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头是花鸟画中重要的题材,凡写意花鸟画中都可配以石头。花鸟画中的石头与山水画中的石头是有区别的。在传统艺术中,对石头的审美欣赏有瘦、漏、空、透、奇、怪的标准,其力和势是至关重要的,是有生命力的,可以增加画面的意境和意趣。
2、石头有阴阳向背,为求形式感,可分三面、两面、一面,上白下黑,上疏下密,疏白为阳,黑密为阴。根据画面需要可大可小,可高可低,可纵可横,可直可斜,可方可圆,可繁可简。用笔要挥洒自如,灵活多变,中、侧锋互用,重笔法,浓淡干湿,勾皴点擦,泼破,虚实松紧,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3、勾皴法画石:是一种比较概括、明快的方法,发挥线条的张力和审美趣味,虚实相生,顿挫转折,中侧聚散,顺逆拖拉,随形就势。皴擦为石之纹理,增强石头的立体感,边勾边皴,外形线实,内皴线虚,气韵贯通,生动活化。
4、勾填法画石:勾好石头后填加色墨,以丰富石头的表现形态。填色墨要注意笔笔见笔触,不可随意乱涂,杂乱无章。
5、泼墨法画石:用色墨泼出石形,墨色浑化生动,但注重用笔,笔是筋骨,墨是肌肤,笔得形似,墨得神韵。巧妙用水,使之淋漓苍郁,浓淡相宜,干湿得当,浓不凝滞,淡不浮薄。在泼中见苍润之气,虽干犹湿,妙留空白。
6、破墨法画石:色墨泼后,趁湿用干重墨破。可勾,可皴,可擦,可点,笔墨变化莫测,趣味无穷。可一次破,也可多次破,须控制好画面效果。
7、点苔:自然界中的石头上多苔点,变化多端丰富。国画中点苔时,可用各种笔法去点,形态各异,攒三聚五,若即若离,含蓄而且生动。点苔要有传神点睛之妙,可点于败笔之处以遮丑破败,笔弱乏力之处以强笔助势,破除呆滞之感以增加活力。
怎样画山、石
开始画的时候先勾勒较大的石头的轮廓,注意线条的衔接与勾搭,在中国画的造型体系中,物象空间的表达是依靠线条质感的变化和先的勾搭来体现前后关系的,勾勒的过程中注意石头结构。画出石头的纹理,要讲究“石分三面”。
“石分三面”简单来说就是表现石头的体积。这在中国画中叫“阴阳”,石头的阴阳就是石头的受光于背光,这是一对矛盾关系。在画的过程中要注意线条与线条之间不能太雷同要有粗细和形状的变化,不能太呆板,勾勒完石头的纹理,可以继续对石头进行皴擦,在这里石头的皴擦用的是短披麻皴,皴染同步进行。注意用水不能过多,要控制好蘸水的量。保持笔比较干的状态。
运笔方向至上而下,也可从下到上,灵活运用。再画几个石头时大小和形象不要画法一样,要注意石块和石头之间的疏密、远近和相互关系。画石头时用中锋或者稍侧的笔锋画石头的轮廓,用墨可以稍淡。笔头上的水分不要过多。然后依轮廓皴,增强石头的质感和立体感,皴笔用中锋和侧锋兼用,一般勾皴的黑色要淡,先淡后浓逐渐加深。再渲染石头暗部时笔的水分要含多一点,即所谓干皴湿染,这样做才显得有笔有墨,渲染用笔要大笔触,用侧锋,从上至下一笔一笔接着染下来,先用淡墨,逐渐用重墨、浓墨,等到前一遍的黑色干后,可以根据需要多次加皴加染,直到有了充分的感觉为止,一遍一遍的加皴加染这种方法称积墨法。一般用焦墨加苔点,这是画石头的最后 一个步骤,主要表现石头上的苔草。下面介绍几种皴法:斧劈皴是用侧锋笔画出来的。有时蘸浓墨有时蘸淡墨,可以用大笔皴法,也可用许多小皴法表现石块的轮廓、明暗和质感,一般情况下笔触与笔触之间不要重复,最好一次完成。待皴笔干后可以用含水较多的淡墨渲染暗部加强立体感。皴染之后可以再着色。亮部一般染赭石色,趁湿接染暗部,暗部颜色可以用花青,或在花青中加少许藤黄和墨,即螺青色。拖泥带水皴法是一种在矾宣纸上或绢上使用的一种画法,其特点是连皴带染。画出来的山石,皴笔与皴笔之间、浓墨与浓墨之间自然连成一片。云头皴象云头层层涌起,北宋画家郭熙好用此法。披麻皴先用淡墨画轮廓加皴,阴暗处用淡墨渲染,不足部分等墨色干后再画、再染、点苔。皴法有长、短、干、湿有的皴法没有名称。用短笔触勾皴石块称雨点皴,北宋画家范宽多用此法。米点皴是山水画中用点子来表现山石的一种皴法,有小米皴和大米皴之分。运用米点皴主要表现烟雨云雾中的山峰、描写雨后的云山,强调大雨之后浓重的山色,加强雨景的效果。皴法不是固定不变的,要灵活运用,披麻皴、解索皴、卷云皴等等现代有人画山水画先把纸揉一下,利用纸面不平皴出的线条很有变化,有一种自然苍茫之感。有些石头在画时要特别注意线条的转折,以免呆板。相传唐代王洽在画山水时狂野好酒,手抹脚蹴,将墨泼到纸上,根据形状有的象山石有的象云水。称为泼墨山水。一般认为使用大面积浓淡墨色采用写意手法的画都叫它泼墨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