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棉铃虫的农药可以杀灭盲蝽蟓,但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却不抗盲蝽蟓。当棉农种植转基因的抗棉铃虫棉花后打农药量大规模减少后,盲蝽蟓由于暂时缺乏农药压制,当然会短时间种群增长,但离我国那些反转神棍说希望的“爆发”还差得远。
有两种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其种群密度:一是适当增加农药用量就会大量降低其种群;二是任其自然发展,等待农药减少后盲蝽蟓天敌种群恢复到正常状态(以前大量使用杀棉铃虫的农药,盲蝽蟓天敌种群遭到严重破坏),到那时盲蝽蟓种群密度将降低到棉农可以忍受的地步。
实际上我国很多地方棉农采用的是第二种方法,开始种植转基因棉花后第二年盲蝽蟓呈现增长趋势,在地三年、四年就下降到了正常状态。
再提示一句:我国现在超过95%的棉花是转基因的。盲蝽蟓在棉田中以前仅仅是次要害虫,危害远远低于棉铃虫,但改种转基因棉花后,盲蝽蟓的危害现在显得比棉铃虫更大,其地位上升为主要害虫,但绝不代表现在的盲蝽蟓就比种植转基因棉花前危害更大。这实际上说明研究转基因棉花的重要性,迫切需要科学家们研究出既抗棉铃虫又抗盲蝽蟓的新型转基因棉花新品种。
(一)生态调控技术
重点采取推广抗病虫品种、优化作物布局、培育健康种苗、改善水肥管理等健康栽培措施,并结合农田生态工程、果园生草覆盖、作物间套种、天敌诱集带等生物多样性调控与自然天敌保护利用等技术,改造病虫害发生源头及孳生环境,人为增强自然控害能力和作物抗病虫能力。
(二)生物防治技术
重点推广应用以虫治虫、以螨治螨、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关键措施,加大赤眼蜂、捕食螨、绿僵菌、白僵菌、微孢子虫、苏云金杆菌(BT)、蜡质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牧鸡牧鸭、稻鸭共育等成熟产品和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积极开发植物源农药、农用抗生素、植物诱抗剂等生物生化制剂应用技术。
(三)理化诱控技术
重点推广昆虫信息素(性引诱剂、聚集素等)、杀虫灯、诱虫板(黄板、蓝板)防治蔬菜、果树和茶树等农作物害虫,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植物诱控、食饵诱杀、防虫网阻隔和银灰膜驱避害虫等理化诱控技术。
(四)科学用药技术
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优化集成农药的轮换使用、交替使用、精准使用和安全使用等配套技术,加强农药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普及规范使用农药的知识,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通过合理使用农药,最大限度降低农药使用造成的负面影响。
病虫绿色防控的三大效益:
1、经济效益显着,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可减少农药施用2-3次,亩平减少农药投入40-60元,亩挽回损失或增加蔬菜产量400-500kg,以无公害产品平均售价高于普通产品15%计算,每亩绿色防控产品增收600元以上。
2、社会效益突出。实施绿色防控区域内的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可以达到100%;同时,培养了一批懂绿色防控技术的生产管理、技术人员和农民,绿色防控已成为企业自律、农民自觉行为。
3、生态效益明显。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后,农药使用量减少,生态环境改善,天敌种群数量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