马永安说,邯麦11之所以优质又高产,要归功于这个品种的“前稳、中发、后快”的生育特点――生育前期生长稳健,可谓“养精蓄锐”,为亩穗数奠定了基础;中期壮而不旺,专供穗粒数;后期落黄性很好,子粒灌浆快、脱水块,确保了粒大粒饱。亩穗数50~55万,穗粒数30~32粒,千粒重40~42克,产量三要素符合利于高产稳产的“五、三、四”模式。今年,邯郸、邢台部分县市种植“邯麦11”2万余亩,在极为不利的环境条件下,仍获得一般亩产450公斤、最高亩产550公斤的较好收成。
邯麦11独具的“高白、高抗、高产”优势,吸引了河北众信种业科技公司的眼球,该公司不惜重金获得“邯麦11”独家经营权,竭尽全力使该品种早日“遍地生金”。
6月10日上午,本文初稿完成,拟请马永安研究员提出修订意见。找到农科院,他没在办公室;在去试验田的路上,大老远就看见一顶草帽,一顶镶嵌在金黄麦田上的草帽。我们相信,不远的将来会有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小麦品种从草帽下诞生!
本报记者 李月锋 特约记者 王智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