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苗期
播种如果没有遇到什么突发状况的话,通常在一个月左右种子就会发芽出苗,这个时候一定要及时破膜引导幼苗出土,避免温度过高灼伤幼苗。幼苗出土后将膜口压实,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减少杂草的衍生。芋头的幼苗期对水分的需求不高,土壤的含水量过高的话容易导致烂苗沤根。根据土壤的含水情况及天气等因素适当的滴灌小水,保证土壤比较湿润就行了。
2、发棵期
发棵期是芋头生长阶段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阶段,因为发棵期直接决定着芋头后期的产量及质量。这个阶段为了促进结芋与芋头的生长,要及时追施充足的氮肥。并且这个阶段是芋头需水量的高峰期,不过浇水时不能使用大水浇灌的方法,防止芋田产生涝害。浇完水之后做好松土除草工作,加强土壤的通风透气能力。在松土的时候,人站在松土位置后方,防止人将土壤踩实,导致松土工作无任何效果。
3、结芋期
结芋期在发棵期之后,这个阶段也是芋头种植中非常关键的时候,母芋与子芋在这个时期会快速膨大。为了保证膨大成功,我们要提供足够的营养水分,最少要施两次肥。芋头的结芋期一般都是在夏季的时候,夏季高温干旱,然而又是芋头快速生长的时间,所以应该根据天气与土壤墒情适时浇水。浇水间隔大概在6天左右,其次芋头的子叶消耗的营养非常多,因此我们要及时将多余的子叶剪除,提高芋头的产量与质量。
4、休眠期
芋头度过结芋期后,块茎的生长速度减慢,膨大也会逐渐停止,地面上的植株差不多也停止生长了。芋头就差不多进入了休眠期,休眠期到了芋头的生长后期,这个阶段芋头对水分养分的需求慢慢减少。要开始降低浇水施肥的频率,特别是在快要采收的时候,尽量保持土壤在干燥的状态。对于需要留种的地块来说是是更重要的,保持土壤的干燥有利于后期种植,也能提高芋头的贮藏能力。
芋头,属天南星科,原产我国、印度和马来半岛等炎热潮湿的沼泽地带。我国自古就有栽培,分布很广,而以珠江流域栽培最多,长江流域次之。芋头的生长包括种芋萌发、根系和叶片生长、植株基部形成缩短茎、缩短茎膨大形成母芋、母芋的腋芽活动形成子芋、子芋的腋芽活动又形成孙芋等过程。在芋头的生长过程中对温度、水分、光照和土壤条件等均有较严格的要求。x0d(1)对温度要求。芋头原产高温多湿地带,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形成了水芋、水旱兼用芋、旱芋等栽培类型。但无论水芋还是旱芋都需要高温多湿的环境条件,1315芋头的球茎开始萌发,幼苗期生长适温为2025,发棵期生长适温为2030。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球茎的形成,球茎形成期以白天2830,夜间1820最适宜。x0d(2)对水分要求。无论是水芋或是旱芋都喜欢湿润的自然环境条件,旱芋生长期要求土壤湿润,尤其叶片旺盛生长期和球茎形成期,需水量大,要求增加浇水量或在行沟里灌浅水。水芋生长期要求有一定水层,幼苗期水层35厘米。叶片生长盛期以水深57厘米为好,收获前67天要控制浇水和灌水,以防球茎含水过多,不耐贮藏。x0d(3)对光照要求。芋头较耐弱光,对光照强度要求不是很严格。在散射光下生长良好,球茎的形成和膨大要求短日照条件。x0d(4)对土壤要求。水芋适于水中生长,需选择水田、低洼地或水沟栽培。旱芋虽可在旱地生长,但仍保持沼泽植物的生态型,宜选择潮湿地带种植。芋头是喜肥性作物,其球茎是在地下土层中形成的,因此应选择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的壤土或粘壤土,以pH值5.57最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