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照食品存在的弊端有哪些
辐照食品存在的弊端有哪些?辐照,一种新的灭菌保鲜技术,用辐照技术对物品等进行灭菌,和减活,能够延长食品的保存期限,还可以方便食品的运输,下面分享辐照食品存在的弊端有哪些?
辐照食品存在的弊端有哪些1对于食品工业来说,辐照技术能够延长食品的保存期限,还可以方便食品的运输,这就是人们支持采用辐射技术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辐照食品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很多消费者开始担心辐照食品的安全性。
那么,这些经过辐照处理的食品究竟对人体有没有危害呢?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验证明:经过辐照的食品对人体不会有危害。
首先,接受辐照的食品本身不会带有放射性,就像人在接受X射线照射后也不带放射性一样。其次,辐照是可能会让食品产生一些致癌物质,但数量非常小,许多天然食品本身带有的致癌物质数量比它多得多。所以,只要在进行辐照处理时控制辐照的剂量,辐照食品对人体就是安全的。
目前研究对辐照保藏食品的安全性是肯定的,但是,作为一项新发展起来的食品保藏技术,辐照技术还是有值得注意的地方。
随着辐照技术的逐步推广,辐照食品种类也不断增多,对于辐射食品的安全隐患,科学家也不断在进行研究。辐射使食品产生的变化,会因为辐射剂量的大小、食品种类、品种及照射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其中产生的有害成分对人体的影响,也不同于微生物对人体的影响。
辐照食品的安全问题有哪些
1、辐照是否会破坏食品营养成分
强辐照可能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维生素产生影响甚至破坏,但事实上,在规定剂量的范围内对食品进行辐照,不会使食品的营养质量有显著下降。
2、辐照食品中是否会有慢性致病或致畸物质产生
曾有高于10kGy剂量辐照下可产生有害成分的报道,但科学研究,辐照剂量低于10kGy时未发现有害成分产生。
3、辐照是否会使食品生成致癌物
对多脂肪食品经辐照后可产生脂质过氧化物,辐照也可产生自由基,这些都是致癌因子,但目前研究认为,食品在推荐剂量和批准条件下辐照,不会产生危害水平的致癌物。
4、辐照食品是否存在诱导放射性
辐照时食品不与放射源直接接触,所以食品不会沾染放射性物质;但目前使用的辐照射线要求穿透力强,不排除在某一能级时被照元素产生放射性(即诱导放射性);不过研究认为,现在采用的射线和剂量,其诱导放射不致危害健康。
5、辐照是否会让伤残微生物产生变种的可能
有实验证实,在辐照灭菌剂量下,部分微生物出现耐放射性现象,而且随着反复照射,其耐放射性倍增,这种伤残微生物菌丛的变化,可能生成新的变种对人类致害,这方面的安全问题,也有待研究确认。
辐照食品存在的弊端有哪些2辐照食品有哪些危害?
辐照食品没有危害,是安全的且没有残留。
经过科学家们多年研究,证明经辐射处理过的食品对人体无害。首先,用X射线、α射线、β射线对食物进行处理时,剂量是严格控制的,经处理后的食物不带放射性物质。
其次,经这种方法处理过的食物也不会增加其他有毒物质。再说,辐射处理不会损伤食品原来的营养成分。所以,凡用辐射方法保鲜的食品,我们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吃。辐射保鲜食品的方法是目前较先进的食品保鲜方法。
辐照食品安全的目前现状
有关辐照食品安全性、卫生状况和管理标识的争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微生物安全性问题
人们对食源性疾病至为关注。食物中的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利斯特菌、大肠杆菌等对辐照较敏感,10kGy以下的剂量就可以除尽。辐照杀死了致病菌且不会带来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根据各国30多年的研究结果,FA0/WHO/IAEA组织的联合专家委员会于1980年10月份宣布,吸收剂量在10kGy以下的任何辐照食品都是安全的,无需做毒理学试验。
2、辐照过程中营养成分的损失问题
辐照食品营养成分检测表明,低剂量辐照处理不会导致食品营养品质的明显损失,食品中的蛋白质,糖和脂肪保持相对稳定,而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也不会有太大损失。
辐照食品营养卫生和辐射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食品经辐照后,辐射降解产物的种类和有毒物质含量与常规烹调方法产生的无本质区别。
辐照电离作用可直接造成生物学效应,实践证明它能抑止被照食品采后生长(蘑菇)、防止发芽(马铃薯)、杀虫灭菌、钝化酶的活性(一切食品),从而达到延长食品的保鲜期或长期贮藏的目的。
可以认为,食品辐照处理在化学组成上所引起的变化对人体健康无害,也不会改变食品中微生物菌落的`总平衡,亦不会导致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大量损失。但是高剂量辐照处理所产生的营养成分及其辐照副产物的产生问题仍未被人类所探测到。因而,检测技术仍有待于更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辐照食品的危害有哪些
1、对食品中水的影响
水分子对辐照很敏感,而食品中的水溶性维生素以及生物细胞中各种具有生物化学活性的物质,均是以水溶性的状态存在的。这些物质在经过射线照射后,生化活性会降低,在代谢过程中的损伤会扩大,从而细胞的正常生活机能就被破坏了。
2、对蛋白质的影响
蛋白质分子在受到辐照时内部的结构会遭到破坏,从而物理性质会发生改变。在低剂量下辐照,主要发生特异蛋白质的抗原性变化。而高剂量辐照则可能引起蛋白质伸直、凝聚、伸展甚至使分子断裂并使氨基酸分裂出来。
蛋白质中有一些含硫氨基酸对辐照比较敏感,在辐照作用下会裂解形成苯、苯酚和含硫化合物,从而产生难闻的气味,如鸡蛋蛋白。它是一种对辐照非常敏感的蛋白质,如果对鸡蛋进行辐照,就会使其蛋白变得稀薄,并变成水溶液的状态,这对鸡蛋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再如,在对小麦进行低剂量辐照时,未发现蛋白质有明显的变化;但是一旦剂量增加,小麦内部就会发生蛋白质解聚,只不过,这种变化会给小麦质量带来有利的影响。
3、对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一般来说,在辐照射线的作用下,碳水化合物是相当稳定的,只有在大剂量照射下才会发生分解等现象。
4、对脂类的影响
在有氧条件下,且较高的辐照剂量时,脂类一般会出现过氧化作用,很容易发生酸败和产生异味。
5、对微量营养成分的影响
维生素是食品中重要的微量营养成分。在辐照过程中,食品的维生素会受到破坏,而且不同的维生素对辐照的敏感性不同。
在水溶性维生素中,对辐照的敏感性最强的是维生素C,但是在冷冻状态下对食品进行辐照可以保存维生素C。根据水果或蔬菜被辐照的剂量、空气中暴露程度和温度的不同,维生素C的损失也不同,但是用于抑制发芽和灭菌的低剂量辐照也会使维生素C损失1%~20%。
除了维生素C,其他水溶性维生素对辐照也很敏感,但也要根据各类条件不同,损失的比例也不同。而在辐照过程中,B族维生素的损失比加热食品时的损失小。脂溶性维生素对辐照也十分敏感,尤其是维生素E和维生素K,其中维生素K最敏感。
6、对酶的影响
酶是一种蛋白质,所以辐照对它的影响与蛋白质相似。但是,酶对辐照的敏感性也会由于其他物质的存在而减弱,同时也会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
例如,温度升高时,酶对辐照的敏感性会增强;辐照干燥胰蛋白酶时,在有氧状态下胰蛋白酶极易被钝化,可能会形成过氧化物。由此看来,在食品体系中的酶很容易受到保护,所以辐照钝化酶时就需要相当大的剂量。
污染食品的物质常称之为食品污染物,食品中混进了对人体健康有害或有毒的物质称之为食品污染。食用受污染的食品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所以利用辐射检测仪对食品进行检测,是保证食品安全的主要方式之一。
辐照食品及其安全性
知识点:辐照食品其实就是将食品放在有放射线的地方去辐照,这样可以消菌杀毒,经过辐照灭菌处理后的食品就叫做辐照食品。
现在市场上有些食品是辐照食品(Irradiated Food),但不少人一听到有关辐射的字眼就会想到放射性、原子弹爆炸什么的,认为其十分危险。那么辐照食品到底是什么呢?食用它安全吗?为什么要对食品进行辐照?
辐照食品其实就是将食品放在有放射线的地方去辐照,这样可以灭菌杀毒,经过辐照灭菌处理后的食品就叫作辐照食品。我们知道,有些射线很厉害,像x射线、α射线、β射线等能杀死细菌、酵母菌,而这些微生物能导致水果和蔬菜等新鲜食物的腐烂变质。由于辐照灭菌是很彻底的,从灭菌消毒这个方面来讲,辐照消毒是优于加热消毒和化学药剂消毒的,因为,它既不会像高温消毒那样改变食品原有的口味,也不会像化学消毒那样有残留在食品上。
我们国家已经有50多年的辐照消毒食品的历史了,目前,我国辐照食品已经占到了全球总量的30%。可能很多人会说,并不是使用时间长就一定安全,要是辐照过的食品沾上放射源再辐射人怎么办呢?这一点大家可以不用担心,辐照食品是绝对安全的,世界卫生组织以及我国国家原子能机构对辐照食品进行了严格的评估,得出的结论是辐照食品是不会沾染上放射源的。因为辐照使用的是射线,而不是与放射源接触,放射源在辐照时与食物是隔离开来的。这就像是用电灯照亮房间,照亮房间的是电灯发出的光线,房间里的东西并不与电灯接触,因此将电灯关闭后,房间也不会因为曾经受到过照射而自己发起光来。看了这个比喻,想必大家对辐照食品又有新的认识了吧。
辐照食品的名字虽然听起来很可怕,但是其实不然。它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杀菌消毒方式,普通得就像我们在家烧火做饭一样。辐照食品安全且没有残留,大家可以放下戒心,放心食用。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科学原理一点通官方网站
微信公众平台(ID:kxylydt)
辐照食品及其安全性
辐照食品及其安全性,生活中,说到辐照食品,可能许多人对它的了解不深。而辐照食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许多人对它的安全性很是关心。下面是辐照食品及其安全性内容!
辐照食品及其安全性1近年来,辐照食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于是,辐照处理后的食品原有的分子和原子是否会被破坏;辐照过的食品是否会被激发而产生感生放射,进而影响食品的卫生与安全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事实上,所有的食品都有放射性。研究表明,辐照食品不可能产生感生放射性,所以消费者完全没有必要担心。
专家还解释说明:
首先,辐照不会使食品成分发生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毒性变化;其次,辐照食品也不会带来微生物学的危害;最后,辐照食品不会导致食品对人们营养供给的损失。
多次的科学实践表明,经过辐照处理的鱼类,不需要冷冻也可以进行远途运输而不会变质;肉类不需冷冻和化学处理就可以贮存几个月之久;蔬菜保鲜期可延长一到两个月。
经多年试验研究后,专家表示:“经过适度的、合理的辐照的食品,不会诱发癌变,也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
现在,辐照食品已在美国军队和宇航员中大量应用,没有发生过一次事故。各国专家和学者就辐照技术是否安全的问题,做过广泛的研究和试验,结果表明,辐照食品对人体无害。
最近,有关辐照引起食品成分、营养价值方面变化的文献报道越来越多,总结现在已有的研究成果。
我们可以得出:常规剂量下,辐照引起的食品内部化学变化可以忽略不计,灭菌剂量引起的化学变化也很微小。
一般情况下难以测出,只有在强辐照的作用下才引起食品成分及营养价值的变化。而这种超过灭菌剂量的强辐照在食品辐照处理中通常是不采用的。
食品经过辐照是否会引起对人类健康的毒性效应也尤为令人关切。
目前,专家从致癌性、诱变性、细胞毒性和致畸性等四个方面对辐照食品进行了一系列的毒理学研究,以辐照食品饲养两种以上的动物,并经过四代繁殖试验,从毒理学和微生物学上对辐照食品进行了更深人、更全面的研究。
大量、长期和反复的动物试验表明: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辐照食品不存在有害效应,所生成的分解产物对人类健康并不是全部有害,有些有害物质在其他加工方法处理的食品中也会出现。
我们上面说的关于辐照食品卫生安全性的内容是国家辐照食品法中的基本内容,但各国规定的辐照剂量标准是不同的,对辐照食品的认可条件和规定也有所不同,消费者要有清醒的认识。
辐照食品及其安全性2一、辐照原理
食品辐照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灭菌保鲜技术。它是以辐射加工技术为基础,运用X—射线、γ—射线或高能电子束等电离辐射产生的高能射线对食品进行加工处理。
在能量的传递和转移过程中,产生强大的理化效应和生物效应,从而达到杀虫、杀菌、抑制生理过程,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持营养品质及风味和延长货架期的目的。
食品辐照以其减少农产品和食品损失,提高食品质量,控制食源性疾病等的独特技术优势,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食品辐照加工技术已成为21世纪保证食品安全的有效措施之一。
二、辐照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认为电离辐射是一种新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辐照消毒技术早在20年代X—射线发现后已有探索,美国于40年代开始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1958年,美国国会制定了一项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规的修正案,从法律上确定了电离辐射是一种新的食品添加剂,对全世界的食品辐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但从现在看,把电离辐射归类为食品添加剂是不正确的,因为食品辐照并没在食品中加入任何物质,而是引起食品发生某种化学变化;烘烤、油炸、装罐、微波、辐照、冷冻干燥等都能引起这些变化,应归类为加工过程。
随后各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人力对辐照食品的卫生安全性进行研究,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曾多次召开国际辐照食品科学讨论会,对辐照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讨论。
第二阶段 确认食品辐照不属于添加剂范畴,并用于商业食品
1976年,由各国食品专家在“国际辐照食品联合专家委员会”上确认食品辐照不同于化学加工,不属于添加剂范畴,第一次无条件地批准了鸡肉、番木瓜、马铃薯、草莓和小麦等5种辐照食品;
同时还暂定批准了辐照稻米、鱼和洋葱供人食用。接着又批准了香料、酶制剂和鲜猪肉3种辐照食品。
第三阶段 安全性得到认可,相关法规正式颁布
1980年,“辐照食品联合专家委员会”确认“为贮存的目的,任何食物受到10 kGy以下的辐照,……不再需要进行毒物学方面的检测”。
1983年,FAO与WHO的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正式颁发了《辐照食品通用法规》,为各国辐照食品卫生法规的制订提供了依据。
世界上最早正式批准辐照食品供人食用的国家是前苏联(土豆抑制发芽,1958年3月),此后是加拿大、美国等。
第四阶段 商业食品辐照工厂成立,辐照食品逐渐增加
1991年,第一个商业食品辐照工厂在美国佛罗里达州Tampa开业。目前世界上已有38个国家正式批准224种辐照食品的标准。
我国食品辐照的研究开始于1958年,当时中科院同位素委员会组织粮食等部所属的12个单位组成了“粮食辐照保藏研究协作组”,对稻谷的辐照杀虫、土豆的辐照抑制发芽等进行了有计划的研究。
目前我国约有近百种辐照食品通过了鉴定,到1998年国家已颁布批准了6大类辐照食品的卫生标准,在28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50多个商业化规模的辐照装置,到2002年底已达64座。
食品辐照规模不断扩大,1999年的辐照量已达86万t,2002年己超过10万t,位居世界首位;消费者对辐照食品接受性良好,我国食品辐照已步入商业化应用阶段。
三、辐照食品安全
辐照食品的卫生安全性,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消费者对辐照普遍存在恐惧心理,辐照处理过的食品是否有放射性危险?
食品经辐照处理后,会不会诱发放射性?有没有放射性残留?有关辐照食品安全性、卫生状况和管理标识的争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微生物安全性问题
人们对食源性疾病至为关注。食物中的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利斯特菌、大肠杆菌等对辐照较敏感,10kGy以下的剂量就可以除尽。辐照杀死了致病菌且不会带来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根据各国30多年的研究结果,FA0/WHO/IAEA组织的联合专家委员会于1980年10月份宣布,吸收剂量在10kGy以下的任何辐照食品都是安全的,无需做毒理学试验。
(二)辐照过程中营养成分的损失问题
辐照食品营养成分检测表明,低剂量辐照处理不会导致食品营养品质的明显损失,食品中的蛋白质,糖和脂肪保持相对稳定,而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也不会有太大损失。
辐照食品营养卫生和辐射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食品经辐照后,辐射降解产物的种类和有毒物质含量与常规烹调方法产生的无本质区别。
辐照电离作用可直接造成生物学效应,实践证明它能抑止被照食品采后生长(蘑菇)、防止发芽(马铃薯)、杀虫灭菌、钝化酶的活性(一切食品),从而达到延长食品的保鲜期或长期贮藏的目的。
可以认为,食品辐照处理在化学组成上所引起的变化对人体健康无害,也不会改变食品中微生物菌落的总平衡,亦不会导致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大量损失
。但是高剂量辐照处理所产生的营养成分及其辐照副产物的产生问题仍未被人类所探测到。因而,检测技术仍有待于更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三)辐照食品标识问题
根据通用标签要求,FDA认为有必要把辐照食品已被辐照告知消费者,因为辐照与其它加工一样,会影响食品的特性。
对加工迹象不明显的产品,例如食品整体已被辐照,FDA要求在辐照食品上加贴带有辐照标识的标签,并注有“经辐照加工”或“经辐照处理”字样。
如果在未经辐照的食品中加入了经过辐照的成分,则不要求在零售包装上加贴特殊标签,因为这种食品很明显是经过加工的。
但对于不是在零售市场上的,并有可能被进一步加工的食品,则要求加贴特殊标签以确保该食品不被多次辐照。此外,FDA鼓励生产厂在标签上加一些真实性陈述,例如采用辐照处理此食品的目的等。
四、辐照食品的种类
目前,全世界已有42个国家和地区批准辐照农产品和食品240多种,每年辐照食品市场销售的总量达20×104吨。
辐照食品种类也逐年增加,截止到2005年,我国辐照食品种类已达七大类56个品种,主要有:
①谷物、豆类及其制品辐照杀虫;
②干果、果脯类辐照杀虫杀菌;
③熟畜禽肉类食品辐照保鲜;
④冷冻包装畜禽肉类辐照保鲜;
⑤脱水蔬菜、调味品、香辛料类和茶的辐照杀菌;
⑥水果、蔬菜类辐照保鲜;
⑦鱼、贝类水产品类辐照杀菌等。
辐照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包括
①病人食品、航天食品、野营食品等,必须做到干净无菌,有些国家对其实施射线辐照;
②包装容器也用射线来杀菌;
③饲料也可以用射线杀菌,目前,欧洲发达国家几乎都在对动物用饲料进行辐照杀菌处理。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与实践,食品辐照加工技术在解决食品不受损失或减少损失、减少能耗和化学处理所造成的食品中药物残留及环境污染,并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与延长贮存和供应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辐照可杀死寄生在产品表面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也可杀死内部的病原微生物和害虫,并抑制其生理活动,从根本上消除了产品霉烂变质的根源,达到保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目的。
食品辐照技术成为减少产后损失,减少食源性疾病和解决食品安全中有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