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如何养殖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07:52:18
字号:

茭白栽培技术

茭白如何养殖

一、产地环境条件

茭白产地应选择远离城镇、交通主干线、工矿区、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等。其中,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 15618—1996《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二级标准,农田灌溉水水质应符合GB 5084《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的规定,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GB 3095—1 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二级标准以及GB 9137《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的规定。产区四周宜有天然屏障或建有隔离缓冲带,以道路、沟渠为主,宽度8m以上。重点做好排灌系统的隔离,确保常规区水不浸漫到有机茭白种植地块。转换期应达24个月以上。

二、品种选择

茭白栽培过程中,应选择抗性和适应性强的品种。常见单季茭(一熟茭)品种如象牙茭、蒋墅茭及鄂茭一号铃双季茭(两熟茭)品种如小蜡台、两头早、广益茭、刘潭茭、群力茭、浙茭2号及鄂茭二号等。

三、大田准备

茭白栽培过程中,宜轮作,轮作作物宜为豆科作物、绿肥作物或深根作物。轮作方式宜为水旱轮作,亦可与其他水生作物轮作,或茭白一鱼轮作。冬前耕深20-30cm,充分冻垡。绿肥作物宜在整地20 d以前直接翻压还田。定植前10~15 d,耕翻耙平,要求耕深30 cm以上,并灌水2~3cm。基肥每667 ㎡宜施腐熟厩肥2 000~2 500 kg,或腐熟大豆饼肥130kg,或腐熟花生饼肥150 kg,或腐熟棉子饼肥250 kg,另外加施磷矿粉40kg和硫酸钾10 kg,均匀施入。

四、种苗准备

应使用茭白种苗。但在茭白种植的初始阶段,经认证机构许可,可以使用未经禁用物质或方法处理的非有机来源的种苗。茭白种苗纯度应达90%以上。宜实行寄秧育苗,即将秋季选中的母株丛挖起,先在寄秧田中寄植一段时间,然后再分苗定植于大田。宜于秋冬季植株叶片枯黄时,将地上部留1~2节薹管,其余割除。母株丛挖起后,地下茎段亦留1~2节切除。母株丛寄栽行距50 cm,丛距15 cm,并保持l~2 cm浅水。

五、大田定植

单季茭应春季定植,双季茭有春季定植,亦有秋季定植。

1.春季定植

长江中下游流域于4月上中旬,茭苗高20 cm左右,气温13℃以上时定植。从寄秧田取出母株(茭墩),分成小墩,要求每小墩均带老茎,并有健壮苗3~5株(单季茭)或7~8株(双季茭)。随挖、随分、随栽。一般行距100 cm,株距50 cm。

2.秋季定植

江浙一带栽培双季茭时,常采用秋季定植。4月育苗,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不迟于8月15日)分株定植。栽前先去基部老叶,然后起苗墩、分株。每小墩带1~2苗,并剪去叶梢45 cm左右。宜择晴天下午或阴雨天进行,宽窄行定植,窄行行距40~50 cm,宽行行距100 cm,株距25~30 cm。

武汉部分地区栽培小蜡台等双季茭品种时,亦采用秋季定植。大田定植时期一般为7月上中旬,密度为株距50 cm、行距100 cm。

六、大田管理与选种

1.双季茭和单季茭定植当年的大田管理与选种

(1)追肥茭白栽培过程中,在按要求施足基肥的情况下,宜少追肥,一般追肥一次即可。对于春季定植的茭白宜在8月上旬追肥,秋季定植茭白宜在定植后10~15 d追肥,每667 ㎡宜施腐熟人粪尿500kg和硫酸钾10 kg。

(2)水位管理定植期水深3~5 cm,分蘖前期5~10cm,分蘖后期逐渐加深至10 cm左右,7—8月高温季节10-15 cm。夏秋季多暴雨,注意排水,勿使水淹过茭白眼。秋茭采收期水位以5 cm左右为宜。

(3)耘田、除草、打老叶定植成活后开始耘田除草,8~10 d进行1次,共2~3次。分蘖后期,即从7月上中旬开始,从叶鞘基部清除老黄叶。杂草、老黄叶均宜踩入泥中。

(4)留种去杂于采收期选留种用母株丛。选留标准为:茭墩内无灰茭和雄茭,品种特征特性明显,结茭较多且整齐一致,薹管相对较低。应对中选母株丛作好标记,用作寄秧育苗。对于灰茭、雄雄茭及异品种植株则应及时清除。

2.双季茭定植翌年的大田管理与选种

(1)匀苗补缺 春季萌芽初期苗高15~20 cm时,对过密株丛应进行疏苗,每株丛留外围苗20株左右,同时向株丛中央压泥块,以使分蘖分散生长,利于通风透光。对于缺苗穴位,宜从出苗多的大株丛上取苗补栽,一般要求每穴有苗6~8株。

(2)肥水管理 老茭田冬季宜保水2~3 cm,开春后宜保水3~5 cm。2月下旬萌芽开始时,每667 ㎡施腐熟人粪尿2 000kg。4月中旬,每667 ㎡施硫酸钾10 kg。

(3)留种 两熟茭白的早熟品种主要在夏茭采收初期选游茭作种,即夏茭早熟选种法。游茭入选标准为.母株丛孕茭早,具该品种特征特性,两侧各有一个分蘖苗,左右对称。将入选游茭移栽留种田,采收主茎上的茭白,使其分蘖苗继续生长。在秋季复选看有无灰茭和雄茭,若有则及时除去。

武汉地区也有采用夏季选种、秋季定植的。一般于5月下旬一6月中下旬在夏茭田选种。选种标准为夏茭结茭早、多、齐、部位低,而且品种性状典型,选种对象为夏茭采收后的新发分蘖和未结夏茭的分蘖(比结茭者迟发者)。选种后,先将中选苗叶片上部割去,基部留25~35 cm,然后按15 cm行距、l 5 cm株距假植,假植期30~50 d。

3.病虫杂草防治

茭白病虫害及杂草防治措施应优先采用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禁止使用有机合成的化学农药。虫害可用频振式杀虫灯、双波灯等诱杀,亦可用昆虫性信息素等诱杀。做好田园清洁,及时清除茭白植株残体和田边杂草,对防治茭白螟虫、长绿飞虱、菰毛眼水蝇、茭白胡麻叶斑病、茭白锈病及茭白纹枯病等茭白病虫害效果明显。茭白纹枯病可于发病初期喷50%井冈霉素l 000倍液防治。此外,改善株间通透性、3年以上水旱轮作等措施对病害亦可起到防治作用。茭白田间杂草宜配合田间管理,采用人工拔除,踩入泥中。

七、采收与贮藏

茭白叶鞘基部开裂、露出白色茭肉时,为适宜采收期。秋茭采收期一般为9月中下旬至10月中下旬,宜2~3 d采收一次。要求及时采收,否则茭白易老化,且消耗过多养分。夏茭采收期一般为5月中旬至7月中旬。秋茭每667 ㎡产750 1 250kg,夏茭每667 ㎡产1 000~1 500kg。

茭白什么时候种植

茭白生长在水源较为充足的田里,野生的茭白生长在沼泽、浅水池塘中,通常南方水源充沛,所以茭白主要也产自南方地区。但目前茭白的产地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河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香港、河南、湖南、湖北、海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黑龙江等地均有种植。茭白主要含有蛋白质、B族维生素、E族维生素以及丰富的膳食纤维,同时茭白中含有多种人体必须氨基酸,能够为体内蛋白质的形成提供原料。茭白的根生长在水中,叶子高出水面很多,叶子最下方与根部相连的茎部位置,会生出白色像嫩藕又像笋子的茎,这就是茭白。茭白的种植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茭白白根系发达,植株高大,生长期长,需肥量大,需水量多,适宜种植在水源充足、灌水方便、土层深厚松软、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能力强的黏壤土或壤土。以耕作层深、富含有机质的黏土和黏壤土最好。种植茭白需要大量施肥,追肥的方法:南方地区双季茭白追肥宜早不宜迟,以促苗早发,早孕茭,结合水层管理,促进前期有效分蘖,控制后期无效分蘖,促进孕茭,提高产量和品质

2、湿度:茭白整个生长期间不能断水,但茭白又是出水作物,所以水层又不能太深,水位要根据茭白不同的生育阶段进行调节。

3、温度是影响茭白的重要因素,茭白喜温、不耐寒冷和高温干旱,在5℃以上开始萌芽,适宜温度为10~20℃,分蘖期适宜温度为20~30℃。孕茭期适宜温度为15~25℃。

4、光照:平原地区种植双季为多,茭白要求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因植株高大,田间容易郁蔽,所以要进行合理的密植,生长后期要勤除黄叶、老叶增加通风透光,有利于分蘖产生。5种植时间:南方地区双季茭白一般在11~4月底前栽植或6~8月种植但只能收秋茭了,最迟在4月底或8月栽植完毕。单季茭白一般春季栽培,在秋季短日照孕茭,农历8月采收。

茭白适合春季种植,一般在4月至5月上旬。

茭白种植技术

一、选好种株

由于灰茭、雄茭每年都会在正常的茭白田内自然产生,因此必须年年选种。在一些新引种茭白的地方,往往是第1年生产较好,第2年即开始出现灰茭、雄茭现象,第3年种墩就不能做种,出现大量灰茭、雄茭,产量大幅度降低。若用灰茭、雄茭的种墩或分株做种,第2年还是灰茭和雄茭,绝不会成为正常茭。

在秋茭采收前,选取孕茭早、茭肉粗壮白嫩、主茭与蘖茭采收期一致、无灰茭、无病虫害、四周无雄茭的优良单株,插竿作为标记,发现灰茭、雄茭应将叶片打结作为记号,到第2年春季分墩时,先将灰茭、雄茭连根挖去。每667m2田需种株200-300墩。选好的优良种株待采收后,于12月中旬至翌年1月中旬将种茭丛连根挖起。茭白种株以地表向下1-2节地下茎所萌发的芽为有效分蘖,所以应切除种株最上部和最下部各节,留中间一段进行扦插假植。假植的行距为1250px,株距375px,每隔5-6行留出2000px的走道,假植深度以齐茭墩泥为度,并保持1-50px的浅水层。为了促使假植苗早发根萌芽,防止受冻,秧田可采用地膜覆盖,能使茭白提早生长发育,从而提早成熟和提高产量。当假植苗成活后,每667m2秧田可施入碳酸氢铵3-4kg,促进幼苗生长。春季对根茎密集、分蘖拥挤的茭墩,当苗高250px左右时应将细弱分蘖除去,同时向根际压1块泥,使蘖芽向四周散开,以改善营养状况和株间通风透光。在移栽定植前1周,除去生长势过旺、趋向"雄化"的幼苗,以减少雄茭的发生。由匍匐茎上萌芽的"游茭"不能作种茭用。

二、栽培要点

1.茭田选择、翻耕和施基肥茭田应选择光线好、土地平整、土层深厚、有水源的保水保肥力强的田块,以有凉水经过的水田,或近水库可利用库区深层水灌溉的地块最好。

翻耕茭田,每667m2施入腐熟农家肥3000kg或浓人粪尿2500kg,如前作是水稻田,还要增加基肥的用量,并耙平,然后灌水2-75px,做到田平、泥烂、肥足。

2.适时定植(指春季种植) 4月至5月上旬,当茭苗高500px左右、水田土温10℃以上时即可移苗定植。如果选用老茭墩育苗的,此时将老茭墩连根挖起,用快刀顺着分蘖着生的方向,按3-5个健全分蘖为1墩进行纵劈分墩,分墩要求带老茎,劈时尽量少伤及分蘖和新根,并做到随挖、随分、随栽。如茭苗过高,可剪去叶尖,使苗高保持在25-30em,防止栽后倒伏。定植密度一般为行距70-80em,墩距1625px,并分大小行,大行为走道。每667m2定植1200墩左右,保证6000株基本分蘖苗。定植深度以所带的老茎薹管没土为度,以晴天下午栽种为好。

3.水位管理茭白水位管理以"浅一深一浅"为原则。定植后的生长前期(分蘖之前),保持3-125px的浅水位,有利于提高地温,促进发根和分蘖;到6月份分蘖后期,将水位加深到12-375px,以抑制无效分蘖的发生,由于7-8月温度高,深水位还具有降温的效果,但要定期进行换水,防止土壤缺氧造成烂根;进入孕茭期,水位应加深到15~450px,但不能超过"茭白眼"的位置(最高水位不宜超过假茎的2/3),防止薹管伸长;孕茭后期,应降低水位至3-125px,以利采收;采收后茭田应保持浅水层或湿润状态过冬,不能干旱。

在每次追肥时,要等肥料吸入壤中后再灌水,如遇暴雨天气,应注意及时排水,防止因水位过高而造成薹管伸长。

4.分期追肥(1)提苗肥:茭苗定植7-10天成活后,667m2施人粪尿500kg或碳酸氢铵15-20kg催苗,如茭白田基肥足够,可减少施肥量。(2)分蘖肥:在分蘖初期(与第1次肥隔10天左右),667m2施人粪尿1000kg或碳酸氢铵20-30kg,促进有效分蘖和植株的生长;如没有施提苗肥,应适当提前追施分蘖肥。(3)调节肥:在分蘖盛期的6-7月问,应视植株的长势情况进行追肥,一般667m2施碳酸氢铵10-15kg,如植株生长强健可不施。(4)催茭肥:当新茭有10%-20%的分蘖苗假茎已变扁(开始孕茭),此时应重施催茭肥,促进肉质茎膨大,提高产量,一般667m2施腐熟人粪尿2500~3000kg,或碳酸氢铵30--40kg。催茭肥要适时施入,过早施,植株尚未孕茭,易引起徒长,从而推迟孕茭;过迟施,赶不上孕茭期对肥料的需要,则影响产量。

5.中耕耘田,摘除黄叶茭白定植成活后应及时耘田除草,为了保护好分蘖苗,耘田时要由近及远,以防伤害分蘖苗。耘田以无杂草、泥不过实、田土平整为佳。在6月下旬茭白分蘖后期,株丛拥挤,应及时摘除植株基部的老叶、黄叶,以促进通风透光,促进孕茭,隔7-10天摘黄叶1次,共2-3次。将剥下的黄叶随时踏入田泥中,可作肥料。

6.防治病虫害高山茭白的主要虫害有长绿飞虱、大螟、二化螟、蓟马、蚜虫等。长绿飞虱群集于叶片上危害,造成叶片枯黄而减产;大螟、二化螟以幼虫在结茭期危害茭肉;蓟马、蚜虫群集危害幼叶,造成叶尖枯黄卷缩。防治措施:在定植成活后至采收前7-10天,每隔12天喷药1次进行预防,长绿飞虱、蓟马可用40%乐果1000倍液、25%扑虱灵2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1000-1500倍液;大螟、二化螟用5%锐劲特1000倍液、Bt系列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抑太保乳油2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18%杀虫双800倍液;兼用20%三唑磷800-1000倍液、25%亚胺硫磷600-800倍液或20%好年冬1000倍液,交替喷雾。

高山茭白的主要病害有茭白锈病、胡麻斑病、纹枯病,危害叶片和肉质茎,使叶片和肉质茎枯黄干死,特别是高温季节发病严重,影响产量。防治措施:茭白锈病在发病初期,用20%粉锈宁1500倍液、97%敌锈钠500倍液、70%代森锰锌700倍液或40%福星8000倍液喷雾,每7~10天喷1次,共2-3次。各种药剂应交替使用。胡麻斑病可用50%扑海因10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防治。纹枯病用5%井岗霉素300倍液防治。在茭白进入孕茭期后,禁止使用杀菌剂,以免杀死黑粉菌,造成茭白不孕茭,因此防病必须在植株生长前期(分蘖之前)进行。

三、采收

山区茭白一般在7月上旬开始孕茭,8月中旬至9月上旬采收,比平原地区秋茭提早20~30天采收。不同的气候条件,特别是气温的高低,会影响茭白的孕茭时间和采收期。采收时削去薹管,切去叶片,留叶鞘40em,带叶鞘的茭白浸在清水中可贮存3~5天(若采用冷库贮藏,可保鲜60-70天)。一般从开始孕茭到采收约需14-18天。采收过早,肉质茎尚未充分膨大,产量低;采收过迟,则茭肉变青,质量下降,且易形成灰茭。在进入采收期后,应每隔3-4天采收1次。一般667m2产壳茭1600kg左右。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38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