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尾地处仙桃市东南端,国土面积252平方公里,是全市版图面积最大的镇。辖57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355个村民小组,18783户,总人口9.2万人,总耕地面积113214亩,其中白田51914亩,水田61300亩。
杨林尾镇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现有精养鱼塘3万亩、鱼莲共生1万亩、优质水稻3万亩、优质棉花4万亩、优质油料5万亩、优质纸浆林3万亩。11个水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是国家商品粮、商品棉生产基地,是全省水产板块基地,是全市农业大镇。
全镇新修通村公路21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安全改水9个村,惠及213户,万余人。新建沼气池900口,改厕150户。新植樟树1万余株,惠及25个村,高质量完成了1760万公顷血防土地整理项目。全镇发展鱼鳖套养面积15000亩,“鲫鱼湖·中华鳖”已获商标注册,小龙虾养殖达到10000亩,网箱养鳝达到5000亩,河蟹养殖达到2000亩,发展粳糯稻种植7000亩。 近年来,杨林尾镇以鲫鱼湖为核心,组织动员广大渔民大力调整水产结构,彻底打破鱼池单一喂养“四大家鱼”的传统格局,大胆探索出了“鱼鳖套养”模式,迄今为止,全镇已形成了彭杨公路沿线、解杨公路沿线、东草湖、鲫鱼湖、盐巴湖、涉子畈六大高效养殖基地,鱼鳖套养面积突破了3万亩,养鳖总量突破了300万只,仅此一项,全镇年增加纯收入6000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净增800元,杨林尾镇决定把鱼鳖套养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头号工程来抓,在全镇范围内狠抓“百里野生鳖鱼经济圈”建设,力争使全镇鱼鳖套养面积达到5万亩,养鳖总量突破500万只,年产值突破3亿元,年纯收入突破2亿元,建成荆楚养鳖第一镇。目前,我镇已被农业部认定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中华鳖等11个品种被认证为无公害水产品,“鲫鱼湖中华鳖”已获准商标注册。
鱼鳖套养符合生态学原理,它可保持止水下气体均衡,既有利于鱼的代谢,又能促进浮游生物的繁衍。鱼鳖套养时,鳖的代谢产生大量的氨,通过浮游生物对氨的作用,增加浮游生物产量,净化水质。同时,鳖能将一些因病而游动迟缓的鱼和死鱼作为食物,起到防止病原体传播和减少鱼病发生的作用,而健康的鱼游动敏捷,不会受到鳖的侵害,鳖在渔池上生长较温室喂养生命力更强,死亡率大大降低,鱼鳖套养模式实现了和谐共生的目标。
当年投放当年受益经济效益明显。一只重300克左右的鳖鱼,投进渔池当年可长到1000克,一般每亩投放50只,按每500克40元的价格计算,亩平产值4000元,除去开支,亩平纯收入2500元,一亩渔池的纯收入比单一喂养“四大家鱼”翻了4番。两年为一个周期经济效益更加可观。一只重150克左右的鳖鱼,投进渔池当年可长到500克,第二年可长到1000克,一般每亩投入150只,按500克40元的价格计算,亩平年产值6000元,除去开支,亩平年纯收入3000元。“四大家鱼”和野生鳖鱼一起养,每亩渔池年纯收入由1500元增加到4500元,一亩渔池变成了三亩渔池。
临淮镇陆地面积19.16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08平方公里,被国务院有关部门授予“中国螃蟹之乡”、“中国名镇”等称号。全镇目前共有水产养殖塘口1.3万亩,外湖养殖塘口4.2万亩,年出产水产品4000吨,06年水产产值达到1.2亿元,境内的螃蟹市场年交易量8万吨,交易额5亿元。
自1995年临淮镇开展大规模螃蟹养殖以来,坚持走水路、奔小康,狠抓水产业的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硕果累累,仅水产养殖一项共获国家及部、省级科技成果奖项30余项,仅螃蟹养殖方面课题达11项,其中《低坝高网围大水面养鱼技术》、《洪泽湖网围养蟹实验》、《蟹苗培育及河蟹养殖实验》等项技术,为全国淡水大水体养殖提供了示范和技术基础,提供了淡水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的新模式,意义十分深远,给临淮镇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养殖品种达数十个,养殖水平及品种质量领先全国,成为江苏省无公害水产品基地,为中国水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打下了基础。
1996年开始,临淮镇群众自发成立了水产交易行和经济人协会,以螃蟹市场为平台,以企业带动水产品流动,开展境内外水产交易,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交易行数量从刚开始的一家到现在的数十家,种类从单一的螃蟹交易到各种水产品交易,范围从省内到远销韩国、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