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
应县位于山西省境北部,朔州市东部,面积1667平方公里,辖3镇9乡,人口30万。县政府驻金城镇。
应县战国为赵地,秦属雁门郡。西汉置剧阳县,唐末置金城县,五代后唐置应州,民国元年改州为县,始称应县。
本县地处桑干河中游,大同盆地南端,南部恒山山脉,是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山势陡峭,植被稀少,一般海拔在1000米至2300米之间。著名山峰有卧羊场、跑马梁、关帝庙梁、鹰家梁等,其中以卧羊场最高,海拔2333米。东北、西北为黄土丘陵区。其余均为平川区,是大同盆地的组成部分。盆地中河渠纵横,灌溉方便,但低洼处有小片盐碱荒滩。主要河流有桑干河、浑河、黄水河、木瓜河等。境内气候寒冷,年均气温7℃左右,一月零下9℃至10℃,七月23℃至24℃。年降水量360毫米。初霜期为九月下旬,无霜期100至140天。
全县有耕地81.4万亩,农作物以谷子、玉米、土豆、高粱、黍子、莜麦、小麦为主。黄芪、大蒜是本县的特产,年产分别为80万、30万斤。矿藏资源有石英、铁、沸石、煤、锆等。工业有电力、麻纺、棉织、化肥、水泥、农机、造纸、陶瓷、酿酒等生产。
交通以公路为主,通经本县的干线公路有朔州市至广灵洗马庄、繁峙砂河至内蒙水泉娄两条。此外还有简易公路和大车路多条,连结县内乡镇村庄,交通尚称方便。
境内文物古迹有著名的应县木塔,建于辽代,高67米,是国内最古老的木结构塔式建筑。此外,还有县城内东北隅的净土寺(又称北寺),建于金代,历经修葺。寺内殿堂构造灵巧,金碧辉煌,为金代建筑之精品。其他还有长城、古城、三岗、四镇等古遗址,都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
应县地处塞外高原,位于山西省境北部。面积1661平方公里,辖3镇9乡,人口30万。县政府驻金城镇。应县辖3个镇、9个乡:金城镇、南河种镇、下社镇、镇子梁乡、义井乡、臧寨乡、大黄巍乡、杏寨乡、下马峪乡、南泉乡、大临河乡、白马石乡。
历史沿革
应县,战国为赵地,秦属雁门郡。西汉置剧阳县,唐末置金城县,五代后唐时以金城县置应州,明初并入应州,民国元年改州为县,始称应县。1948年属察哈尔省,1952年重归山西省,1993年8月划归山西省朔州市管辖。
2020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应县上榜。
2020年6月,应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晋察冀片区)。
2017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应县为2017年国家园林县城。
2017年2月,应县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5年3月,应县获得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全县现有耕地 35.87万亩,粮食作物以谷子、糜子、高粱、土豆、小麦、玉米等为主。经济作物有辣椒、线麻、芝麻、花生、大蒜等。造林面积25万多亩,木材总储积量达六万多立方米,育苗面积五千多亩。主要树种有杨、柳、榆、槐等。果园面积1.3万多亩,年产量300多万斤,主要种类有苹果、梨、葡萄、大枣、沙果、核桃等。
●生态经济带建设工程 依托东南部高山区现有的林草资源、退耕还林及生态建设的实施,结合中北部产煤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林牧业,造林面积32万亩,种草12万亩,牛羊等牲畜年发展30万个羊单位,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0.7万吨、3.6万吨、1.2万吨,重点企业主要有河滩奶牛育种有限公司、生华酸奶厂、天宝奶站,规模养殖场达到800个以上。
●农副产品加工龙头建设工程 形成小杂粮加工、土豆淀粉加工、油料加工等系列,重点企业主要有晋西北绿宝食品厂、山西圣达精制淀粉厂、蓖麻油脂厂等。
●晋陕蒙接壤区“菜篮子”建设工程 借助节水灌溉项目、黄河滩地开发项目机遇,结合沿黄地区5万亩水浇地优势,建成高效农业区,发展大型保鲜贮藏库6个,建成周边地区名副其实的“菜篮子” 。
●河滩奶牛育种公司扩建项目 山西河滩奶牛育种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12月,公司注册资金346.3万元,占地面积683亩,到2005年底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2.6万元,公司计划投资2956万元,到2008年建成存栏5000头奶牛的畜牧龙头企业。
●河曲县振钢铁业公司粮油(蓖麻)加工项目 计划投资7500万元,年加工转化小杂粮8000吨,年产蓖麻油3万吨,年可创利税6500万元。
●河曲圣达精制淀粉有限公司扩建技改项目 计划投资7380万元,建成马铃薯保鲜库一座、变性淀粉生产线一条,后续建设羧甲基淀粉钠项目,建成后淀粉产量可达到2.8万吨/年,粗饲料6万吨/年,可增加农民收入7200万元。 经过结构调整,实现由过去的“小而全”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全县现有各类注册工业企业53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6户,主要以煤炭、电力、化工产业为主。企业注册资本金26573万元,2005年工业生产总值197000万元,工业增加值114000万元,利税75938万元。
发展目标思路 抓住三大机遇,一是鲁能河曲电厂列入国家“西电东送”电源点项目的机遇,二是全国加紧实施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规划和全省实施“资源整合,关小建大”的机遇,三是全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倡发展新型洁净能源产业的政策机遇,着力推进以煤电化为主的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使我县成为全省乃至华北地区大型煤电化基地。
●煤:规划整合建设“五大阵营、十大矿区”。全县由27座矿井整合压缩为17座,包括:鲁能电煤一期300—600万吨/年的上榆泉煤矿、二期1000万吨/年的黄柏煤矿,晋神500万吨/年的沙坪煤矿、240万吨/年的磁尧沟煤矿,华鹿120万吨/年的阳坡泉煤矿,奥达45万吨/年的梁家碛煤矿,300万吨/年的11座(压缩后)地方民营煤矿,最终形成300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
●电:建成“三厂两网”。即鲁能火电、龙口水电、晋神煤矸石发电、黄河中游调峰总控网、1000KV超高压输电线路主变网。其中鲁能河曲电厂一期2×600MW,二期2×600MW,三期6×660MW,龙口水电4×100MW+20MW,晋神煤矸石电厂2×300MW。最终形成总装机7000MW/年的发电能力,建成新的特大型电力工业城。
●化:形成“两厂四化”格局。“两厂”即同德化工公司、华鹿煤化工有限公司。“四化”即同德化工公司年产6万吨/年的民用炸药、4万吨/年的无机硅化物,华鹿煤化工有限公司40万吨/年二甲醚,60万吨/年的甲醇。
重点项目推介
●山西鲁能河曲电厂 山西鲁能河曲电厂是国家“西电东送”北通道的重要电源点之一,由山东鲁能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山西晋能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国际电力集团公司按比例投资建设。一期工程首批2×600MW机组,总投资42.7亿元,2005年投产发电,年销售收入15亿元。二期6×1000MW机组项目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也正在加紧推进,全部达产后销售收入达到105亿元。
●山西鲁能上榆泉煤矿 山西鲁能河曲电煤项目是河曲电厂的配套项目,矿区总面积109.68平方公里,地质储量33亿吨,规划为上榆泉和黄柏两个井田,随河曲电厂建设进度分二期,由山东鲁能物矿公司、山东鲁能发展集团和山西晋能集团公司共同投资建设。一期上榆泉煤矿总投资18亿元,井田面积33平方公里,地质储量9.6亿吨;年生产能力300万吨,最终扩至600万吨;二期黄柏煤矿井田面积77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3.4亿吨,初期建设年产400万吨,最终扩至年产1000万吨,计划投资10亿元,全部达产后销售收入19亿元。
●山西晋神河曲煤炭有限公司 是山西晋神公司(由省煤销公司和神华集团共同出资组建)在河曲投资项目,关闭整合地方12座小矿井,开发建设240万吨沙坪煤矿和120万吨磁窑沟煤矿。计划扩产为生产能力740万吨的2座矿井,并立项新上2×300MW机组的煤矸石火电厂,全部达产后销售收入达到24亿元。
●华鹿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该企业是2005年河曲引进的集县城集中供热、煤矿开采、煤化工综合开发的集团,下属华鹿阳坡泉煤矿已完成30万吨技改,并将进行120万吨技改扩产;同时投资23亿元的60万吨/年甲醇和40万吨/年二甲醚项目已经省发改委批准立项,建成达产后销售收入可达到13.5亿元。
●山西同德化工有限公司 由原河曲县化工厂改制组建,该公司通过技改扩建,已形成3万吨炸药、1万吨白炭黑的生产规模,2006年销售收入1.99亿元,在民爆行业内位居我省第一、全国第三。2006年投资3000万元与大同众诚公司合作在内蒙清水河县新建年产10000吨粉状乳化炸药生产线,现已投产,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
●山西奥达电力有限公司 前身是山西省河曲县第二发电厂,公司拥有两个独资企业、四个控股企业、八个合作企业,2006年销售收入2.9亿元。 现状概述 “十五”期间,全县GDP、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五项指标每年平均分别以40%、54%、48%、16%、16%的速度递增,“十五”期末该五项指标分别达到20.1亿元、19.7亿元、3.63亿元、6902元、1662元是“九五”期末的5.37倍、8.71倍、7倍、2倍、2.1倍。其它各项经济社会预期指标也均提前超额完成。
发展目标 预计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可望达到100亿元,是2005年的5倍,年均递增3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0453元,是2005年的5倍,年均递增37%;财政总收入达到18亿元,是2005年的5倍,年均递增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递增18%,达到1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20%,达到4000元;赶上全省平均水平。
产业发展规划 全县形成五大产业基地,即:东南部高山5乡生态畜牧基地、杂粮基地,西北中部6乡(镇)煤电化基地,沿黄河4乡(镇)瓜菜基地、黄河风情旅游基地。
项目建设规划 围绕做强五大基地,突出抓好能源工交、基础设施、公共事业三大类100多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3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