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松茸属中温型菌类,子实体发生温度为17--33℃,生长最佳温度在20--25℃之间。一年安排2次栽培,春季3--5月、秋季8--10月为栽培适期。
选择场地 有机姬松茸大棚(也可利用有机双孢菇大棚)应设在地势平坦,水质良好,远离污染源,周围环境卫生的地方,菇棚应坐北朝南。
准备培养料 按100平方米栽培面积计算,需要有机麦草2000千克,干牛粪1500千克,豆饼100千克,石膏40千克,石灰35千克。
堆制培养料 按配方要求将麦草等拌匀,在地面上平铺贴米厚,将河水、湾水或井水(河水、湾水均不能受到污染)均匀泼洒在料面上,以均匀湿透为原则。将培养料分成10份,按10层建堆,堆长10--15米、宽2米、高15米。当堆温达75℃时进行翻堆,共计翻堆5次,不算翻堆当天,每隔4、5、5、3、2天各翻堆1次。后3次翻堆要补充干净、无污染的水,必须把水分加足调匀,以用手紧握培养料手指缝能溢出2--3滴水为宜。翻堆后用塑料薄膜盖严料堆,密闭36--72小时,料温超过54℃即可进棚。
栽培管理 先铺料10厘米厚,将菌种总量的1/2撒在料面上,用手指插入料中,稍振动料的表面,使菌种均匀进入料面下3--7厘米处,用木板或铁锨压实,再铺10厘米厚的培养料,压实,把余下的菌种撒播在料面上,要使整个料面的菌种有30%露出,料面要特别平整。此后可进行培菌管理。在正常情况下,播种后15--20天,菌丝长到整个培养料的2/3时即可进行覆土。覆土材料—般采用荒坡草地的地下20厘米处的黏土,过筛晒干,然后制成粗土(占60%)和细土(占40%)。覆土厚3--3.5厘米,其中细土厚1厘米,粗土厚2--2.5厘米。覆土后第2天喷水,表土湿度以手捏成形而不散开、不黏手为宜。
出菇管理 在适宜的条件下,从覆土到菌丝长满培养料需20--25天。当覆土层表面有绒毛状菌丝形成,且粗土粒上形成菌丝束,出现米粒大小的原基时应喷重水1次,同时,加大通风量。当菇蕾长至黄豆大时,每天喷水2--3次,保持土层湿润,待菇蕾长至直径2厘米左右时停止喷水。出菇期间棚内温度应保持在20--25℃,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应尽量避免温差过大。
采收 姬松茸播种后40天左右出菇,当菌盖外缘与菌柄未分离,盖表面呈黄褐至浅棕色,有纤维状鳞片,菌幕未破时采收为宜。每潮出菇周期为7--10天,一般可采收4--6潮菇。
松茸能人工种植吗
松茸是一种纯天然的珍稀名贵食用菌类,被誉为“菌中之王”。它长在寒温带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林地。
松茸好生于养份不多而且比较干燥的林地,一般在秋季生成,通常寄生于赤松、偃松、铁杉、日本铁杉的根部。
四川、西藏、云南等青藏高原一带是我国松茸的主要产地,产量四川为首、品质西藏为佳、名气香格里拉最大。
随着栽培技术的日益发展,许多野生植物都可以通过人工栽培的方式获得。由此,人们开始设想松茸也可以进行人工栽培,许多的科技人员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首先人们想到的是在室内栽培松茸。但是,室内栽培出来的松茸与野生的松茸比较起来品质相差甚远,人们只能培育出供松茸菌系繁殖,并长出松茸骨朵的原基,而不能培育出松茸。
松茸不能进行室内栽培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松茸采取在松树的细根上长出外生菌根,并通过菌根直接吸取松树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糖类,这种特殊的营养吸收方式给人工栽培松茸的进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第二,人们至今还未探明松树和松茸的共生关系系统到底是怎样的。
一般松茸的生长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孢子形成菌丝,第二阶段菌丝形成菌根,第三阶段菌根孕育出子实体,第四阶段子实体散播孢子。
整个过程需要5——6年时间。当一支松茸开朵衰老时,它会散播出400亿个孢子。
这些孢子随风飘荡,只有落在松树根系下的那些能够存活,并随着雨露沉入浅层土中,吸收根系附近的养分,长出菌丝。
随着时间的推移,菌丝会逐渐增多并形成菌根,在经历了5——6年的时间后,菌根处会长出一支子实体,这就是我们常言所讲的松茸。
子实体从出土到成熟,一般只需要7天时间;而子实体成熟48小时后,松茸会迅速衰老,开始新的一轮循环。从这一系列复杂而漫长的生长阶段中我们就不难看出,想要对松茸进行人工栽培是非常困难的。
其次人们想到以山林栽培的方式培育松茸。以日本为例,追溯战前松茸大丰收的年代,在松茸的主产地,人们根据经验和观察,总结出了各种技术和增加产量的方法。
虽然自昭和30年代后半期松茸的产量急剧下降,但在各主产地的强烈要求下,于昭和41年采用林业厅的国库补助进行了13个省市的联合试验。
自此,松茸的正式研究开始了。联合试验主要是以红松林的松茸为对象的综合研究。数年来红松林的状况、松茸的生态调查和环境改善现场试验一直在进行着。
研究人员通过联合试验,即以学术的方式证明了保养好山林,调整好环境,松茸的产量就会增加。也就证明了山林栽培松茸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从日本全国的松茸产量来看,只有东北地区比较稳定,西日本各县在这半个世纪中都在减产。
但是,即使山上的松林全部都消失了,山上的土的条件是不会变的。以昭和45年秋的京都府龟冈市为例,以前的山体复旧工程把破坏的地方削成了梯田状。
然后,人们在上面种主了松树和夜叉付子树,这儿便成了一小片阶梯状的瘦弱的松林。
也许是土壤的条件合适,也许是从这块地旁边的松茸山飞来了孢子,这片梯田状的土地上长出了松茸。
这个事例告诉了我们,只要土壤的条件合适,即使松树再幼小也是可以长出松茸的。
松茸是由细菌和根结合产生活性菌根带,经过5一6年后长出来的。而且,一旦长出了松茸,只要松树健康、土壤条件稳定,它的寿命是很长的。
综上所述,人工栽培松茸有相当大的难度,很难实现。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进行山林栽培,即保护好松茸赖以生存的环境,达到栽培和增产的目的。
松茸可以人工种植,但难度较大。
松茸是一种菌根菌,只能生长在松树、铁杉、云杉等树种附近。虽然松茸可以人工种植,但难度较大,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松茸是一种天然、野生的食材,人工种植的松茸可能无法完全还原其天然风味和营养价值。其中,日本赤松是最适宜松茸生长的树种之一。在选择树种时,应注意选择生长缓慢、树皮薄、含水量高、抗病性强的品种,以利于松茸的生长。
松茸的生长环境要求较高,需要干燥、通风、透气的林地,最好是沙壤土。此外,松茸的生长速度十分缓慢,一般需要5-6年才能成熟。因此,在创造生长环境时,应注意提供充足的光照、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并避免污染和干扰。
松茸的种植方法
1、采用孢子引种法:松茸的繁殖主要依靠孢子,因此,可以采用孢子引种法,让孢子在松林里萌发成菌丝并形成菌根方算成功。具体做法是将成熟的松茸孢子收集起来,在松林中选择适宜的地点,将孢子撒在松树周围,然后覆盖上一层细沙,以保持湿度和透气性。
2、精细管理:松茸的生长需要精心的管理,包括适时施肥、浇水、除草、除虫等。在松茸生长期间,应避免对林地进行翻耕、挖沟等操作,以免破坏松茸的菌丝和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