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得荣县
“得荣”旧称“得隆”,原为巴塘土司辖地。1911年“改土归流”始设县治。民国时期属西康省管辖。1950年成立人民0,驻地松麦,隶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92年行政区划调整,将原巴塘县白松、茨巫、贡波3乡划归得荣,并将0驻地松麦乡撤乡建镇。
地理位置
地处东经99°07′--99°34′,北纬28°09′--29°10′。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属金沙江干旱河谷区。北部与本州巴塘、乡城县相连,东南与云南省中甸县相邻,西南与云南省德钦毗邻。县城松麦镇距成都市1024公里。
政区划分
辖1镇11乡,126个行政村。
人口面积
总人口2.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0.3万人。总人口中,藏族人口占99%,其他如汉、蒙古、回、彝、纳西等10个民族人口仅占1%。
县境东西最大距离44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12公里。总面积28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53万亩,人均耕地1.5亩,人口密度8人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得荣县地处川西高山高原区,位于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区。由于第四纪以来受各种地质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逐渐抬升,切割形成了典型的封闭式高山峡谷地貌。境内角峰刀脊、沟谷狭窄,山高坡陡,山脉和河流呈南北走向。最高海拔5599米(下拥后山山峰),最低海拔1990米(金沙江边)相对高差为3609米。
气候资源
得荣县的气候按地理地带性划分属亚热带,按中国气候区划分属高原气候区(即康滇气候区)。从得荣县局部气候条件来看,由于受西风环流的南支急流和印度洋气候控制,以及青藏高原和重重高山屏障的作用,太平洋气候影响极小,蒸发量大、日照充足、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气候类型多样、垂直变化显著等特点。其气候垂直带普通常为5带,即:干旱河谷亚热,海拔1990--2500M,年均温14--16℃,最冷月均温5--8℃,最热月均温22℃,大于或等于0℃积温5300℃,大于或等于10℃积温4458℃,年降水量308MM,年蒸发量2360MM,年相对湿度45%,年日照时数1967小时,年无霜期245天;半干旱暖温带,海拔2500--2750M,年均温13--15℃,最冷月均温1--5℃,最热月均温20℃,大于或等于0℃积温3880--4400℃,年降水量314MM,年蒸发量2443MM,年相对湿度54%。年日照时数1739小时,年无霜期240天;中山温带,海拔2750--3250M,年均温9--13℃,最冷月均温-2--3℃,最热月均温16℃,大于或等于10℃积温2400--3800℃,年降水量360MM,年蒸发量1813MM,年相对湿度54%,年日照时数2092小时,年无霜期170天;亚高山寒温带,海拔3250--4250M,年均温4.5--8.8℃,最冷月均温-3.2℃,最热月均温11.2℃,大于或等于10℃积温930--2400℃,年降水量510MM,年蒸发量1135MM,年相对湿度67%,年日照时数2512小时,年无霜期126天;高山亚寒带,海拔4250M以上,年均温-1℃,最冷月均温-9.1℃,最热月均温7.1℃,年降水量540MM,年蒸发量987MM,年相对湿度76%,年日照时数2023小时,年无霜期120天。
土地资源
由于特殊的地貌类型、土地的利用率较低。全县土地面积2869.34平方公里,含430.4万亩。其中高山、极高山413.2万亩,占总面积的96%,平坝17.2万亩仅占总面积的4%。全县现有耕地3.53万亩,占总面积的0.82%。耕地中:水浇地1.26万亩,人平0.62亩,干地1.54万亩,人均0.71亩。全县播种面积4.0315万亩,复种指数151%。全县有三类农业生产区域:一是高山一季区生产区,有耕地1.411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7%,生产青稞、元根、洋芋、莲花白、萝卜、白菜等,粮食以青稞、洋芋为主。二是假二熟区生产区,有耕地面积0.4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46%,生产小麦、玉米、青稞、洋芋、豌豆、荞麦、元根和各种蔬菜。三是海拔2800米以下的河谷两熟区。主产麦类、玉米等各种经济作物和蔬菜,经济作物产量都较高,但无成片种植习惯,目前,农业生产水平不高,中低产面积大,尚有70%的中低产田土需要改造。
得荣县草地资源多分布于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有天然草场200万亩;部分为林间灌丛草地,总面积为45.6883万亩。因超载过牧,草场退化严重,产草量低,均为夏秋季节性放牧地,冬春季节的牧草全靠农作物稿杆和农户的割草基地来维持。
有人形容得荣县的森林植被为“头上戴帽子,脚上穿双袜,中间光肚子”,的确反映了我县植被较差,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海拔3250米以上的阴坡多为森林,山脚村寨周围、沟河沿岸有园林和风景树。全县有森林70万亩,木材蓄积量为578.1841万立方米,以松、杉、桦木等为主的优质木材占70%以上,有林果面积5000亩,主要种类有核桃、梨、桃、柑桔、石榴等经济林木,总计20多万株,年产水果800万斤左右,收入近200至400万元,随着长江上游防护林工程和农田防护体系工程的启动,该县植被差、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将得到有效遏制。
水能资源
该县有“一江四河”,均为长江上游金沙江水系。金沙江由北向南经过县境西部和南部,境内流长104公里。县境内有4条主要河流、11条山溪、9个高山湖泊和200余处泉水。4条主要河流即定曲河、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境内长70公里;玛依河,由东向西流入定曲河,境内流长22公里;岗且河,由东向西流入金沙江,境内流长14公里。全县主要河道224公里,径流总量(不含金沙江)52.28亿立方米,电力理论蕴藏量达34.31万千瓦。全县有灌溉渠道243条、总长389公里,其中“三面光”水渠110条、101.3公里,“混凝土”水塘78口、容量17561立方米,保灌面积1.06万亩,解决了1.87万人、85671(只)的人畜饮水问题。全县有电站11座,装机容量2233千瓦,高压线路294公里,低压线路193公里,变压器163台,容量5970kv/A,全年发电量550万kw.h,至九七年底,通电2368户,通电率这71.3%。
生物矿产
得荣县有天然草场200万亩,森林70万亩,水域面积1.96亩,有各类牲畜113578头(只),其中耗牛、犏牛和山羊占70%,肉类、毛绒、皮类产品价廉质高,深受经营者和消费者青睐。有熊、豹、獐、鹿、羚羊等50多种珍稀动物和松茸、木耳、香菇、虫草、贝母、丹皮、黄芪、野枸杞等100余种高维菌种与药用植物,还有多种鱼类和水獭等水生动物。其中,松茸年产量达150--200吨。
县内基本探明的矿种有16种,30个矿点,主要有金、银、铜、铁、水晶、玉石等。但还需探明其储量、品位及开采价值。与此同时,得荣既有雄奇险峻的山川景观,又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以下拥自然风景区、嘎金雪山风景区、白松茨巫田园风光、金沙江第一湾、“翁甲寺”佛教圣地等为内涵的“中国西部太阳谷”旅游业正在兴起。
自然灾害
1、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经济功能明显降低
据历史记载,得荣县河谷地带曾经有森林和灌木覆盖,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水土流失相对较少。但由于多年来的毁林滥伐、开荒、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森林面积减少。建国后也因经营不合理,原始森林砍伐过度,毁林开垦,使森林生态环境再度遭到破坏。
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长期不合理开发利用,金沙江、定曲河、玛曲河、许曲河、岗曲河两岸半荒漠化,干旱河谷范围扩大。
海拔2600米以上的中、高山区因砍伐开垦,原始天然林变成残次林、灌木林地、森林面积、植被组成和森林群落类型减少,森林质量降低。
和森林息息相关的森林动物也因生息繁衍的环境恶化和范围缩小及人为破坏,其种类和数量也在减少。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森林生态、经济功能明显降低。
2、草地生态系统退化
草地生态是可再生资源,但多年以来,由于对草地资源重用轻管,超载放牧、挖药、毁草开荒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加上鼠虫害严重、投入低、建设滞后等原因,草地生态系统明显退化。
中高山区植被稀疏,草层低矮,盖度小,产草量低,草质差,部分草地地表裸露,牧草地严重退化。
草地退化的结果,致使产草量降低,载畜量减少,蓄水保土等生态功能下降,草地区的水蚀、风蚀日益严重。
3、水土流失面积大,危害严重
因长期对森林植被的砍伐、破坏、过度放牧、陡坡耕作等人为因素和特殊的自然地理、地质条件的制约,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加。全县水土流面积为2562.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9%。年土壤侵蚀量为1983.59万吨,侵蚀模数为7740吨/KM2.年,相当于冲走厚50厘米的土地59486亩,损失有机质168.61万吨(有机质8.5%)、全氮3.97万吨(N=0.2%)、全磷1.98万吨(P=0.1%)、全钾19.84万吨(K=1%)。
4、干旱、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
由于得荣县地处西南干旱中心,是全省降雨量最少的地区,春旱、夏旱、伏旱、冬旱发生频率高。本来就少雨的干旱河谷,加上频繁的高温伏旱,使植被生长就更困难。
得荣县重大泥石流灾害、洪灾每年均有发生,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极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从1984年至1998年直接经济损失就达近1亿元。
5、农地地力下降
得荣县有耕地面积3.53万亩。其中:水浇地1.26万亩,干地1.54万亩。所有干地均无灌溉条件,完全处于靠天吃饭状况。土壤石砾含量高,蓄水保肥能力差,加之改土、施肥等措施跟不上,广种薄收,对地力消耗较大,造成耕地地力下降,农作物产量不高。
2021年4月,得荣县上榜2021中国特色美食百佳县市榜第64名。
2021年1月,《小康》杂志社推出2021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榜单,得荣县位列第99位。
2020年6月,得荣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长征片区(红二方面军))。
2019年3月,得荣县上榜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8年9月,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得荣县在列。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
丹棱有没有三五十好耍的地方
丹棱,"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人文景观和风景名胜别具一格,众多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宛如散珠翠玉遍布全县,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主要景点有:大雅堂、龙鹄山、竹林寺、老峨山、黄金峡、梅湾湖、丹棱白塔。
大雅堂是集唐代诗圣杜甫和北宋大书法黄庭坚诗书艺术为一体的诗书堂。遗址大雅堂在丹棱城南高庙沟,建于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由丹棱名士杨素翁出资承建。堂内珍藏由黄庭坚手书杜甫西川夔峡诗碑三百余方,黄庭坚为之题名"大雅堂",并作《大雅堂记》。历经宋、元、明、清、收藏众多名家咏大雅堂的诗文、书画。成语"不登大雅之堂"典出于此。
龙鹄山距丹棱县城3千米。唐代名"龙鹤山",自南宋孝宗皇旁手书"龙鹄山"三字赐历史学字李焘后更名。龙鹄山即是宋代历史学家李焘父子故里,又是西南著名的道教圣地。龙鹄山山势奇特,恰似一个巍巍巨人,端坐于环绕的群山之中。山中主要景点有:雁湖、兔峰、胜岩、龙涎洞、巽崖书屋、《松柏之铭》碑及摩崖造像、六朝古墓壁画、仙生洞、古佛洞、万亩人工自然林区等。
竹林寺位于丹棱县杨场镇,竹林寺佛教源于东汉时期,唐代元和年间,因寺周植竹林竹林寺20公顷(300余亩)数万杆而得名。相传李白、苏东坡、彭端淑等历代文化名人都曾游览此寺并留下许多赞美诗篇。由九龙山、石牛山、铁桶山、金牛河、珍珠湖和龙华寺水库等山水组成,竹林寺风景名胜区面积5.2平方千米。竹林寺人文景观与野趣盎然,妙趣横生的秀丽山水融为一体,将成为人们向往的生态旅游热点。
老峨山峨眉山的姊妹山。位于丹棱县城西20千米张场镇、王场乡和顺龙乡境内,海拔1142千米,面积11.8平方千米。山形似峨眉,雄奇险幽。老峨山著名的自然景观和风景名胜,即有堪与峨眉媲美的日出、云海、佛光、更有独具特色的华头悬空、美女晒羞、摩岩石刻造像等,文物古迹和神秘传说故事等文化积淀丰富,每年农历六月六前后传统朝山会盛况空前。
黄金峡位于丹棱城西24千米张场镇,仁兴乡和王场乡境内,峡长7.5千米,两岸黄金峡壁立,对峙如门,其崖笔立陡削直插云天,形成雄伟壮观的"一线天"。峡内主要景点有:龙潭飞瀑、金峡湖、双猩向龙潭、危崖水帘、一线天、虹渡、望鱼石、金船等。当地人言:"金峡有三奇,晓雨不湿衣,九月瑞雪飞,夜半闻琴声","神隆博济庙,喊声一出雨就到"。"黄金天子一夜凿通黄金堰"等传说故事更是神奇美妙。
梅湾湖位于丹棱城西6千米处,有标美水泥路直达。湖集雨面积15.3平方千米,总库容1015万立方米,灌面2106.67公顷(3.16万亩)。目前"梅湾湖农业观光旅游区"初步形成。湖周果园建造了现代喷灌设施,修建了旅游公路。区内山岛葱笼、莺飞鱼跃,桃树、梨树、柑橙成林,春天,湖周是花的海、湖水中是花的山;秋天,漫山红遍、硕果累累、商家蜂拥、热闹非凡、高峰期每天游客数千人。
丹棱白塔位于丹棱城西1千米处。建于唐大中年间,为典型的密檐式砖塔,四世角钻光共丹棱白塔14层,通高30米,塔底空心室顶装有砖砌石铺作半拱,塔檐翼角上原悬72只钢铃,风吹铃铛响,素有"白塔钟声"美名,为"丹棱八景"之一。此塔的建筑与西安小雁塔极为相似,雄伟高大,造型优美,塔内有砖砌廊直通塔顶,是人们观塔、登塔、咏塔的好去处。
旅游特色
旅游设施、产品县城至名景区点都有公路相通,路况较好。县城有供旅游团队食宿娱乐的华厦大酒店、丹棱宾馆、粮贸大厦、仕清园饭店、四平饭店等一批较高档次的宾馆饭店。旅游产品,丹棱地方土特产:石桥大蒜、峨山之雾毛峰、炒青绿茶、无籽西瓜、脐橙、枇杷、葡萄、金密李、水蜜桃、柿子等均先后补评为省、部优质产品,享誉省内外。用金峡泉水和丹棱矿泉水酿造的乾隆醉、糊涂醉、业牌液、总岗特液等系列名酒荣获国际金奖、国优、省、部优质产品称号,远销十多个省、市、自治区。
丹棱县城名小吃有"八米豆腐、朱麻子白宰鸡、刘鸡肉、廖烧鸡、太安鱼等。还有供游客休闲娱乐的顺风园茶庄、丹棱茶楼、西林三合院、余家花园、东方乐园、德胜休闲等一批独具特色的休闲所在。
丹棱旅游景点哪里好
下面给你介绍一下丹棱县非常有名的旅游景点:
九龙山森林公园
龙鹄山
老峨山
大雅堂
千佛寺摩岩造像
黄金峡
丹棱白塔
梅湾湖
丹棱黄金峡需要门票吗
丹棱黄金峡不需要门票。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黄金峡著名的景点有:龙潭飞瀑、金峡湖、双狮向龙潭、危崖水帘、一线天、虹渡、望鱼石、金船等。
丹棱有什么情侣独处的地方
1、丹棱九龙山森林公园
九龙山森林公园是省级森林公园。位于丹棱县杨场镇境内东南端与夹江、洪雅、东坡区接壤。
“九龙山”因金牛湖两岸有九座山峰延绵起伏,远看犹如卧龙汲水,近观青山映绿水、碧波荡群山而得名。距丹棱县城18公里,面积380公顷。公园海拔450-692米,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地深厚肥沃,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公园内马尾人工林、常绿阔叶林、翠竹林、古榕树,火红的杜鹃,烂漫的山茶、雪白的扁竹叶,千姿百态的蔷薇和兰草为豪猪、松鼠、杜鹃、啄木鸟、白鹭等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身环境。青山、绿水、奇石、古寺为九龙山建设森林公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丹棱县委、县政府决定用10年时间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千年古寺为重点,用森林、青山、绿水、翠竹、雾景、佛教文化组合旅游产品,将公园建成有区域代表性,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生态型旅游区,年接待能力达30万人左右。
游览竹林寺、丞相湾、听涛轩等人文景观,面对九龙山的历史沉淀,倾听唐代著名诗僧可朋的《耕田鼓》倾诉民间疾苦,凝视南宋李焘、李壁、李直父子三人,德才皆备,身居相位安眠于此的丞相墓。
2、龙鹄山
龙鹄山,距丹棱县城约3公里。唐代名“龙鹤山”,自南宋孝宗皇帝手书“龙鹄山”三字赐史学家李焘后更名。龙鹄山山势奇特,恰似一个巍巍巨人,端坐于环绕的群山之中,有人说它像莲台打坐的佛祖,左?拈决,右手抚膝,神态肃穆。据当地人说,足有48座“磕头山”像朝圣的信徒,围绕龙鹄山虔诚地拱伏于地。乍一望去,真有千人拱首,万山来朝之势。
进入龙鹄山景区,第一个便是丹棱旧八景之一的"雁湖渔火"景点。有多种史料记载,雁湖为宋代礼部尚书李壁所凿,湖面40亩,湖宽水深,常有大雁、野鸭聚集,因而得名。湖周植花木,尤以梅花为最。清代道光年间,丹棱各县毛震寿小住雁湖,入夜时,渔翁唱晚,渔火点点,星星坠湖,十分壮观。手书"雁湖渔火",并志以诗:云开雁落雨初停,火参差渡远汀。两岸芦花渔父笛,声声吹落半湖星。"随时代_移变迁,雁湖面积缩小成为蓄水养鱼灌溉农田的"金鸭塘"。近年县林业部门规划在湖周培植万亩人工林区,已实现几千亩;县政府还规范依托雁湖和万亩人工林区重建北宋大雅堂,成为人们游览休闲的好去处。
过雁湖,经龙溪桥、龙鹄场、团结水库大坝,上行百米,沿途山峦重叠,沟谷纵横,果树满山,菜花飘香,风光旖旅。迎面一座小山像一个张口昂首的巨龟,故名龟峰。龟峰独看成峰,合看成景,形象生动逼真,玲珑剔透,享有"川西盘景"之美誉,唐代道教人物杜光庭为之发出了"蜀西龟峰天下稀"的惊叹。七十年代建成团结水库,水面如一条银练飘落,_山绕岭,形成了"龟蛇相缠"的独特景观。龙鹄山腰有"三相祠"遗址。"文史兼通,蜀人比之"三苏",人称"三相"的李焘父子,让丹棱人骄傲了几百上千年。自清代咸丰年间丹棱县令张熙照捐俸金修建"三相祠",民国11年,丹棱知县杨成成上闻川军总司令兼省长刘成勋拨巨款扩建完善。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由长官率士绅前来祭祀,聊表"长编细读心弥仰,幸得春祠拜哲人"
的敬仰之情。如今,祠堂建筑尚有"巽崖遗迹"巨型石碑和石柱表坊。门前一棵高大的银杏树,根深叶茂,独木撑天,相传为南宋史学家李焘所植。有趣的是这棵银杏树长到10米文景观外,自然风景奇险幽静,是古洪雅八景当地人称为"公母树"或"夫妻树"。
出祠堂,顺山腰往前不到200米,登380米石梯,上行百余步,"龙涎洞"即入眼帘。龙涎洞实为唐代开元年间丹棱女道士成为修道的仙室。进入洞口,须下行数十步狭窄道士成无为修道的仙室。进入洞口,须下行数十步狭窄的陡石梯。洞口门楣上刻有明代书法家陈琨手书"委雪屯烟"四个大字,细看旁边有诗曰:"望入岩烟古经斜,遗踪旧是炼师家;绿盘碧草垂春带,峙顶丹枫长性花。楼阁半倚苍树螟,碑镌尽是乱云遮;何当百世年湮远,重鼎嵯峨焕九华。"传说,当年成无为看破世道出家,数十年如一日在此观风云之变幻,吸日月之精华,悟出了道之精髓,乘黄鹤而去。
沿380梯上行,松涛轰鸣,泉水叮咚,云雾缭绕。"胜岩"、"鹄岭松巢"等历代名人题咏石刻目不暇接。石梯仅容一人攀援而上,险处腿肘并用,其状艰难,真有登天之感。龙鹄山美,美在登临,美在原始与天然景观。龙鹄山多奇景,一重云锁一重天。上到梯顶,令人浮想连翩的是"巽崖书屋"。史书载:宋绍兴八年,23岁的李焘榜中进土,朝廷任命为成都府华阳县主簿,他志在研究历史,淡于功名利禄,在龙鹄山创建"巽崖书屋",边读书,边讲学,为家乡_育人才。他在书屋中订立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都成为宋代教书育人典范。书屋的创立,也为李焘编撰反映北宋168年历史的巨著《继资治通鉴长编》奠定了基础。
书屋历代相传,越办越红火,到清代更名为"巽崖书院",列为蜀中三大书院之一。文学家彭端淑和诗人瞿敬笏主讲23载,端淑有诗云:"文简善著书,筑室巽崖下;精心四十年,遗编等斑马;赤壁垂琳琅,谁为后来者。"当你站在巽崖书屋前的台地上,倘佯其中,你会感受到这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再往上行,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跻身于全国石刻艺术宝库之林的唐代道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窟造像和《松柏之铭》碑,六朝时期岩墓,南宋孝宗皇帝御笔亲书的"龙鹄山"御印碑,左右山脊还有李焘、李壁、杨素翁等名人墓,被雀为巴蜀一绝的龙鹄院"佛、道并居"遗迹。这些文物古迹,真能让你大饱眼福。
3、老峨山
老峨山是峨眉山的姊妹山。位于丹棱县城西10公里张场镇、王场乡、顺龙山辖区内,海拔1142米,幅员面积11.8平方公里。其中,林区面积1.3万亩,突兀一峰独峙,雄踞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时有烟去在半山飘浮,蔚为壮观。山形酷似峨眉,雄秀奇险幽,颇有峨眉山的架式。山中名胜古迹如金顶、舍身崖、九老洞、万年寺、伏鹤寺、一线天等,皆与峨眉山"同名同姓"。民间传说先有此山,后有峨眉山,故名"老峨山"。
据地方史志载,老峨山佛教盛行,香火旺盛,建寺于隋,兴盛于唐、宋、元、明、清,山0建有72座寺庙,僧侣最多时竟达千人。唐代开元年间,道教传入老峨山,先文在山中建了36庵堂,有近400名道士修道山中。著名道教人物杜光庭、清代文学家彭端淑等名人雅士曾游览此山,留下许多赞美诗篇。老峨山著名的自然景观和风景名胜,既有堪与峨眉山媲美的日出、云海、佛光,更有独具特色的华头悬空、美女晒羞、摩崖石刻造像等等,文物古迹和神秘传说故事等文化积淀丰富。
历史悠久的老峨山每年"六月六"(农历)传统朝山会盛况空前。80年代初,文化部门组织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加工,编排出唢呐、龙灯、狮灯、花灯、莲箫、高桩平台等优秀节目,把游山文体活动与经济贸易活动有机结合,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体育、雍游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连续举办了六届的老峨山游山文化经贸交易会,每届都有数十万省内外客商、旅游观光都和参加交易会,经贸成交额近千万元,老峨山区出产的云雾毛峰、炒青绿茶、红茶系列产品和总岗特液、业牌液系列名酒获国家、部、省精品奖和优质奖,畅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老峨山餐饮住宿、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框架已基本形成,新建老峨山森林度假村、万亩森林公园、守猎场和扩建改善旅游公路和通讯条件等项目已列入国家经济计划投资项目,不久将成为人们休闲度假旅游的好去处。
4、梅湾湖
梅湾湖,又名梅湾水库。位于丹棱县城西中隆乡梅湾村,距县城6公里,是七十年代大兴水利时建造的人工湖。集雨面积15.3平方公里,总库容1015万立方米,设计灌面3.16万亩,属中型水利工程,居丹棱水利工程之首。控灌丹棱镇、中隆乡、何场乡和唐河乡,还承担着丹棱县城市面上供水任务。
十多年前,丹棱县水电部队门就对观光农业开发情有独钟,充分利用有山水资源,开展立体化的综合种植,养殖工程,建造有艺术布局且具有现代化喷灌设施的果树园,修建旅游公路,幽径小道、亭、台、楼、阁、廊,设置餐厅、钓位、游船等,初步形成了"梅湾湖农业观光旅游区",区内山岛葱笼,莺飞鱼跃,桃树、梨树、脐橙、碰柑、柑桔树成片成林,水库两岸及周围的构湾村,多达万余亩。
每年春暖花开时,桃花、梨花、橙子花开得十分自然而野漫,像一束束粉红的贯绫随意缠绕在山际。一坡坡的梨花,油菜花和成片的绿色脐橙林,与多悦镇、正山口乡再西行,真是美妙;而漪漪绿水上,野渡无人舟自横,直看得人忍不住想赋诗作画。前来参观游览者络绎不绝,高峰期每天超千人。秋季,硕果累累,水果飘香,前来品尝水果、购买水果的游客和商家蜂拥而至,一车车水果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给水库经营管理者和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给城里人营造了回归自然寻野趣的优良环境。
5、大雅堂
大雅堂是集唐代诗圣杜甫和北宋大书法黄庭坚诗书艺术为一体的诗书堂。遗址在丹棱城南高庙沟,建于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由丹棱名士杨素翁出资承建。堂内珍藏由黄庭坚手书杜甫西川夔峡诗碑三百余方,黄庭坚为之题名“大雅堂”,并作《大雅堂记》。历经宋、元、明、清、收藏众多名家咏大雅堂的诗文、书画。成语“不登大雅之堂”典出于此。
6、千佛寺摩岩造像
佛寺摩岩造像刻于唐朝贞观初年,属国家保护文物,价值颇高。佛像造型别致,生动,栩栩如生。
7、黄金峡
黄金峡位于丹棱县城西24公里仁兴和和王场乡境内,座落在总岗山麓,下起仁兴乡罗河桥,上至王场乡继承桥,峡长7.5公里,是以自然原始景观为主的风景名胜区。
自汉代起,名僧云集黄金峡,早在西汉新莽地皇二年就修建了黄金庙,又名博济庙。然后又修筑开通了黄金堰,造福于百姓。黄金峡两岸壁立,对峙如门,其崖笔立陡削起码插云天,形成雄伟壮观的“一线天”。"瀑布峰腰落,山根峡口横;虎狼蹲石影,戈与吼潭声;天自洞0,人从岩缝行;到来幽趣处,时看白云生"。
清代丹棱进土暨雅江书院_长李昶的诗篇生动地描述出黄金峡的神奇,幽深和美丽。峡内著名的景点有:龙潭飞瀑、金峡湖、双狮向龙潭、危崖水帘、一线天、虹渡、望鱼石、金船等。当地人常言:“金峡有三奇、晓雨不湿衣、九月瑞雪飞,夜半闻琴声”、“神降博济庙,喊声一出雨就到”、“黄金天子一夜凿通黄金堰”等传说故事更是神奇美妙。
此外,黄金峡独产的"流吓鱼",长七八寸,重斤余,喜食岩浆,肉质鲜美细嫩,与江团齐名,乃川西南一绝,古时被列为贡品。如果你有幸到黄金峡一游,一定会感受到观景、荡舟、猎鱼、食鱼的乐趣。
8、丹棱白塔
丹棱白塔位于丹棱城西1千米处。建于唐大中年间,为典型的密檐式砖塔,四世角钻光共14层,通高30米,塔底空心室顶装有砖砌石铺作半拱,塔檐翼角上原悬72只钢铃,风吹铃铛响,素有“白塔钟声”美名,为“丹棱八景”之一。此塔的建筑与西安小雁塔极为相似,雄伟高大,造型优美,塔内有砖砌廊直通塔顶,是人们观塔、登塔、咏塔的好去处。
丹棱旅游景点
丹棱·桃花源景区
丹棱·桃花源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眉山丹棱桃花源景区,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景区内千亩桃花、万亩橙林相映,碧水环绕,四季花果飘香,游人可赏花、摘果、休闲、享受美食。穿梭于丹棱桃花花海中,是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自我的理想场所。
丹棱桃花源位于丹棱县城西6公里,面积2.5平方公里。景内有梅湾湖、桃花广场、滨水长廊、桃花山等景点,十里桃花长廊中桃花、油菜花、李花、梨花交相辉映,绚烂缤纷。
丹棱县属于什么地方
丹棱县隶属四川省眉山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东与眉山市东坡区毗邻、南与乐山市夹江接壤,西南同洪雅相连,西北与雅安名山为邻,北同成都市蒲江联接。被誉为“中国民间唢呐艺术之乡”
#高一# 导语在时间和量上合理安排复习。实验证明:相对集中一段时间学习同一内容,记忆效果很好。 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 篇一
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西汉:
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隋唐:
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宋朝:
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商业城市和着名的商帮
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着名商业中心
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2.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 篇二
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3.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 篇三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长期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2、手工业的外传
(1)西汉: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2)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为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4.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 篇四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
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
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
c、独特技术——唐三彩
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
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
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5.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 篇五
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秦汉:郡、县;西汉中期后是州、郡、县。
唐代:道、州、县。
宋代:路、州、县。
元代:
实行行省制(10个),形成:省、路、府、州、县。
两个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即中书省;宣政院(藏、青、川)。
评价: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明代:承宣布使司、府、县。
清代:省、道、府、县。
6.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 篇六
商朝与青铜文化
商朝是我国历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成为信史。
内外服制的内容:“内服”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
二重证据法:纸上之材料(文献)和地下之新材料(考古遗迹)互相印证。
司母戊鼎:青铜器的代表
甲骨文:
1)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
2)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
3)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
4)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