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种地的那一批人,他们现在已经老了,想赚早已力不从心,所以才会出现农村有很多的荒地,没有人种的现象。对于那些90后和80后,他们对于农村农民耕种土地有着非常深刻的记忆,在90年代或者80年代有了土地,那么就可以种植粮食养活一家人。在八九十年代,农村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种一些粮食,或者在土地上种一些菜来解决这个饮食的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一代耕种的农民,他们现在已经老了,就算想种也已经没有这个力气和硬朗的身体去从事种植了。
对于那些80后90后甚至一些比较年轻一点的人,他们不是不想种地,而是这个时代逼着他们,要去赚更多的钱来提升生活质量,提升小康。我想大家都非常清楚,有的农村有的人的土地并不多,而且极其分散,就算要种地那么所产生的收益和所付出的经历往往跟获得不成正比。曾经有一个专家讲农民工为什么不愿意回去种地,其实很简单的原因在于在工地上他可以赚300块钱一天,但是他回去种地,可能连100块钱一天都赚不到,所以他们就放弃了种地。
也许有的人会认为有的人种地也能够赚不少钱一年,那么对于那些其实是规模化种植的,但在农村,很多地区能够出现规模化的其实并不多,规模化它也有一定的制约,比如说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需要一定的资金积累,如果没有一定的资金,没有一定的技术,往往容易导致失败而承担巨额亏损。
摆在年轻人面前,除了种地以外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且要比种地获得更多的收益,所以人们就不愿意在农村里面种地。出去打工一个月能够赚四五千块钱,好一点的能够赚个六七千块钱一个月。但是想一下在家里面种地根据植物生长的特性,一个月还真的赚不了六七千块钱,所以才会导致农村的很多土地被闲置了。
种地其实是一个辛苦活是一个累活,这种活在有些人的眼中是上不了台面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农村很多土地荒了,没有人种的原因。稍微有点本事的或者有点知识文化的,都会到城市里面去工作,看起来更体面,所以这也是影响的因素之一呀。
一、农村空心化严重,留在老家的都是老、弱、病、残,老年人干不动了,后续无人导致的抛荒。
二、农资太贵了,一斤粮食的钱赶不上一瓶水,种一亩的纯利润才100~200块,年头做到年尾都是见不到钱,全给农药、化肥赚去了,不如在外打工几个月。三、水利设施老化,许多地方的储水、通水渠老化、堵塞、漏水,水源困难,不得己被抛荒。
四、粮价低迷,粮食收购价过低,导致农民无钱可赚,丧失劳动积极性。
五、人工成本太大,在农村现在随便请个人干农活,最低150元/天以上,请人干一天,一亩地的利润就没有了。总之,现在在农村干农业的越来越难,农民看不到出头之日,现在连许多种植大户都觉得无钱可赚,纷纷退出这个行业了,可见农业的艰难。对于地势不平坦,交通不便利、水源不方便、不适合机械化操作的地方,抛荒现象只会越来越严重,因为现在农村根本没有那么多富余的劳力来搞这些。等我们的父辈老了,农村基本上就严重处于后继无人接手干农活的状态了。
从自小岗村私自分了田 ,全国除了华西等极少数村外,都执行小岗模式一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大队变成了行政村,生产小队变成村民小组。田地分到了农户。
一、在物的方面
在后续的五,六年之内看似农村得到解放,农民吃了饱饭,但是随着人口的减少,公益事业(水库,山塘,沟渠等)无人管理荒废而失去部分功能,导致抗自然灾害能力减弱,有些田地不能耕种了,就荒了 。
二、人的方面
一部分有门路的,田里栽上树,人确进了城。
另一部分老实农民人平就一亩来地,你搞个机械规模太小,成本太大,不划算。人家有的田地就是荒在那儿你也不能种,因为田地三十年不变,山林七十年不变。所以逼得青壮年外出打工,老弱在家种田,种田地你一年五千元的收入还要加油干,加上养殖七七八八的收入也就万元。老少三代,收不敷支,不打工不行,打工也要荒一部分田地。
综上原因,家庭承包责任制,小规模,小作坊 ,己经不适应现在的农村生产关系。你搞机械化,一部分田地收不拢来了。现在的形式严重制约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解决方问也有:
一是将进城的农村人口彻底变成城市人,收回土地,解决占着土地不耕种的问题。你不种的就当好城市人。
二是整改土地,发展订单农业,计划农业,规模农业。按国家计划分成种粮区,种菜区,养殖区。做到真种粮的,愿搞养殖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事。
三是集约化,集团化,一地供一城,城市口粮与农村挂钩。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