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瓜病毒病1.1 症状表现 幼苗期感病,子叶变黄枯萎,幼叶为深浅绿色相间的花叶,植株矮小。成株期感病,新叶为黄绿相间的花叶,病叶小,皱缩,出现蕨叶、裂片,病果表面出现深浅绿色镶嵌的花斑或隆起瘤状物或畸形,停止生长,严重时病株节间缩短,不结瓜,萎缩枯死。
1.2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在无病区或无病植株上留种。播种前用55℃温汤浸种40min;或把种子置于70℃恒温下处理72h。
(3)施足有机肥,增施磷肥、钾肥。适当多浇水,增加田间湿度;及时防治蚜虫;及时清洁田园。
(4)育苗时用遮阳网降温、遮光,远离带病作物。
2 黄瓜疫病
2.1 症状表现
幼苗染病,嫩尖上出现暗绿色、水浸状腐烂,逐渐干枯,形成秃尖。成株期主要危害茎基部、嫩茎节部,开始为暗绿色水浸状,以后变软,缢缩,发病部位以上的叶片逐渐枯萎。叶片被害产生暗绿色水浸状病斑,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形大病斑。瓜条被害,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后期病部长出稀疏灰白色霉层,病瓜皱缩,软腐,有腥臭味。
2.2 防治措施
(1)选用耐病品种,药剂浸种。
(2)与非瓜类作物实行5年以上轮作。
(3)嫁接防病。
(4)土壤处理。苗床或大棚常用土壤处理剂。
(5)加强田间管理,发现中心病株以后及时拔除。
3 黄瓜**病
3.1 症状表现
本病多发生于植株中后期,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可延及叶柄、茎蔓和卷须。被害叶片初现近圆形白色霉点,但边缘不明晰,仔细看可见蛛丝状向四周扩展的菌丝体。后霉点扩大,数量增多。发展为**斑,严重时全叶为**状物所覆盖,病叶变黄甚至焦枯。
3.2 防治方法
(1)选择抗耐病高产良种。
(2)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防止植株徒长、早衰,增强抗性。
(3)抓好无病早防,见病早治的喷药预防工作。
4 黄瓜蔓枯病
4.1 症状表现
叶片受害后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大型病斑,有的病斑自叶缘向内发展呈?V?字形或半圆形,淡褐色。后期病斑易破碎、龟裂,干枯后呈黄褐色至红褐色,病斑上密生黑色小点。叶柄、瓜蔓或茎基部被害时,病斑呈油浸状,圆形至梭形,黄褐色,有时溢出琥珀色树脂样胶状物。严重时茎节变黑,腐烂、折断。蔓枯病维管束不变色。
4.2 防治措施
(1)实行2~3年轮作。
(2)从无病株上采种,或种子消毒,或用55℃温水浸种15min,或用40%甲醛100倍液浸种30min,清水洗净后播种。
(3)发病初期,可用30%百菌清烟剂250g/667m2熏烟,连续防治2~3次。
5 黄瓜根腐病
5.1 症状表现
黄瓜根腐病主要侵染根及茎部,初呈水浸状,后腐烂。茎缢缩不明显,病部腐烂处的维管束变褐,不向上发展。
5.2 防治方法
(1)实行3年以上轮作。
(2)采用高畦栽培,认真平整土地,防止大水漫灌及雨后田间积水,苗期发病要及时松土,增强土壤透气性。
(3)发病初期,喷洒或浇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配成药土撒在茎基部。
6 黄瓜灰霉病
6.1 症状表现
黄瓜灰霉病是在冬暖棚低温高湿、通风条件差的情况下发病。主要危害幼瓜、叶、茎。在雌花开败时,花瓣上长出淡灰褐色的老层,致幼瓜脐部星水渍状,褪色,病部逐渐变软、腐烂,表面密生灰褐色霉状物。
6.2 防治方法
(1)及时摘除病花、病瓜、病叶,带出大棚、温室外深埋。收获后期,清除病残体,土壤深翻20cm以上。
(2)及时通风换气,浇水要适量,忌在阴天浇水,防止温度过高,注意保温,防止寒流。
(3)可采用烟雾法、粉尘法和杀菌剂防治。
7 黄瓜菌核病
7.1 症状表现
瓜被害脐部形成水浸状病斑,软腐,表面长满棉絮状菌丝体,最后产生黑色菌核。茎部被害,开始产生褪色水浸状病斑,逐渐扩大呈淡褐色,病茎软腐;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体,茎表皮和髓腔内形成坚硬菌核,植株枯萎。
7.2 防治措施
(1)轮作或病田深翻20cm。
(2)播种前用10%盐水漂浇种子2~3次,去除菌核。
(3)地膜覆盖。
(4)对种子和土壤进行消毒。
(5)发病初期,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也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50倍液涂抹发病部位。
8 黄瓜霜霉病
8.1 症状表现
幼苗期发病,子叶正面发生不规则的褪绿黄褐色斑点,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褐色霉状物,严重时子叶变黄干枯。成株发病,多从温室前沿开始,发病株先是中下部叶片反面出现水渍状、淡绿色小斑点,后病斑变黄褐色,受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形,病斑背面出现紫褐色、或灰褐色稀疏霉层。
8.2 防治方法
(1)调控好温室内的温湿度,利用温室封闭,创造一个高温、低湿的生态环境条件。
(2)进行高温灭菌处理。
(3)实行轮作,增施有机肥料,合理肥水,提高黄瓜植株的抗病能力。10~15天喷洒一次波尔多液。
9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9.1 症状表现
幼苗期子叶染病,开始产生近圆形水浸状凹陷斑,以后变褐色干枯。成株期叶片上初生针头大小水浸状斑点,病斑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上产生乳白色粘液,干后形成一层白色膜,或白色粉末状物,病斑后期质脆,易穿孔。茎、叶柄及幼瓜条上病斑水浸状,近圆形至椭圆形,后星淡灰色,病斑常开裂,潮湿时瓜条上病部溢出菌脓,病斑向瓜条内部扩展,沿维管束的果肉变色,一直延伸到种子,引起种子带菌。病瓜后期腐烂,有臭味,幼瓜被害后常腐烂、早落。
9.2 防治措施(1)选用耐病品种。
(2)从无病瓜上采种。
(3)种子处理。瓜种可用70℃恒温箱干热灭菌72h,或用50℃温水浸种20min,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
(4)加强栽培防病,无病土育苗,重病田与非瓜类作物实行两年以上的轮作。生长期及时清除病叶、病瓜,收获后清除病残株,深埋或烧毁。
所谓生理性病害,就是指因环境条件不良或者是栽培管理措施不当而引起的生长发育异常。它是一种非传染性的病害,可通过加强管理,改善栽培环境条件等措施加以防治。番茄生长在这些有盐渍化的土壤的地块上,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生长非常的缓慢,植株十分矮化,叶片变黄,尤其是老下部的老叶,片边缘有裂叶现象,发黄生长出来的果实在施肥上,既要施足底肥,根据不同生育期的需要及时追肥,同时增施有机肥、微生物菌肥,要控制使用氮肥、增施磷钾肥、种植中微量元素的根外追肥。
若第一花穗分化停止,就会出现主茎第十节出现第一穗花的现象,具体严重时就会分化出生活力很弱的花朵来,具体表现为花弱,花小,不接果,用激素处理也坐不住,氮肥的使用的量也需要比较合理的进行一个把控,做到均衡的营养才能让植物更好的进行生长。而且搭建生长所需要的架子也非常的重要,合理的进行一些枝叶的修剪。
番茄开花坐果期,白天所需温度为20~30,夜间最适温度为15~20。当棚内温度高于30时,就要及时进行放风降温,也可喷水降温,防止温度过高,导致落花落果的产生,土壤中钙和硼含量少也易引起果皮的老化。应充分供应钙肥和钾肥。另外,要注意经济灌水,避免干旱后下雨造成土壤中水分的急剧增加。加强土壤管理,使根能向深部扩伸。
室番茄在前期耗水量少,如果地膜覆盖,在第1穗果膨大期一般不浇水,浇水会造成地温下降,空气湿度增大,诱发病害,如果土壤水分不足,可在晴暖的上午适量浇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