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野生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经验的长期积累,这里我只说说一般的鉴别方法,从干茶、汤色、口感、体感及叶底来细说。
1、看干茶
一款茶拿到手,首先看干茶和茶色,达到一定年份的野生茶,和新茶相比,干茶颜色都会有很大的差别。十年以上的颜色是深褐色,近乎黑色,有个可爱的茶友,见到十多年的白牡丹,脱口而出,这是东北野生木耳啊!细看,果然茶叶干有些卷曲,且色呈蒙灰之状。而五年的就不同,明显还能看见浅褐色下面的绿,三年的要是散茶,和新茶相比绿有点褪掉的样子,呈现灰绿。当然,散茶和饼茶也有很大的差别,同样年份的散茶颜色不如饼茶那么深,这是由于饼茶的是在散茶的基础上加了工艺------蒸气蒸压以及烘干,这样无形中茶多了道发酵,提现出来的颜色会深。
2、观汤色
再看茶汤的颜色。十年以上老茶的颜色呈浓重的酒红色,而五年的会是橙红色。三年的还是橙**。顺便说一句,茶汤的透亮度和茶青的品质有关,和年份的关系不是很大,当年品质好的野生茶茶汤清亮见底,十年后便是油亮可鉴。
3、口感
从口感,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鉴别茶的品质,茶的年份。好品质的茶,冲泡过程中就体现,迎鼻的香,一般是药香掺着蜜甜香,还有一种就是枣香,有了一定年份的茶,比如十五年以上,在福建存放的,会有陈香,闻起来就是一种东西放久了的封尘味,和霉味有差别,它没有刺鼻让人不舒服的感觉,只是觉得已经是一件老物件了,一遍一遍地泡老茶,就像一遍一遍地吹掉尘土,露出茶味。五年的茶依稀还有青草气,但茶汤的滋味已经醇和了很多。时间这个东西,就是奇怪,把人的性格磨掉了,也来磨茶,好在磨掉的都是外在的虚华,真正的茶气还在,而且爆发比新茶更甚。我有这样的感受,喝到一款老茶,两口下去,全身通畅,而后额头会有轻汗,后背热热的,似乎有人给你按摩,本来手脚冰凉也是一下子暖和起来。常说野生茶暖胃暖身,只有自己感受才真切。
4、细品滋味
在品饮的过程,滋味也是鉴别年份的关键。十来年以上的野生茶,若存储得当,无论在北方存放还是在南方存放,茶汤的滋味喝起来都丰富有内涵,有人形容为圆润润的感觉,软软的就滑到身体里。五年左右的茶,香气犹在,滋味较新茶少一些张扬,多一些韵味,含在嘴里想,香甜兼有。进两年的茶,再怎么伪装也有破绽,首先是不耐泡,汤色不够亮,滋味薄而烈,喜欢对口内味觉冲撞的人,不妨选择这样的茶品。
5、体感
体感,是老茶里最关键的鉴别法宝。一款上了年份的老茶,喝下去的感觉是一种熨贴,身体通畅发轻汗,手脚会有暖暖的感觉,思绪陷入回忆,身体浸在暖融融的老茶里,是冬天最奢侈的享受。
6、看叶底
鉴别野生茶最后一道程序,就是看叶底,是老茶,它的叶底条索清晰,像老咸菜干的样子,好的老茶叶底还会油亮有光泽,色泽是近似黑的墨绿色,当然这样的自然存放的老茶不常见,近乎绝品。
江西绿丰实业在五万亩山林中挖掘时空角落里的宝,以匠人精神捧出铜拔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茶,并经过四道制作工艺,产出最具科普情怀的野生茶品牌——贞白茶。
精湛的制作工艺,使得贞白茶条索均匀,色泽乌黑发亮,口感鲜爽、浓厚、甘甜,甜润香气中含有独特的韵味。故贞白茶品质与时下流行的金骏眉等白茶另具特色,堪称白茶上品,适于爱茶之人、体质偏寒之人及爱美人士饮用,更是馈赠亲朋好友的温情茶礼。
茶树的分类
1、本质区别。高山茶和平地茶最大的差异在于生长环境。高山茶没有明确的概念,目前业界普遍认为海拔500米以上的产区就属于高山茶;平地茶是一个很高山茶相对的概念,生长在海拔低的茶园。受生长环境影响,高山茶和平地茶联酱板质量天差地别,这点亦清晰地在两者之间的外形和茶汤滋味上体现出来。
2、外形区别。高山茶因高海拔这一特点尽享优质自然环境。海拔每升100米,温度就会下降0.6℃。高山自然温度比平地低,普洱茶叶为了御寒生长,叶片会更肥厚柔软。另外,高山气压低,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增大,茶叶芳香物质与糖类含量增加,因而高山茶香气会更浓郁。又因为山上云雾缭绕,漫射光多,可见光得到增强,改善了光合作用条件,茶叶内氨基酸、叶绿素含量因此增加。高山茶可生成丰富物质成分,所以高山生长的普洱看上去饱满雄壮,翠绿鲜活。
3、平地茶相对高山茶,平地茶生捧廊长环境没那么优质,昼夜温差较小,积累下来的营养物质较少,因而普洱茶叶可吸取到的营养有限。因而平地茶叶片较瘦小单薄,颜色呈黄绿,稍显暗淡,味道较清淡。
4、味道区别。茶汤口感味道是对茶叶质量最直接的反映。高山茶最大的特点是芳香类物质、氨基酸等物质积累丰富。经冲泡后的普洱自带一阵浓香茶气,口感饱满,可明显感到一股醇香茶味在唇齿间流连后直涌喉间,入口即化。平地茶含有物质成分较少,味道较寡淡。经冲泡后的平地茶隐约传来一丝淡淡的茶香气,尝起来口感单薄,若再泡几泡,茶味便消散无影踪。高山茶和平地茶无论是外形还是味道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大家汽陕只要认真观察其中细节,就可以简单地将其分辨出来。
白毛茶(变种)
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嫩枝及叶片下面均被有密柔毛,花特别小,萼片被灰白毛。
产云南南部、广西。模式标本采自广西凌云。
香花茶(变种)
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叶片狭窄倒披针形,花有香味。
产广东、广西等地。模式标本采自香港大雾山。
茶树是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我国茶树品种主要性状和特性的研究,并照顾到现行品种分类的习惯,我们将茶树品种按树型、叶片大小和发芽迟早三个主要性状,分为三个分类等级,作为茶树品种分类系统。各级分类标准如下:
第一级分类系统称为型。分类性状为树型,主要以自然生长情况下植株的高度和分枝习性而定。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灌木型。
(1)乔木型
此类是较原始的茶树类型。分布于和茶树原产地自然条件较接近的自然区域,即我国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植株高大,从植株基部到上部,均有明显的主干,呈总状分枝,分枝部位高,枝叶稀疏。叶片大,叶片长度的变异范围为10-26厘米,多数品种叶长在14厘米以上。叶片栅栏组织概为一层。
(2)小乔木型
此类属进化类型。抗逆性较乔木类强,分布于亚热带或热带茶区。植株较高大,从植株基部至中部主干明显,植株上部主干则不明显。分枝较稀,大多数品种叶片长度以10-14厘米之间,叶片栅栏组织多为两层。
(3)灌木型
此类亦属进化类型。包括的品种最多,主要分布于亚热带茶区,我国大多数茶区均有分布。植株低矮,无明显主干,从植株基部分枝,分枝密,叶片较小,叶片长度变异范围大。为2.2-14厘米之间,大多数品种叶片长度 在10厘米以下。叶片栅栏组织2-3层。
树叶分类
第二级分类系统称为类。分类性状为叶片大小,主要以成熟叶片长度,并兼顾其宽度而定。分为特大大叶类、大叶类、中叶类和小叶类。 序号类别叶长叶宽1特大叶14厘米以上5厘米以上2大叶10-14厘米4-5厘米3中叶7-10厘米3-4厘米4小叶7厘米以下3厘米以下树种分类
第三级分类系统称为种。这里所谓的种,乃是指品种或品系,不同于植物分类学上的种,此处系借用习惯上的称谓。分类性状为发芽时期,主要以头轮营养芽,即越冬营养芽开采期(即一芽三叶开展盛期)所需的活动积温而定。分为早芽种、中芽种和迟芽种。根据我们在杭州对全国主要茶树品种营养芽物候学的观察结果,将第三级分类系统作如下划分:
①早芽种:发芽期早,头茶开采期活动积温在400℃以下。
②中芽种:发芽期中等,头茶开采期活动积温400-500℃之间。
③迟芽种:发芽期迟,头茶开采期活动积温在500℃以上。
野生品种
当今已知为云南普洱市镇沅县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千家寨2700年野生大茶树,这棵茶树由天福集团所认养。另一棵最具代表性的野生茶树是勐海大黑山巴达野生大茶树,高32米,树龄为1700年。最具代表性的为思茅澜沧县邦葳野生茶树,树龄为1000年,高12米。此树为野生茶树与栽培型茶树所杂交而成,因此称为“过渡型野生茶树”。易武茶区曼秀落水洞也有一棵此类茶树,高10米左右。还有一种是栽培型茶树,也称之为家茶,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掺杂其中,无人采摘或少为人采摘,简单说就是荒废的茶园。此茶树至少百年以上。景迈万亩古茶园全为此树种,树高约为2至3米以上。古“六大茶山”之曼丽茶区,也有很多类似茶园。“栽培型野生茶”基本上是由野生茶树移植下来的。倚邦周围属小叶种大叶型,勐海南糯山人工栽培的茶树,树龄为800年最具代表性,但已枯死。茶树由老百姓多年采摘及照顾,高度多为1至2米,有些茶树茶农为了方便采摘,将其砍矮,在易武茶区、曼庄茶区、革登茶区及倚邦茶区甚至基诺茶区皆是此种状况,而这些茶区都未喷洒农药,所以也称之为生态或有机茶。云南茶区台地茶茶园最多,光是大渡岗茶厂就有2万多亩茶园。台地茶为现在使用最多的茶园,因为台地茶种植较容易管理、产量多,但唯一缺点就是没有遮荫且有的茶园会喷洒农药。
易混淆品种
澳洲茶树主要用来提取茶树精油,
英文名:tea tree / ti-tree
学名:Melaleuca alternifolia
中文名:互叶白千层;澳洲
科名:桃金娘科Myrtaceae
此种茶树最初在澳洲发现,这种树源自新南威尔士身高大约3公尺,在低湿地带长得特别茂盛,茶树,但和茶一点关系也没有,有时被拼成Tea Tree,但不是山茶花的“茶”。其枝条长,花白色,生命力旺盛,即使被砍断,也能维持生命一段时间,两年后便能再次采收。精油是萃取其枝条及叶片,呈透明无色,香味很像松油及尤加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