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历史
神农尝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相传,神农氏为了寻找能治病的药材和能实用的植物,满山遍野嚼食各种植物叶片时发现了茶。
在云南的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还保留着生吃茶树鲜芽叶的现象。
西周时期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秦汉时期
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
经考该荼即今茶。长答耐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槽"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三国时期
荆巴间采茶做饼。
三国时,魏张揖《广雅》中记载,虽也是煮茶做羹饮,但已前进一步,它是将采来的茶叶先做成饼,晒干或者烘干,饮用时,碾末冲泡,加作料调和做羹饮。
晋朝时期
吴人采荼煮之,曰茗粥。
茶作羹饮,见晋代郭璞《尔雅》“槚,苦荼”之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晋书》记述:”吴人采荼煮之,曰茗粥。“
煮茶羹饮的习俗,延续到唐代仍有出现,唐代诗人储光羲记述吃茗粥诗提到:“淹留膳茗粥,共我饭蕨薇。"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中国茶叶随丝绸、瓷器传到土耳其;唐代时,中国茶种传入了日本和新罗。
隋唐时期
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
此外,开始使用专门的烹茶器具,饮茶的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之前的粗放式转为细煎慢品式。
唐朝时期
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唐代,蒸青做茶饼已逐渐完善,其形状有大有小,据《唐食货志》载:“贞元江淮茶为大模一斤至五十两。"
大有“茗唐”唐朝时,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热衷于饮茶,陆羽《茶经》问世,饮茶成为一种风尚。
宋朝时期
采茶北苑,出造研膏,继造腊面。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也促进了茶产新品的不断涌现。《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有龙凤、石乳、白乳之类十二等…..….
宋朝人的饮茶方式称为点茶和斗茶。点茶即将研细后的茶末放在茶盏中,先冲入少许沸水点泡,把茶末调匀,然后慢慢注入沸水,用茶筅(一种调茶工具)去拂,调匀后即可饮用原汁原味的茶。
元朝时期
采讫,以甑微蒸,生熟得所。
元代,制作散茶,重炒略蒸,王祯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叶茶工序有具体的记载。
云南哈尼族中的老年人至今仍保留着吃蒸茶的习俗,他们常采茶树鲜叶,用甄子蒸熟,晾晒干燥后贮存与篾盒中,到时用沸水冲泡后饮用。
明朝时期
炒茶铛宜热,焙铛宜温。
明代时期,崇尚勤俭节约的朱元璋下令“罢造团茶”,饮茶风气随之改变,冲泡散装茶叶开始流行。
经过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另明代刘基《多能鄙事》中述及“熏花茶”,顾元庆《茶谱》中有用橙皮窨茶和用荷花含窨的记述,现代窨制花茶的香花除了以上花种之外,还有白兰、桂花、珠兰等。
清朝时期
清代,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近代
20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纷纷从中国引进茶种,聘请中国茶工指导生产与种植。
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
现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茶叶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也正在蓬勃发展。首先,各种罐装饮料茶新品不断推出,有含糖的饮料茶,如冰红茶、低糖乌龙等,还有果味茶、香料茶、花草茶、药用保健茶,以及茶叶汽水、茶香槟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长江流域商品粮食基地
茶的最早发现与利用,是从药用开始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晋张华《博物志》也同样有“饮真茶,令人少眠”的说法。陶弘景《杂录》中所说“茗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君服之”。其实对丹丘子饮茶的记载还有早于此的汉代的《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栖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丹丘子为汉代“仙人”,茶文化中最早的一个道家人物,历史上的余姚瀑布山为产茶名山。因此“大茗”与“仙茗”的记载亦完全一致。这几则记录中的“荼”与“茗”,也就是今天的茶。更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早在晋代郭璞在注解《尔雅》时,即解说:(茶)树小如栀子,冬生叶,一名葬,蜀人名之苦茶。此中所谓“蜀人”之记载,即可视为饮茶习俗在古巴蜀的最早萌芽。还有西汉壶居士在《食忌》中所说:“苦荼,久食羽化。”都说明茶开始时被利用是和药联系起来的。
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选”;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唐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设,四曰茗,五曰荈”。
唐代陆羽(728—804)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在神农时代(约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经发现了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神农本草经》曾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发现茶治病的起源,这说明中国利用茶叶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是西汉时代一些儒生托名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搜集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所积累的药物知识,编辑而成的药物学典籍。
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茶发展成为宫廷的高级饮料。如在汉代《赵飞燕别传》中,有一节关于饮茶的记载。汉成帝崩,“后(即帝后)寝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赐吾坐,帝命进茶。左右奏帝,后向日侍帝不谨,不合吸此茶。”这就说明在当时,茶已成为皇室中的一种饮料了。
西晋到隋朝,茶逐渐成为普通饮料。关于饮茶的记载也日益增多。《广陵吾老传》中载有:“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竞买”之句,说明茶已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至唐、宋时代,茶已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普遍饮用之品。
饮茶的历史也很古老。饮茶起源于西南地区。在秦以前,主要是四川一带产茶和饮茶。明代顾炎武的《日 知录》写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饮事。”可见,饮茶风习是从四川传出来的。因为隔着千山万水,“蜀道”险阻,种茶、饮茶局限于四川一带。
直到秦统一了中国,促进了四川和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种茶和饮茶才由四川逐渐向外传播。先流传至长江流域,5世纪,北方饮茶相效成风。六七世纪再传播到西北。随着饮茶习惯的广为传播,茶叶消费量迅速增加,从此,茶叶成为中国各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饮料。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为“荼”。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在文中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但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的简化,而且在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陆羽只是把先人饮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茶的历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蒙顶山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从现存世界上关于茶叶最早记载的王褒《童约》和吴理真在蒙山种植茶树的传说,可以证明四川蒙顶山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
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今川北及汉中一带)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华阳国志》是第一部以文字记载茶的典籍,因此历史意义更大,也更为可靠。
秦汉说
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 鳌。烹茶尽具。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
“烹荼进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已有饮茶习俗。
(1)我国的九大商品粮生产基地是:松嫩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太湖平原、三江平原、珠江三角洲、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地区.位于东北平原的是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位于长江流域的是①成都平原、②洞庭湖平原、③江汉平原、④鄱阳湖平原、⑤江淮地区、⑥太湖平原.三江平原与江淮地区相比,普遍种植水稻的是江淮平原,普遍种植小麦的是三江平原.
(2)油料作物中,油菜在中国种植面积最广,产量要占到全国油料总产量的一半以上.长江流域是中国最大的油菜产区.糖料作物中,甘蔗性喜湿热,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广西为最大产区,广东、云南亦生产较多.饮料作物中,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的农产品.秦岭-淮河线以南的丘陵、山地为主要产茶区,主要产茶省有福建、云南、浙江、四川、湖北等.
(3)中国东部、南部农耕区的畜牧业,如长江流域,以畜禽饲养为主.农耕区饲料资源丰富,饲养的牲畜占全国总数的80%,是城乡居民食用肉、奶、蛋、禽的主要来源.除养鸡外,大规模放养鸭、鹅等水禽,也是家禽饲养的一大特色.A四川、B湖南、河南是中国商品生猪的主要产区.
(4)其中⑤⑥所在的地区为我国著名的沪宁杭工业基地,本地区因为缺乏能源矿产而制约工业发展,因而国家实施了 西气东输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包括天然气资源开发、输气管道铺设、城市管道和工业利用等相关工程.西部地区蕴藏着22.4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每年可向东部地区输气120亿立方米,并可稳定供气30年.
故答案为:(1)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2)油菜;甘蔗;棉花;茶叶;(3)畜禽饲养;四川;湖南;(4)沪宁杭;能源;西气东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