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点有哪些?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07:01:38
字号: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保肥、保全苗、抑制杂草生长、减少虫害、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早熟、增产的作用。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点有哪些?

(1)地膜选择

选择地膜的目的是既要保证大幅度增产,又要节省地膜和成本,以利提高经济效益。地膜的规格和质量的

好坏,直接影响到增温保水、增产增收的目标。当前生产和应用的塑料薄膜有三种:低密度聚乙烯地膜、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地膜和高密度聚乙烯地膜,可根据不同条件进行选用。在农田杂草较多的地区,可选用厚度为0.008毫米~0.01毫米的地膜。厚度0.008毫米、宽度800毫米的地膜,亩用量3.7千克~4千克;厚度0.006毫米,宽度800毫米的地膜,亩用量3千克;厚度0.006毫米、宽度600毫米的,亩用量2.5千克。

(2)选茬整地

地膜覆盖栽培玉米,宜选在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灌水方便、肥力条件较好的土壤地块。底墒要充足,灌足冬水,墒情不足的灌好春水。土地平整,多次耙耱、镇压保墒,达到地平、土绵、墒足、上虚下实。

(3)选用良种及种子处理

根据玉米种植区特点选用优良品种。为了防止地下害虫,播前用50%辛硫磷或40%甲基异柳磷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用20%粉锈宁150克~200克加水1.5千克~2.5千克,拌在50千克种子上,以防治丝黑穗病。

(4)施足基肥,氮磷配合

基肥以农家肥为主,化肥施用本着底肥重磷、追肥重氮的原则进行,既可防止玉米苗期徒长,又能防止后期不脱肥,保证玉米后期正常生育。一般每公顷施农家肥75吨~120吨,尿素150千克~200千克,磷酸二铵150千克。结合播前浅犁地一次施入,实行集中沟施肥效果更好。

(5)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土壤耕层5厘米~10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0℃时即可播种。盖膜单种玉米一般比不盖膜玉米应提前5天~7天播种。画线开沟按规定株距点播,每穴点籽2粒~3粒,播深3厘米~5厘米。一般每公顷保苗晚熟品种以6.75万株~7.5万株、中熟品种7.5万株~8.25万株、早熟品种8.25万株~9万株为宜。带田玉米播期可适当推迟,以减少前期小麦玉米共生期矛盾。带幅为80厘米(距小麦27厘米),保苗6.75万株~7.5万株。结合播种,窄行中间或株间每公顷深施磷酸二铵150千克、尿素150千克作种肥,切忌化肥与种子接触,以免影响种子发芽出苗。

(6)盖膜严密,保证覆盖质量

玉米地膜覆盖宜采用宽窄行平作规格种植,行要开直,实行先播种后盖膜,随种随盖的方法。玉米宽行套种黄豆、萝卜、蒜苗等。播种行向,可采用顺风种植,以减少风力接触面,以防止揭膜。并在盖膜前把地里的前茬残留根茬、秸秆、石块等杂物清除干净。打碎土块,以免划破或顶起地膜。盖膜时一定要把好质量关,盖膜一定要严密,将地膜拉紧、拉展、铺平、铺匀,膜的四周各开一条浅沟,把地膜用土压紧、压严,以防大风揭掉地膜。但膜边压土不宜过多,以最大限度地保持膜面宽度,扩宽采光面,达到严、紧、平、宽的要求。

(7)加强田间管理

①播种覆膜后要经常查田,防止地膜破损和风剥。

②剪孔引苗。当玉米普遍出苗并第1片真叶展开时,

及时剪孔引苗,引苗后用湿土封严苗孔。放苗时要掌握放大不放小,放绿不放黄,阴天突击放,晴天避中午,大风不放苗的原则。一般每穴只放一株壮苗,苗孔一般以一寸为宜。苗放出膜后,应随时用细湿土加适量的草木灰混合把放苗口封严(既不板结,又渗水保墒),以防透风漏气、降温跑墒和杂草丛生。带田玉米因播种较迟,应抢时在早晨或下午放苗,以防烫苗。

③打杈除蘖。一般玉米出苗20天左右就分蘖,如不及时除掉,与主茎争肥争水,消耗植株营养,影响主茎生长和发育。因此,应随时检查,发现分蘖及时除掉,以保证玉米正常生长发育。

④适期揭膜。覆膜的主要作用是增温保墒,玉米封垄后,渐进雨季,地膜前期增温的作用也基本达到,这时就可以揭掉地膜,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充分接纳雨水。一般揭膜可在6月末7月初进行,揭膜要做到尽量拣干净,并在玉米收获后再次将残膜清除干净,以减少白色污染。

⑤合理灌水。根据地膜玉米需水规律,前期要控水,防止幼苗在高温、高湿、高肥的条件下徒长和后期早衰。中期蒸腾量大,耗水量多,要适当增加灌水量。但切忌大水漫灌,否则土壤湿度过大,不仅易引起玉米病害,而且使根系呼吸和营养吸收受阻。后期随着降水量的增加,气温下降,灌水量应适当减少。总之,应根据“浅、满、浅”的原则进行。

⑥及时追肥。结合灌水在大喇叭口期追肥。离玉米

植株10厘米的地方,每公顷穴施(或沟施)尿素400千克~450千克。

⑦喷施玉米健壮素。玉米健壮素喷施后使玉米植株矮健、光合效率增强、延缓衰老、抗倒、早熟、增产。一般在玉米大喇叭口末期即抽雄前5天~7天,田间群体个别早发株的雄穗已露出时进行;喷施用量每公顷375毫升~450毫升,加水450千克,随配随用,均匀喷施于植株上部叶片,不重喷、漏喷。

⑧防治病虫。7月下旬每公顷用抗蚜威150克加水750千克防治玉米蚜虫,用20%的三氯杀螨醇1.5千克~7.5千克加水750千克防治玉米红蜘蛛,用15%粉锈宁750克加水600千克~750千克田间喷雾防治玉米锈病。可因地制宜地选用赤眼蜂、性诱剂、白僵菌、高压汞灯等生物和化学防治技术综合防治玉米螟。

⑨适期收获、清除废膜。地膜玉米多是活秆成熟,要适期收获。收获后要彻底捡拾旧地膜,统一处理,以净化土壤,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与此同时,要积极引进和采用光降解和草纤维等农用地膜,可较好地防止农田污染,降低成本。

小麦免耕覆盖栽培技术,具有方法简单、省力省工、增产增效、易于推广等突出优势,尤其适宜在秋季多雨、揭板整田难度大情况下采用。其技术要点为: 1、开沟起厢、播前化除。 水稻收获后,按1.8--2米宽开沟起厢,厢沟宽25—30厘米、深20—25厘米。从沟内起出的泥土尽量敲碎,均匀地撒于厢面,同时开好腰沟、围沟,做到沟沟相通,排水流畅。播前2—3天清理厢面,每亩用灭生性除草剂“克无踪”200—250毫升兑水60公斤,均匀喷施于厢面杂草与残茬上,杀灭杂草与残茬,随后播种。 2、酌施底肥、增施磷钾微肥。 小麦播种前,每亩均匀撒施小麦专用肥或优质复合肥40--50公斤做底肥。若自己配肥,注意增施磷、钾、微肥,控制速效氮肥用量,特别是不能用挥发性强的碳氨做底肥,以减少肥料的挥发与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此外,免耕小麦还应注意化肥用量不可过大,防止“烧种”及肥料无效损耗。 3、药剂拌种、增加播量。 小麦播前晒种1—2天,然后再根据当地病、虫、鼠害发生情况用杀菌剂、杀虫剂或防鼠剂拌种。目前使用效果较好的杀菌剂有立克秀、适乐时、粉锈宁等,杀虫、防鼠剂有甲基异柳磷、辛硫磷、氧化乐果等,拌种后随即播种。由于免耕小麦盖籽较浅,为防止鼠害,保证一播全苗,播种前最好用敌鼠钠盐拌麦粒制成毒饵将老鼠诱杀。 免耕小麦虽然落籽浅、分蘖位底、蘖多、成穗率高,但播种时未整地,播种环境差,加之易遭鼠害、虫害、甚至雀鸟危害,因此综合考虑,播种量应比翻耕栽培增加5—10%,一般每亩均匀撒播麦种10公斤左右。免耕小麦最佳播期与翻耕栽培基本相同,低山以10月15—25日为宜,高山应适当提早。 4、播后盖土、地表盖草。 小麦播种后,必须用肥土或腐熟农家肥将麦种基本盖严,随后再用半干的稻草、麦秸或其他粉碎的秸杆均匀盖于厢面,标准以薄盖不露土为度,亩用草量约200--250公斤。免耕小麦地表盖草,在减少小麦种子外露同时,还可起到保温、保墒、保肥,抑制杂草、促进出苗,增进地力、改良土壤等多重效果,是一项重要的配套增产措施,值得大力推广。 5、注重追肥,防止早衰。 免耕小麦底肥用量受到限制,加之根层浅、易早衰,要提高产量,必须加大追肥用量。 一是早施苗肥。一般在小麦2叶1心时,亩追尿素5—6公斤,促苗早发稳长,尽快搭起丰产苗架。二是重施拔节肥。一般田块,在小麦拔节后,亩追施尿素5公斤左右;若小麦返青期叶色淡、长势差、群体小,可适当提早追肥、并增加肥料用量;若底肥足,麦苗长势旺,则应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每亩撒施50--75公斤草木灰即可。三是补施粒肥。一般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或灌浆期,用“喷施宝”、“惠满丰”、“恩益碧”等叶面肥,加0.3%的磷酸二氢钾与1%的尿素液叶面喷施,每7—10天喷施一次,连喷2--3次。叶面喷肥可结合病虫防治进行。 6、防草防倒、防治病虫。 免耕小麦与翻耕栽培相比,病、虫、杂草发生相对较重,而且后期容易倒伏,必须加强防治。 防治免耕小麦病害,除采取播种前药剂拌种外,出苗后应重点抓好赤霉病、纹枯病、锈病、白粉病的防治。 免耕小麦虫害,重点要注意蝼蛄、蛴螬、地老虎、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小麦播种前后可用毒饵诱杀。春季麦苗起身后是地下害虫又一活动高峰期,可用“甲基异柳磷”、“专杀地老虎”等杀虫剂兑水在厢面上泼浇。 控制免耕小麦田杂草,除采取播前化除外,小麦出苗后还应根据田间杂草发生情况,在杂草2—3叶期,喷绿麦隆、扑草净、骠马、巨星、使它隆等除草剂进行防治。 防止免耕小麦倒伏,一是要控制施氮,增施磷、钾肥;二是在麦苗两叶一心前后结合化学除草喷施多效唑;三是在冬、春季要结合清理“三沟”,将沟内碎土起出撒于厢面;四是年后严防基部病害。只要采取综合健身栽培措施,增强小麦抗倒能力,就能减轻倒伏损失。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34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