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土壤养分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06:00:53
字号:

第一,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提高有机肥的含量是土壤肥沃的主要动力,使土壤中原本缺少流失的养分得到补充。

如何改善土壤养分

第二,改变灌溉方式,合理浇水。传统的灌溉方式,使土壤密集程度更高,原本土壤透气性强也会被积水压实,松土难度大,应该合理浇水,采用喷散等方式,增加土壤透气性。

第三,使用生物肥料,激发生物活性。长期的种植已经导致土壤养分流失,有害物质堆积,植物根部受损,这是使用生物菌肥,激发生物活性,消灭有害菌种的侵害,促进作物根系的生长,达到高产丰产的效果。

改善土壤环境,需要付出时间与劳动,付出才会得到肥沃的土地,产量的提高。

土壤是如何形成的

各种措施对作物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肥料占32%,水利灌溉占28%,新品种占17%,机械化占13%,其它措施占10%。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新型肥料与常规肥料的区别关键在于一个“新”字,而一个事物的“新”与“旧”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现在的新型肥料,用不了多久可能成为常规肥料。而现在的常肥料也是由当年的新型肥料经多年应用稳定下来的。新型肥料要具备高效化、长效化、复合化。

土壤健康定义为:土壤作为一个动态生命系统具有维持其功能的持续能力。土壤是由固体、空气和水所组成,理想的土壤中,固体占50%、空气和水各占25%。固体中矿物占45%,余下5%为有机质。

有机质是土壤活力的核心。是养分储藏库,同时深刻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是衡量土壤保肥保水能力的阳离子交换量(CEC)的主要贡献者,高达50%-100%,土壤有机质从2%降低到1.5%,保肥能力下降15%;影响水分的存储,有机质从1%上升到3%,土壤保水能力增加6倍;是土壤中各种大大小小生物的碳源和能源。

我国南方土壤养分资源特点:

养分带走量大

该地区是我国农业种植业主产区,耕地利用率高、复种指数大,一年种植2季甚至3季作物,作物收获从耕地中带走的养分多。

自然补充少

一年四季均种植作物,耕地养分的自然补充很少。

养分流失严重

该区域降雨充沛且全年分布时间不均匀,田地中的养分流失量大。

多种养分同时缺乏:

经过多年种植,耕地肥力水平较差,常缺乏多种养分,油菜施肥所涉及的养分已达9种,涵盖大、中、微量元素养分。

南方地区养分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肥料用量偏低及养分间比例不协调;养分管理技术跟不上品种更新(缺少高产条件下现行推广品种的养分吸收规律)、种植技术发展的需要(缺少机械播种施肥技术、缺少免耕种植施肥技术),导致技术陈旧和不实用;缺少轮作体系的土壤养分动态循环特征研究;缺少必要的技术规程(缺少施肥指标技术体系),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大,投入的肥料效果差。

因此,需要更适宜土壤可持续发展的作物专用肥。作物专用肥的技术核心(三大规律):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养分吸收规律,土壤养分供应规律。作物专用肥可以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因缺补缺,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需要。

可根据当前品种的需肥规律、土壤养分供应特点、肥料利用率、产量目标等制定作物基肥配方。专用肥目标是作物高产、优质;养分高效;农户高经济效益;土壤健康;环境友好。

土壤成因

成土因素∶母质(parent materials)、气候(climate)、生物(living organisms)、地形(relief)和时间(time)。

母质因素

土壤可以从岩石原地风化(in-situ weathering)或任何堆积物(deposits)演变而成。

岩石或堆积物的性质、构造、颜色和成分,对土壤的有直接的影响。

母质的差异,影响土壤形成的速度和土层的厚薄。

随著土壤逐渐成熟,这因素的影响力便逐步下降,其影响最终会被其他因素完全遮蔽。

地形因素

地形对气候产生影响,使土壤的水分和温度状况发生变化。高度上升、温度下降、水分数量下降。

地形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影响土壤中的物质转移。

地形影响土壤侵蚀作用。坡度大,冲刷作用严重,水分和养分流失,上层辐薄。

山坡座向影响热量和湿度。背阳坡,温度低,湿度高,日照数量大。

土链(soil catena)∶在不同地形上,泥土剖面的变化。在陡坡上,土层厚度减少。在平坦土地上,土层厚。在沼泽地区,形成泥炭层。

山势的起伏影响排水情况(drainage)。在山坡上,排水迅速,土壤含水量较低。在平坦地面上,如果泥土或岩石下属排水不良,出现地下水位上升至地面情况,令有机物质累积。

在和缓起伏的地形,排水状况理想,令土壤剖面保持稳定。在陡峭山坡,水分流失过多,土壤剖面发育迟缓。

时间因素

土壤的特性需要时间来发展。

年幼的土壤,各土层层次的特徵并不明显。

土壤在稳定的气候环境下,经过长时的发育,造成成熟的土壤剖面。

时间影响其他成土因素的重要性。在土壤形成初期,母质因素日最重要。但土壤形成后,其他因素的重要性日渐提高。

注:上述三个因素缓慢地、内在地影响土壤本质变化,称为消极因素。下列两组因素(气候、生物)会较急剧地,外在地影响土壤形成,称为积极因素。

气候因素

无论土壤的母质如何,在同一气候状况下,经过相当的时间,土壤的特性将会十分相似。

降水/水分状况

水分影响土壤中的化学作用和生物活动。

潮湿多雨地区,盐分淋失,泥土呈酸性。土壤养分下移,肥力下降。

乾燥地区,蒸发大於降水,土壤中水分上升,令盐分在地表积聚,形成硬磐 (hard pan)。

降水多的地区(降雨量>600毫米),形成淋余土或铁铝土。(pedalfer soil)

雨量少的地区(降雨量<500毫米),形成钙层土。(pedacal soil)

脱硅作用(desilication):硅随水分下移被冲至泥土下层,多在热带雨林发生。

温度

直接影响风化作用速度,决定土层厚薄。

影响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生物化学作用。

温度每上升10 C,化学作用增加一倍。

寒带地区,温度低,风化作用、生物化学作用微弱,土壤发育缓慢,处於原始阶段。土壤多受物理崩解形成碎屑物质,颗粒粗大。

热带地区,高温多雨,矿物除石英外多被分解,颗粒较小。植物生长迅速,有机物质积聚快,但分解亦快,形成O层薄,腐殖质少。

温度影响土壤中水分移动方向。在温度高,蒸发率高地区,水分在泥土中向上移动,令盐分积聚。

风速

增加蒸发作用,加速土壤中水分流失。

在乾燥地区,强风会将表面土壤带走,令养分流失。

生物因素

植物

土壤与植物间的物质交换。

植物腐烂分解供给有机物质给土壤。

植物根部巩固土壤。

植物产生截流作用,令土壤侵蚀减少。

森林减低风速,遮蔽阳光,减少水分蒸发,使分解作用不停进行。

植物吸收盐基养分,养分被吸收后,经分解作用再释放回土壤中。

植物根部有助风化,令空气及水分流通。

微生物

细菌、真菌及分解者影响土壤的养分循环,令土壤保持养分流动。

土壤动物

钻土动物影响土壤结构和性质,令土壤的物理及化学作用活跃。

人类活动

耕作、施肥、伐林、灌溉、保护植被等,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位置和成分。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29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