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块选择。以地势平坦,排水好,土层深肥沃,有灌溉条件的沙壤土为育苗地是适宜的。
2、土壤处理。结合土壤耕作对土壤进行消毒施肥。每亩施用EDTA-Fe1.5~2kg或生石灰20~25kg,防止枯萎病等病害;基肥充分施用,每亩施润林多酶生物制剂80公斤,复合肥料30公斤。
3、苗圃整理。深耕苗圃30厘米,把地整细整平。在苗圃地容易积水的情况下,在高20厘米左右的高田埂上种植。苗圃排水良好时,用平地进行栽培,宽度为1到1.2m。
4、移植。在移植前用小刀切下嫁接时包裹的薄膜,注意不要切断接穗和砧木的连接部分。把发芽的砧木上的树枝砍掉。栽植应随着起苗进行,防止植株水分流失,影响成活率。栽种植物的行距取决于产苗木的规格。
5、日常管理。作地被的龙柏主要是以冠幅的大小来测量商业价值,因此,在生长季节,及时打头促分支,形成丰富的灌木丛。一般情况下,植株生长到10厘米左右开始打头,之后在新梢高10厘米左右开始打头,在出圃时将苗高控制在30厘米左右。同时适时除掉砧木的芽,避免养分流失。
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我国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灌溉工程是安丰塘,也就是芍陂。
安丰塘又称芍陂,由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主导修建,距今2600多年,如今已成为淠史杭灌区重要的调节水库,是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比都江堰、郑国渠还早300多年,2015年被国际灌排委确认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塘面达40余平方公里,蓄水库容近1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70多万亩。安丰塘至今仍发挥着吐纳川流、调蓄洪水的作用,集农业灌溉、旅游观光功能于一体,成为泽被千秋的民生工程和人文地标。加强古代水利工程保护,传承和发扬安徽水文化,既是现实要求,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扩展资料:
芍陂经过战国秦汉六百多年漫长岁月,因久不修治而逐渐荒废。东汉建初八年(83年),水利专家王景任庐江太守,“驱率使民,修起荒废”,对芍陂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治。1959年5月,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寿县安丰塘,发掘出一座汉代闸坝工程遗址,根据出土遗物,发掘者推测为汉代王景所建。
闸坝由草土混合桩坝及叠梁坝组成。草土混合桩坝是一层草一层土逐层叠筑,在草土混合坝前有一道叠梁坝,系用大型栗木材层层错叠筑成。由建筑结构和形式推测。在缺水时,陂内的水通过草土混合桩坝的草层经常有少量的水滴泄到叠梁坝内的水潭中,使之有节制的流到田里,而有较多的水蓄在陂内。当洪水到来时。又可凭借草土混合桩坝本身的弹性和木桩的阻力,让水越过坝顶,泄到水潭内,再由叠梁坝挡住,缓缓流出坝外。水坝修筑得十分坚固而又符合科学原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芍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