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鱼养殖前景如何?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11:31:29
字号:

冷水鱼是水中的活化石,在我国,冷水鱼的品种多,资源丰富,50多年的发展冷水鱼产业初具规模。想要入这个行业我们得了解冷水鱼养殖前景如何?方法是什么?

冷水鱼养殖前景如何?

一、冷水鱼是什么

冷水鱼的概念,是人们根据鱼的生活习性提出的。通常指生活在18℃23℃水域中的鱼类。冷水性鱼类主要包括冷水性的鲑鳟鱼、亚冷水性的鲟鱼以及裂腹鱼等。

二、冷水鱼养殖前景如何

1、冷水鱼的生活环境比较高质,多数生活在清净无污染水域,这决定了其无公害的产品特质。自由生长的冷水鱼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富含EHA和DHA等不饱和脂肪酸,营养价值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2、从自然条件看,我国具备大力发展鲑科冷水性鱼类养殖的基础。我国目前可利用的冷水资源流量超过5000立方米/秒,冷水鱼养殖的潜力超过50万吨。2018年鲑鳟鱼类养殖年产量仅占可利用资源的8%。

3、我国冷水资源多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及西南地区,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合理发展冷水鱼产业,对产业扶贫和发展现代渔业具有重要意义。很多地区财政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产业进行扶贫。当地养殖户也可以根据当地自然优势进行招商引资。

像江口县位于梵净山东南面,地处喀斯特山区,冷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很适合进行冷水鱼的养殖。当地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截至2017年底,已开发利用12处,建成基地12个,养殖面积达5000亩,产量3100吨。该县采取公司+合作社(或养殖场)+贫困户的模式,实现了利益最大化,不仅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还解决了就业问题。

4、我国冷水鱼产业还在发展阶段,养殖模式、产品形式较单一,通过给予的技术指导、项目扶持、资金引进,让养殖人员大力发展冷水鱼产业,同时立足本地的基础之上,向外拓宽市场,拓新新产品,发展以冷水鱼为基础的衍生产业。可以将水产品、渔业、旅游业结合起来。

像四川已经成为冷水鱼产业大省,以鲑鳟鱼、鲟鱼、雅鱼及土著鱼类为特色的冷水鱼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养殖面积达十万立方水体,获得10多亿的年产值。不仅如此,他们还将鱼子酱打造成他们的新名片,目前产量达20吨,出口量达18吨,休闲渔业三分之一以上产值来自冷水鱼产业,今年四川省财政结合扶贫政策,投入800万元支持当地冷水鱼养殖。

二、冷水鱼养殖方法是什么

1、目前主要是鲑鳟鱼和鲟鱼两大类。选择的养殖水域条件要好,水温低,10-18℃为宜,可选择泉水或清澈的河水作为养殖水源。

2、养殖池的建设要符合健康养殖的需求,以长方形、四角圆钝的结构为佳,没有死角,走水合理,鱼可在全池均匀分布。渔池排水口做好污物排出设施,可设置一层拦鱼栅两层闸板,采用倒虹吸式排水;

渔池供水应采用并联供水方式减少鱼体发病交叉感染机会。渔池供水条件不好,采用串联渔池供水的应在排水口下方设沉淀池减少残饵鱼粪等代谢物对下方池鱼的危害。

3、冷水鱼放养密度虽然可以随水交换量、溶氧量增加而加大,冷水鱼的放养密度过大,可能导致水体浑浊,水化指标上升,从而进一步影响鱼类生存感官,导致生长变缓,抗病能力变弱。

根据密度、鱼群情况、水温等各类条件科学投喂。

4、为了让冷水鱼健康成长,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养殖池的卫生条件。定期清理残渣、污物,水源不足、池水水温高时,可利用增氧设备和补充地下水增加水中溶氧降低水温;池内做好消毒。

5、除了普通的饲料以外,还需要经常投放一些无机盐等营养饵料,这样做是为了让冷水鱼有更好的抗病能力,同时帮鱼体累积更过营养物质。

6、每个地域在引进新品种时,要做好检疫工作,防止病鱼混入。

进行冷水鱼养殖,需要结合本地优良的自然资源进行,在有产业扶贫政策的支持之下,做好做活。以本地市场为起点,向外围发展,现在很多冷水鱼养殖户已经走出国门。

渔业经济对环境的影响

应该借鉴珠三角的桑基鱼塘、鱼鸭共养、用天时好乳酸菌调水和饲料混合乳酸菌减少用药等经验。水产品消费呈现出由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转变趋势。集约化方式养殖的产品不再具备市场竞争力,“安全”、“绿色”、“天然”等生态概念引入了水产品的生产、销售。 资源养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生态文明成为渔业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生产每公斤鱼大约用水4-5立方米,养殖用水的回收再循环利用几乎没有,水资源浪费现象极为严重。 由于连续多年过量开采地下水资源, 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直接导致了白城、松原、长春地区的江河水量减少、甚至断流、湖泊泡沼干涸、土著鱼类资源衰竭、气候干旱、农田沙化、盐碱化的不良局面,给农(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负面影响。表面上看渔业的迅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就业机会、给养殖者带来了一定利润、满足了市场需求,而实际上养鱼经济效益远远不能弥补水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

池塘集约化养殖投入的上千万吨的饵、肥料和大量药物,每年近3亿立方米养殖废水的排放,加剧了江河湖库的富营养化和污染程度。 多年的重复污染,不仅造成了自然水域的水质恶化,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损失,而且由于水质恶化造成了鱼病交叉感染、泛滥成灾,多年大量用药又使鱼病病原体抗药性增强,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了水产养殖成本逐年上扬和经济效益回落,增产不增收,高投入、低产出,养殖效益徘徊不前。违禁药品和添加剂的使用得不到有效监控,直接威胁到广大消费者的水产品食品安全。

综上所诉,生态要素已成为新时期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海洋渔业是中国海洋经济中发展较早的传统产业之一,也是最传统的基础产业,居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政策上的支持,科技上的进步,加之人们对海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我国海洋渔业得到迅猛发展,我国渔业产量已连续十多年位居世界首位。然而,在海洋渔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日益突出。大量物种濒临灭绝,赤潮、水母灾害不断,破坏海洋渔业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类从事的渔业活动所引发的环境问题。

1过度捕捞对环境的影响

1.1海洋生态系统退化

2017年9月的一则新闻曾引发人们的评论——14.8万!50多厘米长4.9公斤的大黄鱼卖出一辆轿车价格。然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石首鱼出水能鸣”“每岁四月,来自海洋,绵亘数里,其声如雷,害人以竹筒探水底,闻其声乃下网截之”。据统计资料显示,1974年我国大黄鱼捕捞产量为19.72万吨,为历史上的最高产量,其后产量逐年降低。1986年仅有1.72万吨,仅为12年前的8.7%。短短二三十年,东海大黄鱼就被捕杀殆尽,令人惊愕。当初在我国产量极高的大黄鱼,曾经作为我国近海的“四大海产”之一——大黄鱼,如今,沧海桑田,销声匿迹了。大黄鱼的消失,可能让整个海洋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压力。美国《科学》杂志在2003年曾公布:过度捕捞导致大西洋海域鲨鱼的数量锐减。最近几年,从黄海海域到日本海水域的水母数量大幅提升,海洋鱼类被过度捕捞就是原因之一。水母的暴发式增长,会影响到浮游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而且还影响到植食性桡足类数量减少,导致以硅藻为主的二次水华的发生,这无疑给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威胁。世华财讯中国海洋发展报告称,长期过度捕捞已经导致了海洋渔业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并且难以逆转。目前87%的世界鱼类被认为处于过度或完全开发状态。据联合国环境署2010年报告,如全世界继续以目前的速度捕捞,所有鱼类都可能在2050年前灭绝海洋近岸水母暴发的原因和影响。据文献统计,在全球中有1/5左右的海洋哺乳动物正濒临灭绝。由于食物链、食物网之间环环相扣,一种生物数量的锐减甚至生物的灭绝,必将导致该物种所在食物链上的某一环节断裂,又必然会导致与之相关的生物面临生存威胁,进而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最终将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稳定性。2018年3月1日起,广西将施行史上最严珠江禁渔制度;贺州最严“禁渔令”,非法捕捞重可入刑;6月31日前,韶关三江水面禁止所有捕捞作业……等等一系列新闻报道,都充分说明了政府加大对捕捞的控制力度,旨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英国海洋生物学家保罗说:“大鱼,包括剑鱼和鲶鱼,正在消失。如果不加制止,我们将会看到一个充满了没有人想吃,可怕的小东西的海洋。我们最终得到的可能是一个充满浮游生物的垃圾场。”

1.2“海洋垃圾带”的形成

在捕捞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很多垃圾,而大多数垃圾都被排放到海洋中。从事海洋渔业活动所产生的海洋塑料垃圾成为破坏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然》杂志子刊《自然-通讯》发表的一项统计显示,全球每年通过河流排入海洋的塑料垃圾有115-241万吨,亚洲占全球总污染量的67%。污染最严重的20条河流大部分位于亚洲,超过90%的海洋塑料垃圾来自污染最严重的122条河流,其中有103条也位于亚洲。受东亚季风影响,每年74%的垃圾在5月到10月间经由河流入海。据英国《镜报》3月6日报道,英国45岁的前机械设计工程师理查德?霍纳在美丽的印尼蓝梦岛海岸附近游泳时发现,水里全是瓶子、包装纸和袋子。昔日风景如画的巴厘岛如今海洋污染如此严重。

2近海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2.1水体资源富营养化以及海洋灾害频发

近海养殖产生的残饵和排泄物进入水体,残饵、粪便中所含的N、P营养物质以及悬浮颗粒物和有机物会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开始加速生长,形成了适宜的环境,为赤潮、水华等灾害提供了便宜条件。以赤潮为例,自2008年到2012年间,平均每年发生赤潮灾害66.6次,赤潮灾害面积约10556km2。

2.2破坏生物多样性及沿岸生态系统

在近海养殖对生态系统有很大的影响,养虾业对红树林有明显的影响。然而,红树林在大陆-沿岸水体交换过程中充当十分重要的缓冲剂。如深圳福田的红树林被破坏后,栖息和觅食鸟类的种类,数量都会减少,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受到破坏。害虫特别是鳞翅目的昆虫缺少天敌,虫害大量发生,甚至降低了水体的pH值,对多数水生生物都有着毒害作用,由此产生了很多环境的变化。可见,不合理的海洋渔业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仅导致海洋中生物多样性的下降,栖息地收到破坏,而且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科学的证据是无法驳斥的:地球的气候正在变化,整个地球上一直发生着奇奇怪怪的事情——珊瑚礁死亡、大型泥石流、不寻常的倾天大雨、一些地区的持续干旱……可以说,海洋生态系统参与了整个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全球的气候、水体、环境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海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海洋渔业也得到迅猛的发展,称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忽视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致使海洋渔业对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退化、海洋垃圾泛滥、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海洋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下降、沿岸生态系统被破坏……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果在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顾及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信我国的海洋经济将会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53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