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黄灌溉工程是怎样的?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21:34:27
字号:

宁夏灵武一带,旧有灌溉工程设施,后因黄河河床下切,渠口难于引水而废,但仍保存有灌溉渠道。原渠口北河床中有一沙洲,将河分为东西两道。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刁雍为薄骨律镇(今宁夏灵武县西南)将,他利用了这一有利地形,主持兴建了艾山渠。其工程布置是先在西河上筑雍水坝,坝体自东南斜向西北,与河流西岸成锐角,然后在壅水坝西面河岸上开渠口。宽15步,深5尺,引入水渠;两岸筑堤高一丈,北行40里,与旧渠合,总长120里。渠成“小河之水尽入新渠水则充足,溉官私田四万余顷”,这是历史上一项有名的引黄灌溉工程。

引黄灌溉工程是怎样的?

安丰塘古称芍陂(音quèbēi),又称期思陂,是中国淮河流域古今重要的水利工程,位于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中部地区。史载由春秋时期楚国丞相孙叔敖建于楚庄王十七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7—公元前591年),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它的建造对后世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古时候被誉为“天下第一塘”。

与后来的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隋唐以后设置安丰县。因此被称为安丰塘。安丰塘是我国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选址科学,工程布局合理,水源充沛.它的建造对后世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安丰塘是我国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素“淮河流域水利之冠”、“江北第一水利”之称。千百年来,在灌溉、航运、屯田、济军等方面,起过重大作用。古人的《芍陂》诗曾描绘了安丰塘灌区的升平景象,“因川成利费经营,遥望江南尽稻粳,支渠派引千畦润,陇亩村连百宝盈。流泽于今还未艾,试听放闸鼓歌声”。

扩展资料:

芍陂(安丰塘),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灌溉蓄水工程,它比都江堰、郑国渠还早300多年,她闻名于世并非只在当今。《水经注》记载:“淝水流经白芍亭,积水成湖,所以叫作芍陂。”隋朝在此设置安丰县,芍陂又称安丰塘。2600多年前,孙叔敖选择该地比较低洼的地方,筑堤拦蓄源自江淮分水岭北侧的山源河水,兴建起“陂周百十许里”的芍陂(安丰塘),下控1300多平方公里的淠东平原,其工程及治水理念和治水水平之超前,民间用“芍陂归来不看塘”赞誉。

清嘉庆年间的《芍陂纪事》,系统地记述了芍陂工程及其文化历史。2600多年来,芍陂(安丰塘)一直支撑着区域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工程水利为核心,形成了包括区域水系、农业生态、田园观光、水神祭祀、灌溉管理等内涵丰富的陂塘文化。

安丰塘作为中国著名古代水利工程之一,世界著名平原水库,其作用及在水利工程史上的思维和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曾先后由联合国大坝委员会名誉主席托兰以及美国、德国、罗马尼亚等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此参观。他们对安丰塘水利工程历史之长久,设计建设之科学而且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深为推崇,评价极高。

著名文物古建专家单士元、罗哲文等参观后还挥笔题辞:楚相千秋绩,芍陂富万家。丰功同大禹,伟业冠中华。安丰塘选址科学,工程布局合理。《芍陂纪事》说,“芍陂之源,出自六安龙穴山,首受淠水。西自驺石,东自龙池,其水胥注入陂中”。安丰塘水源充沛,塘身居高临下,衔控一千三百多平方公里的淠东平原。

三国时,开小陂五十来处,蓄纳分吐,与安丰塘形成了一个科学的水利调节网络。隋代时设计闸门36座,使塘水蓄放转调更加方便自如,灌溉关系考虑十分周密。安丰塘的创造,对后世的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72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