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难了吧 怪不得没人回答呢
福建省的农业概况
全省土地面积为12.1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80%以上,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省耕地面积1806万亩,仅占土地面积 10%,人均耕地0.57亩。全省耕地面积中,水田1459万亩,旱地34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405万亩,占耕地的 77.8%。我省虽然人均耕地少,但土地资源丰富,特别是山地面积大,占土地总面积85%左右,利用山地发展农牧业生产潜力大,其中海拔500米以下的9600万亩,有利于发展茶果等多年生经济作物,草山草坡大约3000万亩,可垦荒山荒地450万亩,其中宜农作80多万亩,宜茶果的350万亩。
一,福建省海 岸线长,沿海滩涂大,水力资源丰富。全省海岸曲线长达3324公里,沿海滩涂290多万亩,其中可围垦的约200万亩,大部分近海区除了发展水产业外,也是理想的养禽业饲养条件。内陆河流长达13569公里,年径流量1300亿方,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046万瓦,纵横交错的江河不但为农业灌溉提供也较充足的水力资源,也有利于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发展水上运输,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福建省具有优越的亚热带气候条件,年平均气温15.1-21.4℃,日照时数1067-2088小时,降水量1314-2582毫米。优越的气候,加上丰富的生物资源,十分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1998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41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043万亩,油料178.4万亩,糖料50万亩,蔬菜698万亩。粮食作物中,水稻占70%,甘薯占19%。大田经济作物主要是甘蔗、蔬菜、烟叶、油菜、花生等。甘蔗是全国闻名的高产区,产量 全国第一。蔬菜近年发展很快,年“南菜北调”和加工出口60多万吨。水果90%上山,面积已发展到800多万亩,并建成一大批名果基地,如柑桔、龙眼、荔枝、香蕉、菠萝、枇杷等。优质水果比例达40%以上,出省出口水果占总量60%。茶叶190万亩,年创汇3000万美元以上。食用菌是福建一项新兴的大宗种植业。七十年代开始人工栽培白木耳。八十年代蘑菇、香菇、木耳、金针菇等食用菌全面发展,现食用菌年鲜产量已达85万吨,产量、产值、出口创汇居全国首位。年出口创汇一亿美元以上。
二、行政区划与农业机构设置
福建省省会是福州。省直辖地市有福州、厦门、三明、莆田、泉州、漳州、南平、宁德、龙岩九个地市,县(市、区)81个,乡(镇)969个,村民 委员会14960个;全省总人口3282 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人口1192.82万人(农业劳动力人口782.81万人,占农村 劳动力的65.6%);省政府下设的农业机构有:农委、农业厅、水产厅、乡镇企业局、农机局、林业厅、水利水电厅、气象局;农业科研单位及院校有: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大学、农业干部管理学校等。各地市均有农业学校。各市县都设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推广站、农业广播学校及科研机构;全省共有乡镇干部9123人。
三、农业发展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在保证粮食稳定增产的同时,大抓山海资源开发,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九十年代以来,福建省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立足省情,抓住机遇,积极稳妥地进行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突破传统农业模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从1990年50∶40∶10调整到目前的24∶61∶15。在种植业内部结构中,充分利用气候优势,有计划地发展烤烟、甘蔗、蔬菜等经济作物,尤其注重开发冬季农业,挖掘了耕地生产潜力。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46元,比1990年增长2.85倍,农业总产值985亿元,比1990年增长一倍多。
——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由于福建人均耕地仅0.57亩,人多耕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为了确保人口增加而人均粮食不减少,福建十分注重抓好现有耕地的集约经营,抓好非耕地资源开发,广辟食物来源,大力增加非粮食作物。与1990年相比,1998年粮食总产958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增加78万吨;肉蛋奶总产177.3万吨,增加86万吨,畜牧业连续20年稳定增产;水果总产344.3万吨,增加265.5万吨,人均占有量95公斤,居全国前列;茶叶11万吨,增加5.2万吨,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蔬菜906万吨,增加476.8万吨。
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更大的改善。
种茶需要的地貌特点和气候条件
如果说福建什么出名,那么我想就非 茶 莫属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福建作为盛产茶的天然之地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分不开,那么大家所熟悉的茶又知道有几种呢?铁观音不讲着连外国朋友都知道的那么还有那些茶呢?下面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福建省有一千多年的茶叶历史,出产的茶叶种类繁多,主要有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永春佛手、黄金桂、闽北水仙、白牡丹、白毫银针、贡眉、政和工夫、正山小种、本山茶、茶等。
1、铁观音
铁观音(tiěguānyīn)茶,汉族传统名茶,属于青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原产于福建泉州市安溪县西坪镇,发现于1723—1735年。“铁观音”既是茶名,也是茶树品种名,铁观音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铁观音独具“观音韵”,清香雅韵,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香气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誉”。除具有一般茶叶的保健功能外,还具有抗衰老、抗动脉硬化、防治糖尿病、减肥健美、防治龋齿、清热降火,敌烟醒酒等功效。
铁观音含有较高的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茶多酚和生物碱,有多种营养和药效成分,具有养生保健的功能。于民国八年自福建安溪引进木栅区试种,分“红心铁观音”及“青心铁观音”两种,主要产区在文山期树属横张型,枝干粗硬,叶较稀松,芽少叶厚,产量不高,但制包种茶品质高,产期较青心乌龙晚。其树形稍,叶呈椭圆形,叶厚肉多。叶片平坦展开。
2、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发源于明末清初,“岩岩有茶,非岩不茶”,岩茶因而得名。属半发酵茶,青茶(乌龙茶),以“岩骨花香”的独特岩韵着称。在特殊的小气候条件和适宜的品种前提下用一种特殊工艺形成的茶类。鲜叶要求新梢生长均臻完熟,俗称开面采,杀青经过酶性氧化杀青后已经非酶性氧化,而形成半发酵的茶类,主产区为中国福建武夷山茶区。
武夷山茶区坐落在福建省东北部,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群峰相连,峡谷纵横,九曲溪萦回其间,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武夷山悬崖绝壁,深坑巨谷。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构筑“盆栽式”茶园。外形弯条型,色泽乌褐或带墨绿、或带沙绿、或带青褐、或带宝色。
条索紧结、或细紧或壮结,汤色橙黄至金黄、清澈明亮。香气带花、果香型,瑞则浓长、清则幽远,或似水蜜桃香、兰花香、桂花香、乳香等等。滋味醇厚滑润甘爽,带特有的“岩韵”。叶底软亮、呈绿叶红镶边、或叶缘红点泛现。不同的茶树品种还带有不同的品种特征。
您好!种茶需要的地貌特点:山地、丘陵、平地、盆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和湿度都有明显的变化,在适当的高度,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这对茶树生育有利,在 1000 米以上,会有冻害。一般选择偏南坡为好,坡度不宜太大,一般要求 30 度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