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水产养殖产量增长迅速,在水产业中的比重也正在日益提高。中国淡水养殖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5世纪已有《养鱼经》问世。淡水养殖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池塘精养鲤科鱼类,以投饵、施肥取得高产,并将各种不同食性的鱼类进行混养,以充分发挥水体生产力。另一类型是在湖泊、水库、河沟、水稻田等大、中型水域中放养苗种,主要依靠天然饵料获得水产品。1986年全国淡水养殖面积约4600万亩(约占可养面积的61%),其中池塘占35%,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湖泊占17%,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内蒙古地区;水库占37%,分布全国;河沟占9%,主要在江苏、浙江水网地区。淡水养殖总产量多年来一直居世界首位,以22%左右的速度递增,1986年产量为295万吨,占全国水产总产量的36%。其中池塘占74%,水库占 8%,其余为湖泊、河沟和水稻田的产量。
中国淡水养殖对象除传统的鲤科鱼类外,还增加了非鲫、虹鳟、银鲑、白鲫、罗氏沼虾、中华绒螯蟹、淡水珍珠贝等。人工繁殖技术和网箱培育方法的采用,为养殖提供了大量苗种。
中国的海水养殖也有较久的历史,宋代已有人工培育珍珠、插竹养牡蛎和藻类养殖的记载。1986年已进行海水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为488万亩(占可供养殖面积2000万亩的24%),产量为85.8万吨,占全国水产总产量的10%。其中海带占23.7%,紫菜占1.6%,贻贝占24.5%,牡蛎占6.4%,蛏和蚶占17.5%。此外还养殖鲻、鲮、鲈、遮目鱼、对虾、海水珍珠、鲍、扇贝、海参等。
水产养殖(渔业)未来几年前景如何?
我国是水产养殖的大国,水产品养殖总量占世界水产品养殖总量的70%,其中淡水鱼养殖产量约占世界淡水鱼养殖总产量的73%。淡水鱼类也是老百姓的餐桌上常见的水产品种,在国内水产品巿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分布广泛,养殖风险相对较低,但是水质管理是目前困扰着淡水鱼养殖的关键。现来谈谈大宗淡水鱼类水质管理技术。
目前养殖户对水质管理的现状如下:(l)肥水过程中过量使用化磷肥(5月前与l0月后每隔l5天肥水一次)。(2)对微生物制剂了解不够,尚未养成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的习惯。(3)对蓝藻预防和控制缺乏了解。(4)水质改良产品进货渠道不规范,产品质量良莠不齐。(4)缺乏专业技术服务人员的指导。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提出如下整体解决方案:
首先降低水体ph值,减少浮游生物,改变藻类组成。利用有益微生物调整水体酸碱度,平衡微生态,分解大分子有机物,降低氨氮、硫化氢含量。其次调整水体氮磷比,定向培育有益藻类。利用生物肥料与无机磷肥相结合的方法。最后改良底质,加速底泥分解转化,减少悬浮物质,防止二次污染。
水产养殖行业形势近几年一直不太好,谁有行情好的时段,但和饲料成本的涨价因素及水产行业的高风险相比,也不能太乐观;加上前几年国内上水产养殖项目太多,其实低端市场已趋于饱和。
我是河南省郑州市的,我们这边到处都是前几年开发我鱼塘,大多数村子就是一水产养殖为主业,基本上脱离了农业生产,但是真正能挣到钱的不是太多,基本上和中的持平,还有因鱼病和泛池配的一塌糊涂的。
所以建议你慎重投资,真是想上水产养殖项目,就好搞特色水产养殖,另外就是要上规模,散户养殖基本上没什么前途。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