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藕覆盖地膜是很多人喜欢的 种植 模式,那莲藕的地膜种植 方法 是什么呢?今天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莲藕的地膜种植方法。
莲藕地膜种植方法:选用对路良种
首先,要根据当地市场情况,选择适销对路良种。如炒食品种可选武植4号,喜煲烫品种可选本地长白藕种。也可选兼用型的高产良种,如鄂莲4号。其次,要根据计划上市期,选择熟期适宜的良种。欲早上市,可选六月爆等早熟、极早熟良种;若以高产为目标,则宜选生育期稍长的良种。
莲藕地膜种植方法:全层施足底肥
实践证明:泥脚较深的冷浸田、烂泥湖田,种植水稻虽发蔸慢、产量低、效益差,但种植地膜莲藕却排藕易、产量高、效益好。然而此类田块速效养分含量低,尤其是缺磷少钾。地膜莲藕增产潜力大,对肥料需要量也大,对磷钾肥需求量更大。因此种植地膜莲藕要夺得高产高效,必须施足底肥、多施农家肥。一般田块,可每667平方米施入优质腐熟农家肥3000~4000千克(以含磷钾丰富的鸡粪、火粪土最好),过磷酸钙100千克、硫酸钾20千克、尿素30千克。为提高泥温、调节土壤pH值、减轻藕田病害,对冷烂酸毒田,每667平方米还须加施100千克生石灰。施肥后深犁耙平,使泥肥混匀、泥活田平,然后按2米宽起厢,厢面宽170厘米,沟宽30厘米、深20~25厘米。
莲藕地膜种植方法:选用超微膜
藕田覆膜,地膜应选厚度为0.005毫米、宽170厘米的强力超微膜,667平方米用膜量3.0~3.5千克。选用此种地膜,不仅投资省,而且藕尖出水时,可以自动刺穿地膜,不必人工破膜接苗。
铺膜应在排藕后立即进行。铺时先扎紧一头,然后整捆地膜紧贴厢面滚动,使地膜铺后平贴于泥表面,然后将膜边用手扎入泥中,确保封闭严实,防止灌水后地膜漂起或被风吹动。
莲藕地膜种植方法:适时排藕、合理密植
藕田覆盖地膜,由于泥温提高,排藕可比常规时间提早15~20天。具体排藕时间,一般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藕田沉实后、选晴天排藕。具体排藕方法为:每厢放藕两排,藕头朝向与行向相同,两排藕间距1米,每排藕株距1.3米左右,667平方米排藕约500支,每支平均重0.5千克,667平方米需精选藕种约250千克。排藕时,将藕把略向上、藕头压入泥中,藕尖、藕尾与泥面平,然后将厢面泥抹平,清理厢面残茬,防铺膜时剌破地膜。
藕田忌重茬,重茬多年的藕田病虫较重,种植前必须对藕种进行药剂处理。若以防虫为主,可在排藕前将种藕表面挂一层混有专治地下害虫农药(如辛硫磷)的泥浆;若以防病为主,可在排藕前将移栽灵、绿亨一号、农用链霉素等配成药液,均匀喷于藕种上,提早消毒预防。
莲藕地膜种植方法:重视追肥
地膜莲藕由于底肥用量足,早期一般不再追肥。至莲藕生长旺盛时期,则需重施追肥一次,一般667平方米施尿素20~25千克、硫酸钾5千克,肥料可直接撒于厢面,灌深水并扎紧田豁,让水自然落干,使肥料随水渗入泥中。六月爆等藕种,由于采挖早,生育期短,一般重施底肥后不再追肥。
莲藕地膜种植方法:科学管水
地膜莲藕全生育期水分管理,应按?浅?深?浅?进行。排藕初期,气温、水温、泥温较低,为充分发挥地膜的增温效应,灌水宜浅,保持沟中满水、膜面有?花花水?即可,促藕早出苗、快生长,扩大绿叶面积。盛夏季节,气温过高,宜灌深水,保持泥温恒定,以利莲藕生长。生长后期至挖藕前,宜保持浅水,促藕身膨大,提高产量。但生长期间遇狂风暴雨,则需及时灌深水护荷,防止荷秆折断。
莲藕地膜种植方法:严防病虫
地膜莲藕虫害早期以蚜虫为主,防治比较容易,发现后及时喷施万灵、乐斯本等高效杀虫剂即可,喷药重点放在嫩茎、嫩叶背面蚜虫群集为害处。莲藕中后期食根金花虫(俗称?根蛆?)危害较重,其幼虫常群集于泥中藕节处为害,导致荷叶成片枯死,尤其是重茬多年藕田损失最重。发现有此类害虫为害时,应及时将呋喃丹颗粒剂塞于估计有虫的藕节处,可收到良好防效。此外,清除田间杂草,对防治虫害也有一定效果。
藕田病害,后期防治难度较大,应以预防为主、实施综合防治。具体 措施 包括坚持轮作、清园消毒、药剂处理、配方施肥、合理密植、科学管水等。发现叶部病害,可喷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等广谱性杀菌剂予以防治。藕田盖膜后,只要地膜贴泥较紧、覆盖严实,则杂草极少,只需将厢沟杂草踩入泥中即可。 莲藕地膜种植方法:适时采挖
地里有烂秸秆,对水淹法种植水稻有没有影响呢?长期以来,冷浸田质量差,是南方种植水稻的低产田。在这种稻田里移栽的水稻转绿慢,容易出现僵苗、赤霉病、稻叶黄化等生长不良现象,水稻分蘖少,后期容易出现宿根现象等,制约了水稻的产量。冷浸田的主要障碍是水温和土壤温度低。土壤泥泞,水多气少,通透性差;还原物质堆积,缺乏可利用的养分;有些田块中的亚铁、硫化氢等物质有毒,可以概括为 "冷、烂、毒、瘦"。
这些特点容易导致水稻根系活力弱,影响营养吸收。下面笔者和大家谈谈促进水稻产量的改良措施。根据不同的形成条件和土壤质量,《中国农业土壤》介绍将冷浸田分为泥田、冷水田、冷底田、毒田和高原冷浸田。近年来,还有人从治理改良措施的角度,将有无冷浸田分为有耕地的和无耕地的冷浸田,分为:山脊和泥田、低洼泥田和锈水泥田,而有耕地的冷浸田已初步分为低洼水田、灰岩质冷浸田、钙质水田、沙质冷浸田、毒质冷浸田等。
采用开沟埋管排水,先处理冷泉水、毒锈水、串灌水,这种方法虽然可以治本,但资金投入和人力成本大,不易开展。在高标准农田的发展下,有望完善农田水系的配套工程。开沟应包括水田采用 "三沟"(主沟、支沟和厢沟)配套排水,可以降低水位,改善土壤通透性,增加土壤养分,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水稻产量。在水田中开 "三沟",便于进行合理的水分管理。早稻的栽培应采用 "先浅后湿、中烤 "的方法,晚稻的栽培应采用 "先浇水、后浅中烤 "的方法。灌溉可以提高种子结实率和抗宿根性,降低毒性。增施磷、钾肥是提高冷浸田产量的关键措施。
磷肥应选用钙镁磷肥,锌肥应选用硫酸锌,这样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从水稻生产的角度看,施肥应把握以下几点:在施用钙镁磷肥的基础上,应尽早增施硅锌肥,施用锌肥,以提高和防止秧苗僵化。后期控制施肥,增施钾肥,穗期可喷施磷酸二氢钾,防止晚熟和低熟;对一些浸出性强的缺镁田块,在施基肥或分蘖肥时,每亩应施硫酸镁20公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