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山湖的自然风景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12:52:01
字号:

军山湖风景优美,一泓湖水被四周时隐时现的峰峦环抱着,如一面巨形宝镜,镶嵌在镌刻着精美图案的镜框里。悠久的历史,又给军山湖及期沿岸留下许多古老文化遗址。其中有宋代的日月墩,元代的军山湖书院遗址;有两眼桥、钟陵桥、池溪桥“三大古桥”,和洪源渡,茅家渡等“五大古渡”,还有时隐时现的跑马墩、黄牯墩、螺蛳墩等“七大古墩”;有奇石峥嵘、涂着动人神话色彩的大石脑和小石脑;有号称“无风也有三尺浪”的大石咀;有传说“四两黄丝打不到底”的钩鱼台前的深潭等。

军山湖的自然风景

军山湖水质纯净,水产品丰富。曾以盛产甲鱼、鳜鱼、银鱼等名贵产品而名闻遐迩,近几年更以出产清水大闸蟹而名扬海内外,军山湖经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

军山湖风景绝美。四周峰峦时隐时现,一泓湖水环抱其中,如一面巨型宝镜,镶嵌在阔绰的风物镜框上。水碧如玉,湖水北流注入鄱阳湖。湖中有两座小山,东名日山,西称月山,水涸则分为二,水涨则合为一,所以军山湖又称日月湖。两山地形险要,兀立湖中,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元朝末期,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天下,大战鄱阳湖十八载,有战船频繁出没湖中,军兵常聚在这山湖之地厮杀,军山湖由此而得名。悠悠历史,在军山湖及其沿岸留下众多古迹:有国内现存最早的石质牌坊——昼锦坊;有宋代的日月墩,有元代的军山湖书院遗址;有两眼桥、钟陵桥、池溪桥“三大古桥”;有洪源渡、茅家渡等“五大古渡”;还有时隐时现的跑马墩、黄牯墩、螺蛳墩等“七大古墩”;有奇石峥嵘、流传着动人神话传说的大石脑和小石脑;有号称“无风也有三尺浪”的大石咀;还有传说“四两黄丝打不到底”的钓鱼台前深潭等等。

如今静谧的山水间,古战场遗风荡然无存,一派天然景致,成为都市人“挂甲休兵”、绝佳的休憩乐园。

潜江海边旅游景点大全介绍 离潜江最近的海边

一、 基本情况

动物科学系承担动物科学重点本科专业的专业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承担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及其所属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两个博士、硕士学位点以及养殖领域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招生点的研究生教学工作,并建有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现为重庆市畜牧学重点学科,专业优势突出,特色明显。设有“动物科学教学实验室”(校级建制实验室),由“动物遗传繁育实验室”、“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实验室”、“养殖工程与环境控制实验室”和“牧草生产与草地工程实验室”四个院级实验室构成。实验室总使用面积1440平方米,拥有价值600万元的仪器设备。

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研究员)6人,副教授7人,讲师6人,实验师2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数1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在读博士生4人。

承担的项目主要包括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农业部行业专项(课题)、科技部成果转化基金、星火产业项目和重庆市科委等20余个项目。先后建成的科研平台和基地包括“重庆市高校牧草与草食家畜重点实验室(2000年)”、“重庆市高校草食动物工程中心(2007年)”、“重庆市草食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2年)”、“黑山羊研究所”。具有比较完善的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包括“动物养殖场”、“动物医院”等教学实习基地,与正大集团、天友乳业、恒都集团等数十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已经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包括:建成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育成南方紫花苜蓿新品种“渝苜1号紫花苜蓿”(2009年通过国家草品种审定);选育的大足黑山羊、酉州乌羊由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2009年);“大足黑山羊资源保护与利用”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SCI英文论文、国外英文杂志论文、国内一级学报论文50余篇;主编和参编教材、专著和工具书10多部。

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培养近3000名本专科毕业生和200名硕士生,他们遍布全国各地,在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技术推广、设计与研发、教学科研等工作,其中不少人已成长为各级政府官员、企业家和专家学者。

二、 动物科学重点本科专业

本专业培养的本科生将在人文和专业两方面协调发展;另外,在专业上不仅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是动物科技和饲料科技领域及其相关产业的研究应用型人才,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在2013年本科专业评估中,专家评估意见为:该专业办学理念先进,办学基础较好,办学经验丰富;专业发展思路清晰,专业定位准确;师资队伍结构较合理,水平较高;实验实习等教学硬件条件可基本满足需要,管理较为规范,仪器设备利用率较高;教师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教学过程管理规范、严格,教学效果好,科研教学相得益彰,互为促进,具有鲜明的产学研结合办学特色;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执行严格规范;毕业生有良好社会评价,就业率、考研率较高,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高。总体评价为优秀。

本专业学生在专业上主要学习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生产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受到与动物科技和饲料科技领域相关的试验、研究、调查、分析、评估、产品设计、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具有开展动物育种、动物繁殖、动物生产、饲料产品开发、畜牧业经营与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在与动物科技和饲料科技相关的领域和部门从事技术推广、产品设计与开发、营销与贸易、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学习的主要课程有: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动物繁殖学、动物营养学、饲料学、饲料分析与质量检测、家畜环境卫生学、动物生产学、畜牧业经济管理、牧草栽培与草地学、牧业机械与饲料加工工艺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科研训练、产品与项目设计、社会实践等。

本专业标准学制4年,授予学位为农学学士。

三、硕士学位专业

主要培养“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两个专业的硕士生和养殖领域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生,详情请见本院主页的研究生教育栏目。

四、博士学位专业

主要培养“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两个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详情请见本院主页的研究生教育栏目。

博士生导师:董国忠、玉永雄、赵永聚

五、专任教师

教授(研究员):黄勇富、董国忠、玉永雄、赵永聚、郭彦军、孙志洪

副教授:李周权、徐恢仲、宋代军、蒋曹德、吕景智、李明晖、赵中权

讲师:杨游、刘明秀、刘卢生、娜日苏、曾艳、俄光鑫、胡艳、张翥 动物医学(本科)

发展历史与概况: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专业最早可追溯到1923年私立华西协合大学,经过近百年办学,在数代兽医(动物医学)人艰苦不懈的努力下,秉承西南大学 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大学精神,形成了“基于综合,立于专业,归于个性”的人才培养理念, 1995年建立西南地区第一个兽医产科学硕士点,2005年获得兽医学(包括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和预防兽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授权,2008年动物医学专业成为重庆市品牌专业,2010年西南大学动物医学专业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与特种动物经济饲养、动物科学合作,成功申报了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动物医学本科专业招生规模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最初每年30人,发展到目前的90-100人,已经为国家培养了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300余名研究生,他们遍布世界各地,主要从事兽医临床医疗、防疫检疫、教学科研、科技推广与开发、生产经营、行政管理、食品卫生检验等方面工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业务培养目标:遵循现代教育教学及人才成长规律,按照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本专业培养的动物医学科技人才,需具备兽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在进出境检验检疫、动物卫生安全执法等兽医业务部门、动物生产单位、兽药研发及相关领域从事兽医临床、防疫检疫、食品卫生质量安全监督、科技推广与开发、生产经营、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

学科基础:动物医学专业根据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形成了畜禽生殖与生长发育调控、重要动物疫病发病机制与调控、畜禽非传染性疾病、宠物疾病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建成了“重庆市高校牧草与草食家畜重点实验室(2000年)”、“重庆市高校草食动物工程中心(2007年)”。近五年共承担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农业部行业专项(课题)和重庆市科委等各类项目50余项,总经费2200余万元,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申请专利5项,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1项,三等奖2项。

此外,动物医学教师立足社会,服务产业,及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先后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新疆等地开展动物疾病诊断、技术培训、科技推广和社会服务。近五年,教师中10人入选国家“三区”科技特派员,常年参与养殖企业的畜禽疫病监测、疾病防治技术指导,先后培训各类兽医技术人员、养殖人员3000余人次,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人才培养模式:自2005年西南大学成立以来,本专业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进行了“综合性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教学改革(相关成果获2013年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提出了前期强化通识教育,后期突出宽口径专业教育的人才模式,并根据学生的意愿,提出了分模块教学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选择不同模块的同学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创业训练,同时也鼓励所有的同学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动物医学专业还加快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每年选拔8-12名英语基础较好、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到泰国孔敬大学、泰国皇家理工大学进行为期2-3个月的访问学习,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主要课程: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学、兽医产科学、兽医公共卫生学、中兽医学。

修业年限:四年

师资队伍:专业教师队伍30人,,其中以国家973项目农业领导咨询组组长张家骅教授为代表的教授7人,副教授12人,讲师7人,实验人员4人,所有人员均具有硕士学位, 22人具有博士学位,占73.3%,具有海外连续工作学习一年以上经历的人员18人,占60.0%。专任教师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7人。

教授(7人,均有海外留学经历):张家骅(博导,留美博士)、李跃民(博导,留新硕士)、聂奎(博士,硕导,访法学者)、彭远义(博士,博导)、王鲜忠(博士,博导,访美学者)、金美兰(硕导,留日博士)、唐志如(博士,硕导,访德学者)

副教授(12人):刘力(留法硕士,硕导)、魏学良(硕士,硕导)、王豪举(博士在读,硕导)、吴建云(博士,硕导,访瑞学者)、王自力(博士,硕导)、李能章(博士,硕导,访美学者)、陈小川(硕导,留美博士)、黄兰香(留日博士)、丁红雷(博士,硕导,访美学者)、方仁东(硕导,留日博士)、肖雄(博士,硕导)、王剑(留泰博士)

讲师(7人):王炜(博士)、孙卫忠(博士)、江莎(中美联合培养博士)、李艳红(博士,访加学者)、杨玉姣(博士)、胡海霞(中美联合培养博士)、赵明彬(硕士)

实验人员(4人):向恒(高级实验师,博士,留加学者)、付庆(实验师,硕士)、李朝明(实验师,硕士)、崔雨婷(助理实验师、硕士)

学生科研和就业状况:截止到2015年,近五年来,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共获国家、学校和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基金项目近80项;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篇。2010年在全国高校首届“生泰尔”杯兽医技能大赛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取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优异成绩,SCI封面论文“杀虫剂啶虫脒影响雄性小鼠生殖功能的研究”获第十二届“挑战杯”重庆赛区特等奖、全国决赛三等奖。

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广,适应力强,既有在生物医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如2013年国家发明二等奖获得者邹全明教授(84届兽医专业)、云南中科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干细胞研究室主任李天晴研究员(99届兽医专业)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又有众多扎根基础,为企业和单位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普通劳动者,毕业生真正做到了顶天立地。近五年,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超过98%,在全校居于前列,毕业生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通过率达92%(全国平均通过率为12%左右)。近三年考研录取率占毕业生总数35%以上,其中80余名学生先后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著名科研院所和高校录取,20余名学生被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海外著名高校录取。

近年来培养的优秀毕业生代表:

1.任文凯:2010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曾主持国家大学创新基金,2010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究攻读硕士学位,在读期间以优异的成绩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成为第一位获得此奖项的硕士研究生。

2.张姣姣:2011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先后主持国家大学创新基金、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研究生创新基金,两次获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首届西南大学研究生标兵,先后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决赛三等奖,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累积创新银奖,成为西南大学两次获得“挑战杯”全国奖励第一人,2014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到韩国攻读博士学位。

3.王怡:2011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三次获国家奖学金,首届西南大学学生标兵,曾代表学校参加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主办的“优秀大学生励志成才”报告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15年受对方全额资助到澳大利亚攻读博士学位。

4.王灿:2011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连续三次获国家奖学金,曾经主持国家大学创新基金,2011年免试进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5.邹红梅:2014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连续四年全年级学习成绩第一名,各科成绩平均成绩90分以上,三获国家奖学金,西南大学学生标兵,曾主持国家大学生创新基金, 2014年被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免试录取为硕博连读研究生。

6.单林:2014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获二次国家奖学金,2014年经过层层筛选,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免试录取为硕博连读研究生。

7.陈瑶:2015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获二次国家奖学金,2015年被北京大学免试录取为硕博连读研究生。

8.马倩:2015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2015年被北京大学免试录取为硕博连读研究生。

9.句英娇:2015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获一次国家奖学金,2015年被中国科学院北京微生物所免试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10.谷千冲:2015届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获一次国家奖学金,2015年被中国科学院北京微生物所免试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水产养殖学属于水产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水产养殖在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水产从业人口1500万,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从1990年起一直位居世界首位,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水产品国际贸易总量位居世界第一,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水产大国,水产品是我国目前出口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最大宗的农产品,位居我国出口农产品第一位。由于水产动物饲料转化率高于陆生动物,可以有效减少粮食消耗,水产业在解决欠发达地区人民的蛋白质供应、经济发展,改进发达地区人民的膳食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展水产业也是解决目前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这一尖锐矛盾的有效途径。我国海洋和内陆水域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都离不开水产科学的技术和人才的支撑。因此,水产学科有着巨大的产业支撑以及产业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在我国,水产养殖产量约占全部水产品总产量的70%。由于有着强大的产业支撑,水产养殖学科的发展、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有着光明的前景。

历史沿革: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科学系(北碚主校区),先后曾用水产系、水产科学系、水产学院、水产与水文学院等名称。

历任行政负责人先后为:谢大敬、肖理仁、伍一军、叶元土、姚维志、李英文、郑曙明;

党总支负责人先后为:崔增海、魏昭林、李英文、周厚彬。

1985年成立西南农业大学水产系(北碚),成立淡水渔业本科专业,是当时我国西部地区最早批准成立的淡水渔业本科专业。2002年,成立水产学院,2003年与原四川畜牧兽医学院水产系(现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合署为西南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后一度更名为水产与水文学院),2005年7月西南农大与西南师大合并后,更名为西南大学水产学院,2006年5月在学校学科院系调整中,水产学院的原西南农大水产学院(北碚主校区部分)又与荣昌校区水产系分开建制,其中北碚主校区原水产学院主体部分与原动物科技学院合并成立新的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并成立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科学系(主要招收水产养殖博士生、硕士生,以及水产养殖学重点本科生,即一本学生);另一部分,即西南大学荣昌校区部分(即原四川畜牧兽医学院水产系)调整后归制为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水产系(主要招收水产养殖学与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 。

水产专业成立以来,为我国水产事业培养了约2000多名毕业生,他们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西部各地的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技术推广、研发、教学科研等工作,其中不少人已经成长为各级政府官员、企业家等。

西南大学水产养殖学科人才培养格局完整,拥有重点本科、硕士点,西部唯一的水产养殖博士点,该博士点为全国高校水产养殖学七个博士学位点之一。西南大学水产学科为十二五“重庆市级重点学科”,水产养殖专业为“重庆市级特色专业”。依托三峡库区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基地、教育部淡水鱼类资源与生殖发育重点实验室、水产科学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学科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已经发展成为招收重点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结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见研究生栏目)。拥有国家级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产养殖教学科研实验室约1800平方米,配备有较先进的仪器设备价值约500万元, 拥有1200平方米,价值300多万的现代化鱼类繁育与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30教负一楼)。本学科以长江上游渔业资源保护和水产生物技术研究为龙头,带动水产增养殖以及营养与饲料研究方向,以环境友好的生态渔业和无公害水产养殖为目标,学科特色突出,区位优势明显,综合实力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承担国家973、国家支撑计划、省部级及其它各类项目40余项。淡水池塘80:20养殖与新技术2002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草鱼人工饲料配方的优化2003 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倒刺鲃内塘驯养繁育技术与苗种基地建设、嘉陵江几种名优鱼产业化养殖技术集成及产业体系建设分别获2006、2010 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编写专著、统编教材8部。

师资队伍: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科学系拥有实力较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有教职工21人,专职教师17人(校外学缘占87%),有研究生导师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4人;实验人员3人,其中高级实验师1人,实验师2人。博士7人、硕士8人,在读硕士1人(见水产科学系教职工名单)。教师队伍中,有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重庆市水产学会副理事长2名,教育部淡水鱼类的生殖与发育创新团队骨干成员2名。

人才培养: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水产科学专业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水产及相关生命科学领域的进展与动向,能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内存在的理论与实际问题; 能够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生产企业等的教学、研发和管理等工作中起到骨干作用的水产领域高层次人才。水产科学系已培养硕士生49名,在校本科生约240人,毕业生就业率历年保持在95%以上,在学校名列前茅,由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沿海地区水产及相关饲料、渔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快速成长,还出现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历年考研录取率达30%以上,每年均有学生考上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海洋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和其它“985” “211”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每年有数名优秀学生获奖学金资助赴欧美大学留学。

西南大学水产养殖学科已经形成4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

(1)鱼类遗传发育与资源增殖方向

本方向主要进行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及基因资源的保护、发掘与利用研究。 重点研究内容包括:三峡库区鱼类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与跟踪监测、长江上游名优鱼类的遗传多样性与种质鉴定、原种保存;优良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重要功能基因的克隆、基因转化系统的建立与生物工程育种;模式生物斑马鱼分子发育生物学研究以及经济鱼类生长发育调控等研究。对白鲟、中华倒刺鲃、岩原鲤、黄颡鱼等名优鱼类以及模式生物斑马鱼进行了基础和应用基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在国际上率先确定控制脊椎动物生长发育IGF信号通路IGFBP-3的发育功能;重点阐明了几种经济鱼类的遗传结构,还对重要的养殖鱼类的消化生理进行了重点研究。 完成省(部)、市等科研课题10余项,目前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课题5项。在包括国际著名学术刊物《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IF>6.0),《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Biotechnology Letters》,《动物学报》,《海洋与湖沼》等刊物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10余篇,其中SCI论文4篇。同行专家评价本方向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本方向在全国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

(2)水产增养殖与病害防治

本方向主要从事水产动植物增养殖的理论和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内容包括:无公害水产养殖、天然水域生态渔业、设施渔业、水产集约化养殖、水产动物繁育、养殖新品种的引进与开发、水产饵料生物培养以及养殖环境调控等。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研究。重点研究内容包括:水产动物病原诊断、无公害鱼药(含中草药) 的开发及药理药效学,水产动物病害的免疫防治及机理等研究。本方向对中华倒刺鲃、岩原鲤等长江上游多种名优鱼类野生种群进行了移养驯化、人工繁育、成鱼养殖等应用技术的开发性研究;对内陆地区池塘养鱼、稻田养鱼的原理和技术上进行了研究,率先对江河网箱养鱼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针对鱼类危害较大的细菌性传染病,筛选出具有抗菌效果的中药方剂,鱼类的口服疫苗的也正在研究之中。承担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淡水池塘80:20养殖与新技术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1项。本方向在全国具有较强的区域特色。

(3)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方向

本方向主要从事水产动物的营养机理和饲料配制研究。 重点研究内容包括:水产动物营养生理、营养需求与代谢、营养与品质、营养与免疫、营养与环境以及重要经济水产动物人工全价配合饲料的配方和加工。系统开展了草鱼的营养需要和饲料配方研究,对长江上游多种名优鱼类(岩原鲤、长吻鮠、中华倒刺鲃、黄颡鱼等)和中华绒鳌蟹等的营养需求作了基础研究,承担课题6项,发表论文40余篇。草鱼人工饲料配方的优化成果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本方向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

(4)渔业资源与环境方向

本方向主要以长江上游水域生态和渔业资源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内容包括:长江上游重要经济鱼类资源变动规律, 渔业生产对天然水域环境质量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和机理,受损水体的生态修复,渔业环境质量评价。在水域富营养化的生态防治、水污染的生物学评价、长江上游渔业资源的变化规律、水工建筑对鱼类资源的影响评价、水体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及机理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承担项目12项,发表论文20余篇。本方向具有明显的地区研究特色。

1.水产养殖学重点本科专业

为水产养殖专业为“重庆市级特色专业”,毕业生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水产经济动植物的增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甲壳类、藻类的人工育苗、育种和成体的集约化养殖等生产环节的技术关键;具备内陆水域、浅海、滩涂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与规划的基本方法;了解现代化养殖工程、海洋渔业和水产品加工利用的基本知识,了解水产科学、水产生物技术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熟悉有关水产资源保护、环境保护 、水产养殖、捕捞和渔政、水产品贸易等方面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在水产养殖生产、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 、水产养殖开发、管理等能力。

主要课程:鱼类学、鱼类生理学、鱼类生态学、鱼类增养殖学、甲壳类贝类增养殖学、水生生物学、水产饲料学、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养殖水化学。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湖北省潜江市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潜江主要旅游自然资源有“二园、二湖、两河、一江”。即潜江森林公园、水杉公园、返湾湖、借粮湖、东荆河、田关河、汉江。

潜江市比较著名的景点:

曹禺纪念馆。坐落於湖北省潜江市风景优美的曹禺公园内,它是馆藏资料丰富、具有较高艺术品位,也是我国最大的一所纪念曹禺的专业展馆,它将成为目前我国唯一的一所综合展示曹禺杰出贡献和影响世界的展览馆。

世博湖北馆,中国上海世博会内地馆之一。展示面积600平方米,外形以古篆书“水”字为原型,以水流动的形状轨迹作为造型主线,外观设计元素选择湖北特有的符号——楚风云翔。湖北馆主题是“江湖连通、城市公园”。该馆陈列布展分为“光影岁月·百年世博——世博百年历史的沧桑影卷”、“盛世繁华·上海世博——上海世博会的横空出世”、“魅力荆楚·灵秀湖北——湖北神韵的影像空间”、“江汉明珠·人文潜江——人文底蕴的现代回响”四个展区。

返湾湖旅游风景区。位于潜江市中部,后湖管理区境内。是集旅游、度假、休闲、垂钓、观赏于一体的具有水乡园林特色的旅游风景区。 返湾湖旅游风景区面积2万余亩。其中最具特色的景观是1万余亩的天然湖泊(名返湾湖)。湖泊中央有湖中园,建有避暑水寨、芙蓉岛、百鸟洲、接官厅、将军厅、返湾厅、度假村等景点。

潜江市景点

返湾湖、借粮湖、东荆河、田关河旅游风景区、章华台等。

1、返湾湖:原为洞庭湖泊的一个支湖,湖泊水面1万亩,是潜江境内最大的自然湖泊。20世纪90年代初,返湾湖开始旅游开发,现已成为颇具水乡情调的休闲度假胜地,湖区有别具水乡特色的餐饮、住宿、游乐等设施。

2、借粮湖:位于潜江市西北边陲,与荆门、荆州两市接壤,面积5万亩。是一个集历史古迹、民俗风情、佛教文化、水上世界等为一体的优良旅游资源,正在开发中。

3、东荆河:中国最早一部辞书《尔雅》(释水)篇曰:“江为沱、汉为潜。”汉为潜,即为潜水分流汉水,潜江取其境内潜水分流汉水入长江而得名。东荆河在明朝时期称芦伏河,清称冲河,又名襄河、南襄河。

4、田关河旅游风景区:位于田关河排灌站,其过河索道、人工水杉林等构成独特的河滩风景。

5、章华台:位于潜江龙湾,已出土大量文物,在楚文化考古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2000年,楚章华台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湖北潜江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潜江最值得去的景点TOP10_潜江旅游必去景点推荐:

潜江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潜江市里面游玩主要去哪里?潜江周边游玩景点推荐:禄秀农庄、曹禺纪念馆、窑岭村、潜江金台寺、曹禺祖居博物馆、龙湾遗址、潜江市世博湖北馆、潜江森林公园、返湾湖旅游风景区、龙湾遗址展示园。

潜江最值得去的景点TOP1_潜江旅游必去景点推荐:禄秀农庄

“禄秀农庄”特色农业风情园,座落在离潜江市城区4公里,新修的火车站不到2公里,占地面积260亩。“禄秀农庄”特色农业风情园,旨在成为生态农业观光园、都市农业发展园、农耕文化展示园、农家生活体验园、甲鱼养殖繁殖基地、淡水特色鱼养殖基地、珍稀特种养殖繁殖培训基地。

潜江最值得去的景点TOP2_潜江旅游必去景点推荐:曹禺纪念馆

曹禺故居纪念馆是曹禺幼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居住的地方,为前后两座共计600 余平方米的意式小洋楼。馆内拥有大量历史资料和近3000张馆藏照片。其中展出的照片有500余张,恢复性摆陈家具50余件,物件40余件。

潜江最值得去的景点TOP3_潜江旅游必去景点推荐:窑岭村

窑岭村位于潜江市高石碑镇西北部的汉江边,南水北调中线汉江兴隆水利枢纽和引江济汉两大国家重点工程在此交汇,给村里旅游业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 窑岭村区位条件优越。南面是潜江市区、江汉石油管理局,西靠荆州、沙洋,东临天门,北接荆门。周边这一区域是省内人口最稠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距离窑岭村车程均在两小时以内。 潜江市政府规划在窑岭村建设兴隆水利枢纽工程及引江济汉工程景区的服务区,第一期建设面积1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0.5平方公里。

潜江最值得去的景点TOP4_潜江旅游必去景点推荐:潜江金台寺

金台禅寺位于享有『湖北省十强城镇』之誉的潜江市张金镇,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民风淳朴,佛法兴盛。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智慧的张金儿女在这块土地上耕耘劳作,繁衍生息,他们把这块土地作为躯体自我故乡的同时,也把建筑在这块土地上的金台寺作为他们心灵自然本性的回归之所在,并藉以憩养自己的身心和慧命。

潜江最值得去的景点TOP5_潜江旅游必去景点推荐:曹禺祖居博物馆

曹禺祖居博物馆坐落在曹禺祖居所在地的马昌湖畔,大型旅游休闲公园梅苑内。建成于2010年10月。馆舍按《万氏家谱·祖居》所描述的景况而建,建筑面积3065平方米,结构和布局与民国初年的曹禺祖居大体一致。

潜江最值得去的景点TOP6_潜江旅游必去景点推荐:龙湾遗址

东周时期遗址。位于湖北省潜江市西南角,跨龙湾、张金两镇,西北距楚故都纪南城遗址55公里。新石器时代遗址1处,西周遗址1处,东周遗址22处(其中2处迭压在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上)、墓群3处,西汉至宋代遗址8处。以冯家湖为界,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为章华台遗址。

潜江最值得去的景点TOP7_潜江旅游必去景点推荐:潜江市世博湖北馆

潜江市世博湖北馆是我市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湖北馆主题是“江湖连通、城市公园”。外形以古篆书“水”字为原型,以水流动的形状轨迹作为造型主线,外观设计元素选择湖北特有的符号——楚风云翔。

潜江最值得去的景点TOP8_潜江旅游必去景点推荐:潜江森林公园

潜江森林公园座落于中国明星市──湖北省潜江市的南城区,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是1991年林业部批建的国家森林公园。潜江森林公园总面积100公顷。经过40多年的繁殖和野生训化,培育了种类_繁多的地下植被,现有植物1500多种,珍稀物种275种,其中被誉为“活化石”的珍贵树种水杉就有1000余亩。

潜江最值得去的景点TOP9_潜江旅游必去景点推荐:返湾湖旅游风景区

返湾湖旅游风景区位于潜江市中部,后湖管理区境内。是集旅游、度假、休闲、垂钓、观赏于一体的具有水乡园林特色的旅游风景区。 返湾湖旅游风景区面积2万余亩。其中最具特色的景观是1万余亩的天然湖泊(名返湾湖)。

潜江最值得去的景点TOP10_潜江旅游必去景点推荐:龙湾遗址展示园

国家“十一五”大遗址保护项目。位于潜江龙湾,距宜昌—黄石高速公路“后湖入口处”仅8公里。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东周楚文化遗址群,其中放鹰台1号基址,已出土大量文物,在楚文化考古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潜江旅游景点介绍

潜江旅游景点介绍

潜江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是中国现代作家曹禺的故乡,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潜江旅游景点介绍,希望你会喜欢!

1:返湾湖

返湾湖旅游风景区位于江汉平原中部,隶属湖北省国营后湖农场。“318国道”、宜(昌)黄(石)高速、襄(樊)岳(阳)三大公路干线在农场场区中部交汇,并有旅游专线直达风景区,交通十分便利。她是湖北省潜江市境内最具有人文景观和水乡园林特色的集旅游、度假、休闲、垂钓、观赏于一体的风景区之一

“318国道”、宜(昌)黄(石)高速、襄(樊)岳(阳)三大公路干线在农场场区中部交汇,并有旅游专线直达风景区,交通十分便利。她是湖北省潜江市境内最具有人文景观和水乡园林特色的集旅游、度假、休闲、垂钓、观赏于一体的风景区之一。

返湾湖有一个美丽而凄惨的传说。返湾湖又名反王湖,因元末起义军陈友谅兵败于此而得名。明嘉靖年间民间选妃时,反王湖蒋氏住处与嘉靖所梦应证,遂应召入宫。蒋氏却又因曾居住在反王湖惹怒龙颜被凌迟处死。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她,将反王湖更名为返湾湖。

返湾湖旅游风景区面积2万余亩。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1万余亩大湖天然水域。大湖中央有湖中园,拥有避暑水寨、芙蓉岛、百鸟洲、接官厅、亭、返湾亭、度假村等景点,四面环水,绿树成荫,水天一色,再加上那美丽动人的蒋娘娘传说和那素享盛誉的水乡“六绝”佳肴,荷花、荷叶、莲藕等无污染的水生蔬菜,鳜鱼、青虾、龟鳖经厨师烹制清香鲜美,纯正天然,令成千上万的美食爱好者流连忘返。人们纷至沓来,凭吊红颜簿命的蒋氏玉莲,祈求平安健康,避暑消夏,娱乐观光,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盛夏时节泛舟湖上,碧波万顷,清风阵阵;喜爱垂钓的人们不顾旅途劳顿,垂涎于湖中鲜美的鱼虾,忘情于湖光水色,醉心于远离尘嚣的清幽与静谧。

返湾湖旅游风景区不仅是旅游、度假、休闲的好去处,同时也是特种种植、特种养殖综合立体开发的好地方。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资源丰富。年降水量丰富,日照充足;水体透明,酸碱适中,无污染,是环保型绿色水源;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可供游人观赏。在柳荫深处,可听水鸟悠悠轻唱,在平湖浪里,可观野花静静绽放。特别是在莲花盛开的季节,泛舟摘莲采菱,花香扑鼻,别具江南水乡泽国的情趣,让你萌生许多美的遐想。中外客商前来投资和旅游人数逐年增加,年接待中外游客10万人次。如今湖中珍珠、河蟹、青虾、乌龟等水产品养殖初具规模,湘莲种植开发和旅游业方兴未艾,招商引资及更加深层次的开发前景广阔。

返湾湖湿地属浅水湖泊型湿地。核心面积800公顷,水面660公顷,有树木20多种、草本植物10多种。每年在此栖息、繁殖或经此迁徙的鸟类有30多种,动物达20万只。湖中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奇特,有湖心岛,亭台楼阁众多,形成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自然景观。

2:借粮湖

借粮湖又名接粮湖。跨荆门、潜江两市,西距长湖仅1。5km。接粮湖系晋杜预攻江陵,常有船至此接粮分给兵饷而得名。系沉溺型丘间洼地经积水而成的滞积湖。水位30。50m,长6。8km,最大宽5。5km,平均宽1。5km;原有面积24。8平方公里,围垦后现有面积10。4平方公里;最大水深3。0m,平均水深1。6m,蓄水量0。16亿立方米

借粮湖位于荆门市沙洋县毛李镇。与潜江市交界,有5万亩水面。相传在一个久远的年代,因天干无雨,别处都闹着饥荒,唯独借粮湖一带老百姓凭借充足水源,粮食喜获丰收。本地一在外地为官的举人看到自己管辖内的人民陆续饥饿而死,便回家乡,向乡民借粮赈灾,善良的人们倾情相助。举人便用一艘艘小木船满载粮

食经过潜江入长江,运到举人做官的地方,使当地人民度过饥荒,于是人们便称这湖为“借粮湖”。湖中央有一2平方公里的小岛,因酷似鹳形,被称为老鹳嘴,岛上住着二十来户人家,小木船是他们与外界联系的主要工具。借粮湖水质清澈见底,湖内长满莲藕、菱角,是沙洋县境内保存最好的原生态湖泊。

借粮湖原有3万多亩水面,是沙洋三大湖泊生态养殖基地之一。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因天干无雨,别处都闹着饥荒,唯独借粮湖一带老百姓因水源充足,粮食喜获丰收。本地一在外地为官的人看到自己管辖内的人民陆续饥饿而死,便回到家乡,向乡亲借粮赈灾。善良的人们倾情相助,帮他所辖地的人民度过饥荒,于是人们便称这湖为“借粮湖”。借粮湖水质清澈,湖内长有莲藕、菱角、蒲草,是沙洋保存最好的原生态湖泊之一。每到六七月份,荷花盛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成了这里的一景。这里还憩息着大群的白鹭、野鸭、獐鸡,多了一些灵动色彩。清晨日出,傍晚日落,彩霞满天飞,映照在湖中,水天一色,中间不时有鸟飞过,有早出晚归的渔民唱着歌划着小舟驶过,远远望去,恍若仙境。

老颧嘴位于湖中央,2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住着26户人家,小木船是他们与外界联系的主要工具。日前,村里买了机动船,做运输粮食、肥料和接送大批游客之用。渔民靠岛吃岛,以养鱼、种水稻为生。前几年,他们加固堤坝,种植了护堤林。如今,白杨已长得高大整齐,像士兵一样守护着这些人家;在各家的自留地上,他们不仅种植柑橘、柿子等经济林,还种上各种蔬菜、花卉。记者去时,花儿盛开,刚挂的'果实结满枝头,有一种喜满人间的感觉。这里还可以看到几幢新建楼房,白墙红瓦,在绿树映衬下,像一幅水彩画。这里民风淳朴,白天几乎家家都不锁门,平常你帮我助,相处得像一家人;这里的农民勤劳能干,只要还能劳作,不管多大年纪都不会闲在家里。记者去时,村里一对92岁夫妻一个在田里锄草,一个在厨房做饭,常年的田间劳动、平和的心态让白发苍苍的他们身体硬朗、性格随和天时、地利、人和,这里的村民憧憬着美好明天:修建环岛观光公路,修通各家通往湖边的小路,让交通便利起来,让旅游带动村民富裕起来。

在湖里划着木船观景,在岛上徒步参观,但见清澈的湖水、绿色的小岛、白色的鹭鸟,还有时不时立在路边看着行人的野鸡,自然和谐,构成了一个温馨的世外桃源。

3:东荆河

东荆河,湖北东南部的河流,明朝时期称芦伏河,清称冲河,又名襄河、中襄河、南襄河。东荆河位于长江中游下荆江以北,汉江下游以南的江汉平原腹部,上起潜江龙头拐串汉江,下迄武汉市汉南区三合垸通长江,河流曲长173公里,是汉江下游唯一的分流河道。两岸堤防全长344公里,其中东荆河修防处管辖田关以下两岸堤防317。156公里,是汉南和四湖地区重要防洪屏障。其保护范围,包括潜江、监利、洪湖、仙桃四县市85个乡镇、农场和436。48万人口。以及江陵,武汉市汉南区部分面积和人口。两岸物产丰富,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猪、鱼、禽、蛋和轻工产品出口基地,经济发达

东荆河是江汉水沙运动的产物,原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历经江汉二水复合冲积和水源关系不断演变而逐渐形成冲积平原河流。占往今来,东荆河地域江河串通,湖泊密布,水域辽阔,水源关系复杂。东荆河原本没有固定的河床,洪水灌入,即横冲直闯,危害肆虐。随着自然环境演变,历代劳动人民为了开垦这块肥沃土地,年复一年地修筑了东荆河两道顺水长堤,才成了现在的河道。

五代后梁时,南平王高季兴为防御汉水,沿汉水右岸“筑堤百三十余里”,时称高氏堤。随后又屡经增筑,防御汉水南侵。明代中叶,江汉平原垸田迅速发展,汉北穴的口多被堵塞,汉南泄量增大,堤防溃决频繁。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夜汊口堤决,湖北巡抚赵贤疏请留决口,以杀水势,并沿夜汊河筑堤三千五百丈,中为一河,后于双雁口(田关)分汊泄流,西为西荆河,东为东荆河。

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等年间,泽口口内梁滩屡决,同治八年大溃,俗称吴滩改口或吴家改口,汉江水势自改口处直趋而下,汉南和四湖地区受到洪水沉重压力。从而出现口门的“兴与废,疏与堵”之争,南人(江陵、潜江、监利、沔阳)主筑;北人(天门、汉阳、汉川)主疏。据《襄河水利案牍》载,自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至民国2年(1913年),南北构讼13次,为首筑口之人被枭首、流罪,革除功名的咸皆有之,禁筑文告不计其数,直至民初,暂告平息。

清同治四年(1865),监利杨林关堤决,屡议修筑未果,遂从沔阳境内改道北趋,因名冲河,随后,两岸乡民沿冲河围堤束水,成为东荆河新的主流。光绪四年(1878),杨林关老河口堵塞。民国20年(1931),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军长贺龙***民堵筑分盐河口和西荆河口,东荆河水道趋向稳定。

建国之初东荆河水道的走向是:上起潜江龙头拐,南流至老新口,转向东流至北口,在天星洲分为二流,汇合于施家港,至敖家洲以下,又复分为南北两大支流。北支经杨林尾、董家_出火老沟,北至沙湖与通顺河汇合,再经响水港到汉阳曲口,东流至沌口出长江;南支经高潭口、濠口、南套沟至汉阳沟,南与内荆河汇合,再东流至宦子口,北流至新滩口出长江。干流全长249公里,中革岭以上117公里,中革岭以下132公里。

历史上,由于东荆河下游尚无统一堤防,南北两支分别与内荆河、通顺河互相贯通,每当江汉洪水上涨,汉南和四湖下片区域一片汪洋,称为东荆河泛区。上游虽有堤防可防,但堤身低矮单薄,千疮百孔,洪灾经常发生。据不完全统计,仅清顺治十五年(1658)至建国前1949年292年间,共溃口98次,清代约四年一次,民国几乎年年溃口,以1931年、1935年最为惨重。同时血吸虫病危害严重,以致东荆河沿岸潜江、监利境内,特别是下游人口稀少,居民体质虚弱,一些妇女不育,呈现“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凄凉景象。

今日东荆河已成为单一河道,贯穿潜江、监利、仙桃、洪湖和武汉市的汉南区,全长173公里,自西向东将江汉平原腹部划分为汉南、四湖两大片。中革岭以上117公里,河床宽一般300—500米,最宽达1500米;中革岭以下56公里,河床宽一般3 500—4 000米,最宽达7 000米。

;

潜江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景点推荐

潜江的旅游景点有曹禺纪念馆、世博湖北馆、田关水利度假区、生态龙虾游乐园、曹禺公园等等。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58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