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因:一般池塘水发红是由于长时间没有换水池塘营养失衡,氮和有机物的富营养造成水中微囊藻 、甲藻?、 丝状绿藻、水网藻?、三毛藻等大量繁殖成为优势种,这些藻类富含叶绿素a、叶绿素b、p一胡萝卜素、多甲藻素和硅甲藻黄素等色素,对红光吸收效果差,其反射而使水体呈现红色。
二、处理方法:
1.微囊藻
防治方法:(1)经常加注新水,不使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注意水的pH值调节(定期泼洒生石灰)可控制微囊藻的繁殖。(2)对已发现有微囊藻的池塘,在形成初期可用0.7克/立方米硫酸铜全池泼洒,连续2次即可杀灭,下药后适当加注新水或开动增氧机。(3)微囊藻繁殖过多,已布满全池时,可在下风处先用竹杆将藻加以固定,然后用1克/立方米硫酸铜溶液集中泼洒。注意此时硫酸铜用量应控制在按0.7克/立方米浓度全池泼洒时所需用量的1/3以内。坚持用药5-7次,可将藻全部杀灭。在有条件的地方,用药后6小时左右更换池水的1/3。如条件不允许,则一定要开动增氧机连续增氧4-6小时。如巡天气突变则应停止用药并加注新水或增氧。
2.甲藻
防治方法:(1)根据这两类甲藻对水温、pH值等环境条件突变,都会促使它们很快大量死亡这一特性,当其大量繁殖时,可及时进行换水,使池水的水温和水质突然改变而抑制其繁殖。(2)用0.7-0.8克/立方米硫酸铜全池泼洒,可有效杀灭甲藻。
3.丝状绿藻
防治方法:(1)用生石灰75-100千克/667平方米清塘,可杀灭丝状绿藻。(2)未放鱼的池塘可按每667平方米用50千克干草木灰的比例撒在丝状绿藻上,使它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3)已放鱼的池塘出现丝状绿藻,可全池泼洒0.7-1克/立方米硫酸铜溶液杀灭。
4.水网藻
防治方法:与防治丝状绿藻的方法相同。
5.三毛藻
防治方法:(1)用5-8克/立方米硫酸铵全池泼洒或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1.5千克和磷酸钙2-3千克,繁殖浮游生物,可抑制三毛藻的生长。(2)在发病初期可将毒水排放,加入新水或将鱼捕出,转入无毒水质的池塘中。
(1)造成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的因素
①外界因素。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生物、环境和人为三大因素。
a.生物因素。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甲壳动物等病原体和敌害生物等。
b.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底质和淤泥、光照、水温、溶解氧、酸碱度、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
c.人为因素。养殖设施设计不科学、操作不细致鱼体受伤、放养密度不恰当、混养比例不恰当、放养患病养殖动物、饲养管理不善、饲料质量差或投喂不当、饲养管理不当等。
②内在因素。水产养殖动物的免疫力下降,是引发疾病的内在原因。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内因是关键。养殖动物对病原的敏感性强弱与其自身的遗传性质和免疫力有关,而生理状态、营养条件、生活环境等也都能影响养殖动物对病原的敏感性。天然免疫力的消退和获得性免疫力的减弱均能引起水产动物的免疫力下降,引发养殖动物患病。
(2)水产养殖的常见疾病
水产养殖病害种类比较多,依病原体和发病原因的不同,可将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分为以下几类:
①病毒病。如对虾白斑病、病毒性出血病等。
②细菌病。如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腐皮病、弧菌病、爱德华氏病等。
③真菌病。如水霉病、鳃霉病等。
④藻类引起的疾病。如卵甲藻病、小三毛金藻病、微囊藻水体中毒等。
⑤原生动物引起的疾病。如车轮虫病、斜管虫病、隐鞭虫病、口丝虫病、小瓜虫病、纤毛虫病等。
⑥蠕虫引起的疾病。如指环虫病、三代虫病、复口吸虫病、线虫病等。
⑦甲壳动物引起的疾病。如中华蚤病、锚头蚤病、鱼虱病等。
⑧孢子虫引起的疾病。如黏孢子虫病、尾孢子虫病等。
⑨不良环境引起的疾病。如气泡病、泛池、氨中毒症、亚硝酸盐中毒症、冻伤病、应激反应等。
⑩饲料不足或营养不适宜引起的疾病。如跑马病、弯体病、瘦背病、氨基酸缺乏症、矿物质缺乏症、维生素缺乏症、代谢不良症等。
敌害生物。如青泥苔、水网藻、剑水蚤等大型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凶猛性鱼类、蛙类、水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