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果树时给果实套袋有哪些弊端?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04:47:45
字号:

果树套袋栽培是一种以保护果实为目的的栽培技术措施,是生产优质高档果品、提高果实商品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为果农增产、增收。近年来,随着果树套袋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果农选择给自家的果子套上果袋。

种植果树时给果实套袋有哪些弊端?

但是究竟哪些水果需要套袋?果树套袋后有何优点和缺点?不同果树的果袋又有什么讲究呢?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聊聊果树套袋的利与弊。

什么样的水果需要套袋?

果实套袋起源于20世纪初的日本,先后在国外被应用于梨、、苹果等水果的栽培,我国自20世纪中旬开始在梨、桃上进行套袋。在攻克低成本果实专用袋难关后,我国的套袋技术不断发展,应用几乎覆盖所有的果树品种。

一般果皮越薄、越娇气的水果,如苹果、梨、葡萄、枇杷等"美娇娘",越需要套上果袋,给果子增加一个保护外壳。而对于一些"皮糙肉厚"型水果,像柚子、榴莲诸流的"糙汉",就没有必要了。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果树的经济效益高低,效益过低,增加的收益还不如套袋的成本,那就更没有必要了。

果树套袋有何优点和缺点?

优点:

①改善外观品质:水果套袋后能够防止或减少裂果,减轻日灼、冻害、风害等物理伤害,保持果面洁净,使果实外观质量明显提高,提高水果的商品价值和商品率。

②减少果实病虫害的发生:套袋后可有效减少果实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还可以在成熟期防止鸟雀偷食果子。生产上的统计,果实套袋后可减少30%的产量损失。

③降低水果的农药残留:套袋能够减少农药对水果的污染,果袋有一定的隔离作用,可以降低农药残留。

④果实套袋后还能增强耐贮性,延长货架期。

同时,果实套袋也具有一定的缺点。

①成本增加:果树套袋需要增加果袋的成本,且套袋程序较为麻烦,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

②土壤污染:很多果袋都属于塑料制品,难以降解,遗留在果园会造成果园的土壤污染。

③影响果实的糖度积累和风味形成。果实在青果阶段本身具有一定的光合作用能力,可以增加果实营养物质的积累,增加果实甜度和风味;套上透光的果袋后会失去这部分的养分积累,口感和品质有所下降。

不同果树的果袋又有什么讲究呢?

水果套袋一般由纸制和PE(塑料薄膜)两种材料制成,有袋状和网状,根据不同的水果其尺寸和规格也不尽相同,颜色土黄、浅褐色居多,不同果树种类或品种可采用不同材料的果袋

果农怎么摘取较高果树上的果子,爬树摘取还是用什么工具?

盛果期苹果树指9年生以上的树,此时,树体骨架已成形,一方面要加强土壤耕作管理,按照果树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肥水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苹果树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和水分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强树体管理,尤其要重视夏季管理,运用刻芽、扭捎、摘心、拉枝、缓放、回缩等技术,提高苹果树个体、群体的通风透光度,维持结果枝年龄处于3~5年生的状态,保持树势中庸或稍强状态。通过疏花疏果,使苹果树合理负载,树势稳定,稳产高产;通过人工辅助授粉、果实套袋、摘叶转果、铺银膜等技术,提高果形指数、着色度和销售价格,增加收入。

盛果期苹果树的投入、产量和收入是对苹果树建园、1~4年生幼树期投入及管理水平、5~8年生苹果树初结果期投入及管理水平的检验,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县区苹果栽培管理水平和新技术应用的普及程度,直接关系到果园持续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通过对9县区81户果农的调查,取得以下数据(表1)。

1 经济效益分析

1)9县区667m2(亩)平均投入为1669元、投工29.7个、产量为2449kg、毛收入为3989元、纯收入为2320元,平均投入产出比为1:2.39,平均每劳动日纯收入为77.85元,平均每1kg苹果生产成本为0.68元、产地销售价格为1.63元。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是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投资同产量、收入成正相关。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投资相对高的平陆县、芮城县、万荣县等,667m2(亩)产量分别为2564kg、3049kg、2409kg,667m2(亩)收入分别为4793元、5176元、4417元,667m2(亩)纯收入分别为2355元、3417元、1769元,投资相对低的翼城县667m2(亩)产量为2020kg,667m2(亩)收入为2128元,667m2(亩)纯收入为1204元。比较而言,平陆、吉县、万荣的苹果生产投资主要集中在以提高苹果质量为核心的果实套袋技术上,每1kg苹果生产成本高于平均水平0.27~0.42元,销售价格也同样高于平均水平0.20~0.77元。

3)在一定条件下,劳动投入同苹果生产收益成反比,即劳动投入越多,生产收益相对较低。平陆县是这次调查中劳动投入最多的县,667m2(亩)投工46.9个,投入和产出的比为1:1.97;万荣县667m2(亩)投工34.7个,投入产出比为1:1.67;临猗县是这次调查中劳动投入最少的县,667m2(亩)投工19.7个,投入产出比为1:3.07;盐湖区667m2(亩)投工23.1,投入产出比为1:4.28。

4)在苹果生产中劳动投入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个地区果园的先进科学技术应用普及水平。平陆、万荣、吉县较高的劳动投入,主要用于苹果树的疏花疏果、人工辅助授粉、果实套袋、摘叶转果、铺银膜等技术性操作劳动上。临猗县、盐湖区等县较低的劳动投入,则表明这些县区的苹果生产中缺少用工较多的技术性操作劳动,苹果生产处于传统技术阶段,苹果生产的科技含量低,劳动成本低。

5)劳动投入同每劳动日纯收入成反比,即劳动投入越多,每劳动日纯收入越少。平陆县和万荣县667m2(亩)投工分别为46.9个和34.7个,每劳动日纯收入分别为50.22元和50.98元;临猗县和盐湖区667m2(亩)投工分别为19.7个和23.1个,每劳动日纯收入分别为144.52元和167.06元。

2 建议

1)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建立高质量果园的前提,是果园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从这次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果园在这方面的投入是比较少的,有的甚至没有投资,进而影响到苹果树前期的生长,进入结果期晚。建议有水源或能利用地下水的果园,要建立果园的排灌系统,并配套喷灌、滴灌等节水设施,虽然一次性投入大一点,但可以大量节约水资源和劳动,长远看能降低生产成本。无水资源的果园可以修建集雨窖,配套一个提水泵和软管,进行树盘浇水,结合果园覆草,以提高果园的持续生产能力。

2)土壤有机质代表土壤供肥的潜力及稳定性;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供肥潜力大,抗逆性强。从这次调查的情况来看,多数果园有机肥施用偏少,化肥施用偏多,结果会造成枝条不充实,树体不健壮,在大量结果后,容易导致树体过早衰弱,诱发腐烂病。建议多施有机肥,并进行土壤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满足果树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增强树势,提高果树连续结果能力。

3)把目前普遍采用的土壤清耕制改变为土壤生草制或土壤覆盖制。果园土壤长期清耕会破坏果园良好的生态平衡,致使一些有益的生物数量减少、物理性质恶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肥力下降;坡地果园采用清耕法,在大雨或灌溉时易引起水土流失;寒冷地区采用清耕法容易加重冻害,幼树抽条率高;同时清耕法费工,劳动强度大。改变土壤耕作制度的方法:①有灌溉条件或降雨量在500mm以上的地区,可以推广果园生草技术。果园土壤生草制就是在果园长期种植多年生禾本科、豆科等植物的土壤管理制度。果园生草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结构和理化性质,防止地表土、肥、水的流失;有利于改善果园的生态条件,富集和转化土壤养分,提高果实品质,节省除草用工,降低生产成本。②生物覆盖是用杂草、绿肥、作物秸秆等覆盖全园、树盘或树行。覆盖厚度保持在20~30cm。果园生物覆盖可减小土壤温度、湿度的变化幅度及冻土层的厚度,改善根系分布层土壤的温度条件,延长根系活动时间,增加树体贮藏营养。苹果树幼树覆草后,早春根系吸收水分早,能够防止幼树抽条。果园生物覆盖还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有利于水土保持,减少地表径流,防止土壤冲刷,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提高苹果产量,改善果实品质。③干旱或无灌溉条件的苹果园采用穴贮肥水地膜覆盖技术,具有简便易行、投资少、效果好、节肥、节水的特点。一般在花后、新梢停长期、采果后3个时期每穴追施尿素或复合肥50~100g,将肥料放于草把顶端,随即浇水5 kg左右。一般贮养穴可维持2~3a(年),发现地膜损坏后要及时更换,再设置贮养穴时要改换位置,逐渐实现全园改良。

4)大力推广无害化苹果生产技术。农家肥要充分腐熟或经无害化处理后施用,化肥必须施用获准登记的肥料产品,禁止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城市垃圾或含有重金属、橡胶和有害物质的垃圾、硝态氮肥和未经腐熟的人粪尿及未获准登记的肥料产品。病虫害防治尽可能采用天敌、频振式杀虫灯、黄板、性诱芯等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同时要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做到针对性的适时用药,未达到防治指标或益害比合理的情况下不用药,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减少用药次数。允许使用的农药品种每种每年最多使用2次,限制使用的农药品种每种每年最多使用1次。

果农摘果子的方法:

1、利用梯子摘取较高果树上的果子。

下图为果农利用梯子摘取较高果树上的果子。

2、利用长杆摘果器,摘取较高果树上的果子。

下图为果农利用长杆摘果器摘取较高果树上的果子。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23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