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些地方属于亚热带?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3 02:40:59
字号:

中国亚热带:是指秦岭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 。广东雷州半岛、海南省、台湾南部、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属于热带。

中国哪些地方属于亚热带?

中国的亚热带,全称为中国东部季风湿润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带。属大陆东岸型。它在世界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世界上同纬度的其他地方,由于副热带高压带的存在,空气下沉增温,水汽远离饱和点,大都成为极端干旱的荒漠;

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地中海型气候,冬湿夏干,水热不甚协调,也远逊于中国季风亚热带。中国的亚热带,由于季风环流和青藏高原的影响,雨热同季,气候适宜,成为举世闻名的鱼米之乡。

一般亚热带位于温带靠近热带的地区(大致23.5°N-40°N、23.5°S-40°S附近)。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是其夏季与热带相似,但冬季明显比热带冷。最冷月均温在0摄氏度以上。 亚热带是世界上一个重要的气候带。

竺可桢先生认为亚热带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冬月微寒,足使喜温的热带作物不能良好生长。其另一特点为每年冬季虽有冰雪,但无霜期在8个月以上,使农作物一年可有两造的收获”。亚热带有冷、热两季,冷季种喜凉作物,热季种喜温作物,喜凉和喜温不同生态型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是亚热带农业的基本特征。

扩展资料

(1)大陆西岸型,即地中海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被视为典型的亚热带;

(2)大陆东岸型,即季风型,夏季湿热,冬季干冷;

(3)内陆型,即干旱草原与荒漠型,雨量稀少,全年干燥,温度较差大;

(4)山地型,指基底部分为亚热带的山地,垂直地带性是它的主要特征。

其中,内陆型和山地型实属亚热带的过渡型。

西双版纳茶区13座古茶山?

大量生产造成良莠不分、供求失衡

消息经过了一轮普洱茶价格的暴跌,茶市也像股市一样在清除泡沫。往日众多的贴牌普洱茶虽然价格不高,但依然遇到“熊市”。

在马连道茶叶市场,一位摊主向记者推荐大益品牌的b货。销售人员表示,大益生茶价格在250元一饼,看到记者嫌贵,销售人员从柜台里拿出另一种大益生茶,向记者推荐,售价只要80元。从外包装上来看,二者的颜色、字体完全一样,仔细辨别,价格高的外包装有编号、生产日期、净含量,而价格低的包装则较为粗糙。

“你放心,这是b货,质量没有任何问题,只不过b货是贴牌生产的产品,口感稍微差一点。”销售人员表示。记者走访多家摊位发现,马连道近半卖普洱的商户都有b货销售。

“我们现在都是真货,贴牌的b货不好卖了。”一家销售商向记者表示,随着高档普洱价格的暴跌,原来以价格取胜的b货优势不再明显,许多进了货的商家正极力想把它们推销出去。

记者了解到,中茶、大益、下关沱茶是普洱茶价格下跌的主要品种,真货的价格普遍下降了20%左右,有些甚至达到一半。但是b货的价格因为一直不高,所以下降的幅度不是很大。a货和b货之间的价差明显缩小了。

很讲究原产地和工艺的茶叶也能贴牌生产吗?云南中茶公司总经理贾鹏对此表示,“原料绝对是云南的,而且是生产方、委托方、经销商共同选择的。我们所委托的生产茶厂均是有资质企业,可以保证品质。”而贾鹏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委托加工的企业有18家,但昨天,贾鹏表示目前只有8家。“当然,累计委托生产的厂家很多,小的厂家合同到期不再生产了。”

昨天(7.4),大益生产厂家云南勐海茶厂市场部一位男士却表示:2004年以后,我们就不做贴牌产品了。你看到的可能是假货。

“分不清哪些是贴牌的,哪些是正牌的。牌子被做砸了,我们都不敢进名牌厂家的产品了。”一家马连道商户表示自己目前已不销售大益、中茶等名牌普洱了。甚至有经销商质疑,普洱茶的大幅度降价和名牌的大量贴牌生产有关。贴牌生产让名牌普洱产量突然大增,造成品质下降,再加上“炒家”过度提价,才造成价格暴跌。

中茶总经理贾鹏告诉记者,公司去年生产销售了2000多吨普洱茶,订单数量最高的时候达到了3万6千吨,他们最终接受的订单在1万吨左右。因为有这样的市场需求,中茶授权一些茶厂使用“中茶”牌商标,据称收取商标使用费是每公斤10-60元。

在谈到现在为什么不用贴牌模式生产的时候,大益的工作人员承认:“这样生产3年以后,可能自己就砸了自己的牌子。”

昨天,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市级行业协会的负责人表示:这种贴牌操作方式难以保证茶叶的质量,是一种不诚信的经营行为。茶叶的原料是最为关键的,特别是茶叶不是工业化产品,还包括一些手工的操作,外包模式在管理上难度非常大。而云南普洱茶协会的相关人员则表示:这些贴牌生产的大厂不是协会的会员,因此协会制约不了。“贴牌生产的产品品质和口感肯定要差一些,这样经营下去,市场最终会给这些厂家教训的。”

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吴锡端向记者表示,目前,贴牌生产的普洱茶厂商不只是中茶一家,“贴牌生产是厂家扩大规模的最快方式,但关键还是要看能否严格管理,控制质量。”

不容置疑的是,普洱茶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质量及市场准入标准体系还没有形成规范,以致市场呈现出一定的无序。要保证普洱茶热能平稳、长久地“热”下去,当务之急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对普洱茶文化与科技的深入挖掘,特别是对普洱茶种质资源、群落下分布、历史沿革、加工工艺、市场营销、古茶树保护、茶马古道以及茶文化发展定位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正确引导普洱茶的生产、消费和流通。抓好普洱茶市场准入标准、茶园茶厂技术改造和优势品牌打造3个环节,加快市场营销体系、科技支援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管理服务体系4项建设,使“中茶”、“大益”等一批知名品牌进一步发展壮大,从而推进普洱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西双版纳茶区13座古茶山

曼糯古茶山(勐海县)

茶山地理:勐海县最北临,属勐往乡勐社村。同普洱的澜沧和思茅区交界。这里是澜沧江出普洱市,进入西双版纳的第一站,海拔1200-1300米,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

古树产地:大寨、上寨,中寨。

茶山历史:这里曾是勐海通往澜沧的古道,历史上曾经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后来勐海通往澜沧的道路改道,曼糯茶区逐渐衰落。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古明树资源。

古树现状:曼胜古茶山在五六十年代经过较大破坏,很多古树被破掉种粮食。但目前仍保留了2000亩左右,茶山环境历经破坏,植被比较单一。

茶质特色:山野气韵清晰,苦涩明显,回甘较慢,香气较浓都。

勐宋(勐海)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山顶上的坝子”。

茶山地理:勐海县勐宋乡,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其中那卡茶区海拔1600米,保塘茶区海拔1700-1800米。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树产地: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大曼吕、那卡(腊卡)。

茶山历史: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那卡也是版纳最负盛名的产区之一,一百多年前即有汉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大曼吕等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立了新式茶园,成为勐海茶厂的重要原料来源。

古树现状:勐宋地区的古茶园目前还有3000亩左右。其中以那卡茶的最为出名,保塘茶区保护的最为完好。那卡古茶园种植密度较大,其中有一定小叶种混生。目前保留有300多亩。保塘古茶区与森林灌木共生,古茶分布密度较低,散布在森林里,还保留了一定量较粗大的老树。

茶质特色:那卡、保塘等古树茶普遍茶香纯正,苦涩明显,山野气韵强,回甘较慢。

南糯山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产)笋酱(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景洪至勐海公路旁,距勐海县城24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1500-1750毫米。年平均气温16-18度。

古树产地:竹林寨、半坡寨、姑娘寨等

茶山历史:南糯山种茶历史悠久,享有盛名,传说当年诸葛亮南征时曾在此种茶,古濮人在此种茶的历史则十分久远,后来哈尼人迁入南糯山开始种茶。在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都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民国时期这里是云南机器制茶的发祥地。八十年代大规模开发茶园时对古树有一定的破坏。

古树现状:目前南糯山古茶园约12000亩,是版纳地区最为著名和面积最大的古茶山。古茶园分布在9个自然村,由于分布较广,不同寨子的茶口感有一定区别以半坡老寨的茶最为出名。由于代经历史变迁,南糯山古树,矮化老树,台地茶并存,古树茶品质有所下滑。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回甘较快,山野气韵较显。

帕沙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一座山,一条河”。

茶山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西南帕沙村,处于南糯山与布朗山之间,海拔1200-2000米,年平均气温22℃,年降雨量1500毫米。

古树产地: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干、老端等。

茶山历史:帕沙村唐宋时期即有哈尼先民居住种茶,目前仍保留相当数量古树。

古树现状:帕沙目前存留的古茶园有2900亩左右,每个寨子都有一定数量的古树资源。几百年树龄的古树存量很多,大树成片,基本未经矮化,保护较好,其中帕沙老寨的古树茶较为出名。

茶质特色:帕沙古树苦涩明显,但可以化开,清甜亦显,生津明显,山野韵足。

贺开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最先看到太阳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北连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区,东邻拉达勐水库,西面腑望勐混坝子,海拔1400-1700米。

古树产地:曼弄新寨、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迈、曼蚌、曼囡等。

茶山历史:贺开拉祜属古羌人余脉,很早就在贺开一代种茶。当地人以诸葛亮为茶祖,每年有仪式祭拜,还流传古茶树的传说。近代贺开也是版纳较为著名的茶区之一。

古树现状:贺开现有连片古茶园9000亩以上,分布于贺开、曼蚌2个村委会7个寨。贺开古茶园在西双版纳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在曼弄新、老寨之间有十几株树龄近千年的大茶树。古茶园自然环境保护较为良好。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略有苦涩,苦涩化甘较快,山韵明显。

布朗山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布朗族聚居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南与缅甸接壤。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8.7度。老班章和新班章海拔1600-1700米,老曼娥寨相对海拔较低,约1200米。

古树产地: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新竜、曼糯等。

茶山历史:布朗山的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后裔,濮人在云南种茶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目前在老曼娥寨还保留有较大规模的古茶园。老班章古树在本世纪早期开始逐渐为人所知,从外形到滋味,都具有明显特点,茶友中有普洱茶之王的称誉,至今仍是普洱茶市场价格的重要参考点。

古树现状:目前老班章和新班章寨共有古茶园两千多亩,以老班章树龄较老,自然环境保护较好,新班章亦存有相当数量的古树。老曼娥寨的古茶园面积更大,有三千亩以上。总体来说,当地人为维护老班章声誉,茶园生态保护和管理不错,但和大多数名山一样,存在过度采摘的情况,茶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老班章茶外形肥壮,滋味浓烈,苦涩明显,生津回甘快而持久,茶气明显。老曼娥茶与老班章类似,苦涩度更重,化开时间更慢。

巴达古茶山(勐海县)

释名:“仙人脚印”。

茶山地理:勐海县西部,原属巴达乡,今属西定乡,西隔南览河与缅甸相望。海拔1580-2000米。

古树产地:曼迈、章朗、曼帕勒等。

茶山历史:巴达茶的出名主要是因为1962年发现的巴达野生大茶树,为云南成为世界茶发源地做出了贡献,勐海茶厂在巴达地区也有规模庞大的台地茶基地。其实除了野生茶和台地茶,巴达的栽培古树茶资源也很优秀,是当地的布朗族先民种植的,章朗古寨已有超过1400年历史。

古树现状:巴达章朗、曼迈等地的古树茶园自然环境保存较好,茶园与森林共生,古茶树自然生长,大多没有矮化,有少量小叶种,古茶园共有两千亩以上。

茶质特色:山韵饱满,香气纯正,苦涩明显,汤中有甜,回甘快而明显。

易武(慢撒)古茶山(勐腊县)

释名:“美女蛇居住之地”。

茶山地理: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腊茶山等。易武勐腊县城北方,距勐腊110公里。年平均气温17.2度,年平均降水1500-1900毫米,慢撒在易武之北,同归易武茶区。

古树产地:易武、慢澈、麻黑、落水洞、刮风寨、老丁家寨、曼秀、大漆树等。

茶山历史:易武早在千年之前就有古濮人种植茶树,明末清初之后,随着六大茶山声名鹊起,大量外地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早期慢撒地区茶叶生产贸易量很大,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转至易武。清末时一些普洱茶历史上著名的茶庄开始出现,如鸿庆号、同庆号、同兴号、安乐号、乾利贞号等等。

古树现状:在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产量最大。清朝后期以来一直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目前易武茶区保留有少量没有矮化的分散古树和大量矮化的古树茶园。这些茶园自然环境相对较好,保证了茶的山场气韵。不过因为易武茶成名早,古树存在过度采摘和养护不当的情况,近年来茶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易武茶汤水柔和顺滑,口感清甜,苦涩感较弱,回甘较好。有“茶中皇后”的称号。

倚邦古茶山(勐腊县)

释名:“有茶树、水井之地”。

茶山地理:勐腊县最北部,今属象明乡管辖,涵盖19个自然村,面积360平方公里,海拔跨度较大,从600米至1900米皆有分布。其中曼松茶山海拔1340米。

古树产地:倚邦、曼松、嶍崆、架布、曼拱、麻栗树等。

茶山历史:倚邦茶区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一定量的五百年以上的古树。尤其是清代曼松茶成为贡茶,令倚邦茶声名远播。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至今仍然有很多追捧者。

古树现状:倚邦茶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大叶种和小叶种茶树混生。在曼拱、倚邦、麻栗树等地还保留有小规模的古茶园,其中不乏中小叶种古树。名声较大的曼松茶区,因为历经破坏,古树存量很小。

茶质特色:苦味很淡,涩比苦略显,回甘较快,香气独特,微有蜜韵。

蛮砖古茶山(勐腊县)

释义:亦称 “曼庄”,“大寨子”。

茶山地理:勐腊县象明乡南部,东部与易武茶区接壤,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海拔1100米左右。

古树产地:曼庄、曼林、曼迁、八总寨等。

茶山历史:曼专种茶历史悠久,清代时已有盛名,《本草拾遗》和《滇海虞衡志》都提到六大茶山“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历史上茶园多但茶号少,清末民初时多卖给易武茶号加工“易武七子饼一半是蛮砖茶”。

古树现状:综合来说,蛮专茶区是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中古树资源保存最好的茶区。不仅老树保留较多,生态环境保存的也较好,基本没有经过矮化。但是近年来也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势头,比如为了增加产量,砍伐茶园的大树以增加光照,这会对茶质产生不好的影响。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厚滑,山野气韵较强,杯底留香持久,回甘快而持久,苦涩较轻,喉韵深沉。

革登古茶山(勐腊县)

释名:“很高之地”。

茶山地理: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莽枝与倚邦茶区之间。海拔1300米左右。

古树产地:值蚌、新发。

茶区历史: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普洱府志》记载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树,但今已不存,也是破坏较为严重的古茶山之一。

古树现状:古茶园历经破坏,少部分存留在密林中,近年来被清理出来,大小叶种混生。

茶质特色:山韵明显,苦涩较弱,回甘较好,汤质顺滑。

莽枝古茶山(勐腊县)

释名:“(诸葛亮)埋铜(莽)之地”。

茶山地理:革登茶山西南,与革登同属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海拔1400米左右。

古树产地:秧林、红土坡、曼丫、江西湾、口夺等。

茶区历史:千年前已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种茶,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园,清初,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清雍正时期因为牛滚塘事件与土司发生矛盾,引发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成立普洱府,从而带来六大茶山以至于整个普洱茶的繁荣时期。

古树现状:莽枝古茶山历经破坏,存留已经不多,而且存在为了增加光照来增加产量,破坏古茶林中大树的情况。古树茶品质有明显下降。

茶质特色:与革登茶类似,茶气稍逊。苦涩较弱,回甘较快,杯底香较好。

攸乐古茶山(景洪市)

释名:基诺族的世居地,基诺族过去称攸乐人。

茶山地理:景洪市基诺乡,基诺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现存最大的古树茶区,海拔575至1691米,平均气温18-20度,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树产地:龙帕、司土老寨、么卓、巴飘等。

茶山历史:传说基诺人是诸葛亮军队的后裔,基诺山种茶的历史非常久远。清代攸乐山产量很大,毛料主要供易武、倚邦等地加工,著名的“可以兴”茶砖就是用攸乐茶制作的。

古树现状:古茶园多分布于1200米至1500米之间,面积约3000亩,几百年的古树存留很多。因其交通便利,近年来存在过度采摘的情况,茶质有所下降。

茶质特色:和易武相近而苦涩略重,回甘较好,山韵明显,水质略薄。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82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