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可以种植竹子。
竹子是喜欢温暖的植物,但是在北方这种相对寒冷的地方适宜栽种的竹子种类也是有很多的,就像紫竹、毛竹、青竹、金镶玉竹、玉镶金竹、早园竹、刚竹等诸多的竹子,这些竹子对寒冷的忍耐能力对比起其他的竹子来说还是比较强的。
如果要在北方种植竹子的话,就要选择耐寒性比较高的竹子。其实在整体上来讲,竹子是适合南方种植的,所以在选择适合在栽种的竹子的时候,就要特别的注意,尤其在栽植的时候更加要注意,小心的的养护。
竹子在栽植的时候,要在根部带着土一起移栽,那在春季和雨季的成活率就会比较的高,而且竹子要多晒太阳,不管是在园林、庭院还是做盆景的时候,都要让竹子多晒晒太阳,而且不能隔着玻璃晒太阳,但是竹子也不能放到太空旷的地方。
扩展资料
竹子种植方法
1、苗圃地选择:苗圃地要选择在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酸性砂质壤土。
2、整地作床:冬季对育苗地进行深翻,深度30厘米深,同时施入基肥。早春对土壤进行细整后,做成宽1米,长以地形而定的苗床。
3、播种: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10°C时进行播种。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温水浸种,并每天换一次清水,连续浸种两天,待种子充分吸水膨胀后即可捞出播种。播种方法可分为点播、条播和撒播。但点播较有利于管理和节约种子,播种穴的株行距为20×20厘米,穴深1厘米,每穴播种子15粒左右。每亩用种1.5—2公斤。
播种后覆土0.5厘米。床面上再盖1厘米厚的稻草,以保持土壤湿润。毛竹种子无休眠期。种子采收后就能播种。有温室或塑料大棚的地方,最好在秋季种子采收后播种,因此时种子发芽率高,毛竹种子采收后发芽率为50%。放置第二年春季后,发芽率降至20%左右,一年后无发芽能力。
4、苗圃管理:
(1)洒水。播种结束盖草后,立即洒水,使土壤保持湿润。土壤缺水时,应及时洒水补墒,这是保证种子出苗的重要环节。
(2)搭荫棚,当有50%以上竹苗出土后,应及时搭起荫棚,揭去盖草。荫棚的透光度初期为40%,随着竹苗分蘖次数的增加,透光度可扩大为60%。秋后拆除荫棚。
(3)除草、培土,竹苗出土后,对苗床的杂草要及时进行清除,对因洒水冲刷裸露的种子要及时进行培土,除草后要及时洒水,以利于竹苗与土壤密接。
(4)追肥和防治病虫。竹苗容易发生病虫害。当出苗达80%以上时,应每隔10天喷一次波尔多液,可防治多种病害。苗木生长初期每隔10天用0.5%的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
用一年生的竹苗分成单株,再移植到苗圃中,按株行距25cm X 25cm ,经过一年的培育施肥、生长又可分蘖成丛,和上述点播种子长成一年生幼苗大致一样,以后照样一年分植一次,可成为长期性的苗圃。
百度百科-竹子
竹笋,果肉洁白,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培育早期竹笋林的主要目的是生产竹笋。亩产竹笋1000-1500公斤。生产效益高,开发前景好。目前,已成为各地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项目之一。
旧园复壮
1、砍掉杂树,砍掉竹林中的杂树,增强光照,促进竹子的健康生长。
2、清除病竹,清除感染茎锈病等病害的竹,消除传染源。
3、竹林结构:竹林平均胸径3-4cm,立竹度800-1000株/亩左右。一般保留1~2年生竹,可保留生长良好、密度适中的3年生竹。
4、整个园内对不易腐烂的竹篓、老竹鞭(深褐色、黑色)进行深挖,减少竹鞭的龄期,促进笋的生长,松土,增加新鞭的出苗空间。一般深度约30厘米。
5、合理施肥量:每亩年施肥量可控制在5000-6000公斤有机肥、110公斤尿素和100公斤复合肥。9月份,每亩施人粪尿1000公斤或复合肥50公斤;从11月到12月,给怀孕的竹笋施肥,每亩施肥4000公斤。
6、排水系统竹子怕积水,所以竹园排水系统应及时完善。对因取土等原因造成的地形不平,应适当平整,并挖排水沟。
移竹造园
1、选择地势较高、地下水位大于70cm、土层厚度大于50cm的地块进行造林,以砂壤土最为适宜。
2、除寒冷冰冻天气外,运竹时间为11月至次年2月。
3、转移竹子最好的方法是转移竹子用于植树造林。母竹的最佳年龄为1~2年,根际直径为1~3cm。挖母竹时,要留来鞭30厘米左右,留去鞭40-50厘米左右。一般将相邻的2-4根母竹挖成丛,残株多覆盖老土,用草绳包裹。把母竹挖出来,留下4-5盘枝桠,把顶端砍掉。母竹种植密度为70-90株/亩。种植时,应先填表土,再填芯土。覆土深度比原竹深3-5cm。一般在造林后第三年即可形成竹园,进入竹笋生产期。
高产措施
1、竹林结构竹林结构包括地上结构和地下结构。合理的竹林结构是竹林高产的基础。竹林地上结构主要由林分竹度、平均胸径和年龄组成。竹林的平均胸径应为3-4cm,立竹度应为每亩800株左右。1年生竹、2年生竹、3年生竹和4年生竹的年龄组成分别占30%、30%、30%和10%。竹林地下结构的调整主要结合5~6月松土,去掉5年生竹根茎(暗褐色和黑色),以缩短竹根茎的年龄,促进笋的生长。
2、竹园管理包括除草、深耕、施肥和水分管理。除草可分为一年三次,从二月到三月,从五月到六月,从八月到九月。深耕每年进行一次,深耕深度约30厘米。有条件的话,每年11月至12月可增加3-5厘米的外来土。竹子喜欢潮湿的土壤。灌水的重点是11月至12月的越冬、孕穗用水,2月至3月的笋前水,8月至10月的催芽水。可配合施肥浇水。合理施肥是竹笋高产的重要措施。施肥量:每亩年施肥量可控制在5000-6000公斤有机肥、110公斤尿素和100公斤复合肥,氮磷钾比为5∶1∶2抽穗初期,在抽穗前施化肥,每亩施尿素60kg;新竹叶展开后,施笋后肥,每亩施粪肥1000公斤,尿素50公斤;9月份,每亩施人粪尿1000公斤或复合肥100公斤;从11月到12月,给怀孕的竹笋施肥,每亩施肥4000公斤。茎前和茎后的肥料要撒播并深翻。孕穗期施肥可与外来土一起撒施于地表。
3、竹笋的最佳保存期是笋生长高峰期的后期。竹笋的实际数量应比竹林结构所需数量多10%左右。挖竹笋的最佳时间是笋尖离地10-20厘米。
4、早期的竹笋可以通过覆盖生产。具体做法是在11月至12月对怀孕的嫩枝进行施肥和浇水,嫩枝上覆盖秸秆和谷壳,顶部覆盖谷壳和秸秆粉。厚度约30厘米。通过覆盖处理,新梢可提前40-60天出芽,新梢可延长40-50天。需要注意的是,前五年严禁对老竹园进行覆盖,同一林地的覆盖频率不超过两年。
竹秆锈病的防治
1、竹秆锈病又称竹床病。竹竿破损后,材料变黑变脆,影响了其技术价值。竹林病害严重,生长衰退,笋量减少,竹材严重枯萎。大多数病害发生在秆或基部的中下部,有时发生在嫩枝上。6~7月,伤区形成黄褐色或深褐色粉状垫,呈椭圆形或长条状。从11月到第二年春天,它生产橙棕色,天鹅绒状,紧凑,不易分离和皮革垫。黄褐色的垫子脱落后,竹秆的病变部分变成深褐色。病原体通过孢子随风传播。竹林生长茂密,经营管理不善,容易发生竹竿锈病。病害发生在2年以上的竹子上,同一年的竹子上未发现病害。
2、防治方法:加强管理,合理砍伐,不使竹林过于茂密,减少发病机会。为了避免疾病的传播,病竹应尽快砍倒烧掉。每7天喷0.5~1度石硫混合物或氨基苯磺酸,连续3次。6~10月,在竹林中喷1度石硫合剂或100~150倍二氯化钠。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次,50%土育君特可湿性粉剂1000次,每10天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