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过程中,常常用上激素。比如,母猪不发情打激素,同期分娩打激素,遇到产程长打激素。书上说没什么副作用,好象离不开激素似的。
我也曾经把它当成好东西,白天产仔,省时省力,不发情用点药就发情了等等。表面上没啥事,可时间一长会发现,能坚持10窝以上的母猪没用过激素。凡用过激素的不是这问题,那毛病就陆续淘汰了,还是瓜熟蒂落,顺其自然为好。
现在人们已注意到应用天然的外激素(即来自于动物体本身的)以提高家畜繁殖力,而且国外已开始生产和应用人工合成的外激素。
公猪的外激素现在已在养猪业中用于催情、发情检查和提高受胎率。据试验表明,母猪断奶(产仔35天)后,向其鼻上喷洒合成外激素(Boar mate)两秒钟。第一组在断奶后第二天喷洒一次(34头);第二组于断奶第二和第四天各喷洒一次(7l头);第三组作对照(92头)。三组由断奶至配种的时间分别为10.3、9.O和27.2天。平均产活仔数分别为1O.6、9.8和9.6头。说明外激素处理促进了母猪卵巢机能的恢复。对青年母猪如给以公猪刺激能使初情期提前到来。利用公猪的气味等用于试情的准确性,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如发情母猪只采用人压背试验,只有48%呈正反应(静立不动);如有公猪在场,则100%呈正反应;假如只能嗅到公猪气味和听到公猪叫声(不接触公猪),则正反应率略有下降,为90%,此外,利用外激素处理的母猪,对提高产仔数也有一定作用。在人工授精中结合用外激素处理的母猪;授精效果良好,精液倒流现象减少。
其他家畜应用外激素的报道甚少,但是可以设想,在促进性成熟、克服乏情、试情、公畜采精训练和仔畜寄养等方面都是有使用价值的。例如“公羊效应”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公羊的气味可以看作是外激素(性引诱剂)。公羊的刺激可以促进青年母羊性成熟,促使季节乏情提前结束和延长发情季节,可以促母羊发情集中,排卵提早,提高母羊的排卵率和产羔率。破坏母羊的嗅觉,则会降低配种率;如果干扰母羊的视觉和听觉,同样也会降低母羊配种率。
在畜牧生产中常见的母性行为和母仔关系的建立,实际上也有化学通讯参与。在幼仔出生之后,母畜在幼仔全身,做了气味标记,以便准确地识别亲生幼仔,拒绝其他幼仔哺乳。羊群放牧回来,母羊根据气味和叫声,可以很快地从众多的羊羔中识别自己的亲仔。幼仔识别母亲则稍迟一些,但气味也起重要作用。外激素对母性行为这种作用,可应用于畜牧生产,例如初生幼仔的生母死亡、或同窝仔畜太多需另找养母哺乳,就可以在该幼仔身上涂以养母或其亲生幼仔气味的物质,这样养母才会收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