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是可以拿来施肥和灌溉的,可以有效提高水和肥料的利用率,但你是否知道滴灌还可以治疗作物,给作物施药,防止病害发生?
? 在过去的20年里,贝克森的滴灌系统应用不断进化,从最初的单纯灌溉,到后来的灌溉加施肥,达到省水省肥的效果。现在,它不仅仅运输水和肥,还能把其他东西运输至作物根系,滴灌系统实际上是一个高效的物质输送管道系统。
农药、处理后的沼液、蔗渣、土壤调理剂等都可以通过滴灌系统运输。滴灌可以有效的按需求输送,还能节约人工操作成本和水肥药的用量。
相比传统施肥方式来比较,作为封闭的运输系统,相比于开放的农药喷施,滴灌施药不会有药剂喷施,不会把药剂暴露在外面的情况,相对环保,减少对工人的身体危害。另外,滴灌施药有较高的灵活性,任何时间都可以给作物施药,不受天气和作物封垄等因素的限制,并且药剂用量比喷施用量少。
对于一些特殊的作物病害,因为发病机理的特殊性,滴灌是目前唯一有效的防治方式。
近几年随着作物病虫害的日益严重,越来越多国家开始推广利用滴灌技术防治病虫害,可以达到精准高效的防治效果。
相比灌根等其他麻烦的用药方式,滴灌能更省工省时,并且滴灌范围更大,可以有效抑制病虫源头。另外滴灌用药不仅能针对地下病虫害,对地上钻蛀性害虫、传染性病害同样有明显的效果。通过滴灌用药,将内吸性防治药剂直接输送至作物根部,吸收传导至全株,根系吸收药剂后,持效性更长,可有效控制钻蛀性害虫和土传性病害。使用的药剂不要跟肥料等混用,以免发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
稻田需水量是指水稻生育期间单位土地面积的总用水量,也称耗水量,包括植株蒸腾、株间蒸发及土壤渗漏三部分,前两部分合计称为腾发量。移栽水稻稻田需水量应包括秧田和本田两部分,但秧田期需水量较少,约占本田需水量的 3% ~ 4% 。尤其是旱育秧需水更少,不到本田需水量的 1% 。因此,一般秧田需水量可忽略不计,只考虑本田需水量。腾发量主要由气候因素决定,是太阳辐射、大气温度及湿度、风速等多种因素对水稻群体综合影响的结果。总的趋势是南方小,北方大。在北方稻区内也有较大差异,干旱大陆性气候的西北地区宁夏和新疆水稻腾发量最大,达 835.2 ~ 1118 .4mm ;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的蒸发量较小,华北为 456.0 ~ 750 .0mm ;东北地区为 533.5 ~ 574 .6mm ,南部为 591.8 ~ 645 .4mm (表 3 - 11 )。腾发量还因生育时期而异,蒸腾和蒸发是互为消长的。蒸腾强度随叶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在孕穗到抽穗期达到高峰,以后随着叶面积指数的降低而降低。株间蒸发的变化则与蒸腾相反,插秧初期叶面积指数小,蒸发远大于蒸腾,进入分蘖期以后随着叶面积的增加而降低,拔节期以后基本稳定,后期叶面积指数降低后又略有回升。蒸腾和蒸发之和的腾发强度的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消长相似,大体是返青后逐渐增加,在孕穗到抽穗期达到高峰,以后又逐渐降低。此外,腾发量还受栽培技术如密度、施肥量和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渗透量除与土壤质地有直接关系外,还受灌溉方式与地下水位的影响。水层越深、淹灌期越长、地下水位越低,渗透量越大。提高整地质量和浅湿灌溉有利降低渗透量。北方新稻田多,大多没有形成稳定的犁底层,而且稻田有很大部分不连片,水旱交错,因此渗透量较大,一般占稻田需水量的 43% ~ 63% ,而南方仅为 7% ~ 29% 。所以,减少渗透量是北方种稻的重要技术措施。从另一个角度看,适度渗透可以促进土壤气体交换,供给根呼吸作用需要的氧,并能排除土壤中多余的盐分和避免还原性有毒物质的积累,对水稻生长有利。国内外研究的结果,稻田适宜渗透量在每昼夜 5 ~ 20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