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没事,想去五里堡看看“孔子问礼处”石碑。
早上阴天,清凉宜人,骑行在人民路一直往西。在周庄镇刘庄村口,右拐向北。约二里许,发现一丁字路口北面,立有四块石碑。好奇心不由得让我停了下来,前去一看。
放好车子,走到石碑跟前,细细看了看,原来此处是观音堂。碑后与其说是庙倒像一般住户的房子。中间石碑刻有:《文昌阁创修序》,落款为大清国咸丰九年。东边紧挨的石碑上有:皇清乾隆陆十年(1795年),《真君二郎殿重修序》:“真君殿位兹土由来旧矣,越六十余稔,渐有颓圯,漫漶之□,居民不胜恻然,奋议重修,一人首倡,众皆响应……”碑阴碑首刻有:“垂远”,下面正文:《汝宁府正阳县堪舆先生张凤仪风水论》:“且夫风水之事,无非排列干支,分别五行,取其会局者有生无克而已,余观此庄,水自乾入,辰土为三,合水……”感觉为一个村庄看风水文字不多见,有点意思。汝宁府,府治在今河南省汝南县。最西边的石碑是新近的,碑身刻有:《重修观音堂序》。通过此碑才了解到观音堂的来历。观音堂原址位于周庄镇刘庄村东,坐东面西,占地十亩,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历经乾隆六十年、咸丰九年两次修葺。1945年无端被毁,数百年古刹顿成丘墟。后又旧址恢复。因焦作至修武的人民路修建,2014年在刘庄村北择新址重建。最东边与这三块石碑相距较远,碑首刻有“皇清”二字,落款为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初八,内容是善男信女来观音堂进香的事,文字不长,“□大清国河南卫怀二府辉修二县善男信女观音堂进香三年完满,仝刻石以垂万世不朽也”,后面列的是参与的人名。碑上竟有几个村镇名,像孟村、王村、涧河、墙南、周家庄、凹里、承恩镇,有的还比较熟悉。
对于承恩镇,起初以为是辉县的,后来了解才知道,是今焦作山阳区的。承恩镇是一个很古老的集镇,曾三次受到帝王赐名。据传大禹的父亲鲧曾把治理黄河的据点设置在此,尧帝念其治水功劳赐此地名为鲧镇。大禹治水有功“家天下”后,念及父亲治水功德,有恩于苍生,在划分天下时,为避讳父名,升格此地镇为州,赐名恩州。武王伐纣途经恩州时,恩州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很繁华的集镇了,恩州百姓箪食壶浆犒劳伐纣大军;武王坐天下后,念及承受了恩州百姓恩德,赐名为承恩镇。承恩镇这个名字从西周初年一直叫到民国时期,历时约三千年之久。解放后,承恩镇更名为恩村。周家庄据说在武陟县西陶镇。凹里估计是辉县市上八里镇的凹庄。其他几个村名至今仍在使用。看来此碑对研究地名变迁有点史料价值,是历史的佐证。由于靠近路边,碑左侧有点破损。
此时,见我在抄碑文,一过路汉子停下电车,走过来跟我说话。他有四十多岁,本村人,平时也喜欢历史文化。看我对观音堂感兴趣,就简单讲起了关于观音堂的典故。据他说,以前他村里一个姓王的在观音堂做主持,有一年大旱,时逢武陟万花庄青龙宫祈雨,王道长见此地旱情尤甚而心急如焚,当看到云层路过观音堂上空南下武陟,遂与弟子商量借雨以解旱情。于是,就率弟子们做起法事。果真,当天就下起了雨,当地的老百姓奔走相告。以至于后来,观音堂香火不断。故事的真假说不清,反正多少寄托着人们对观音堂的些许追思了。
看完碑石,又仔细看了观音堂。该建筑为典型的民居明三暗五格局,只是不同的是,屋顶为绿琉璃瓦。殿前有一香炉,殿门贴有对联:“观以目成阅世平等,音由心报念佛慈悲”,红底黑子,隶字写的还可以。大殿匾额好像为大理石板镶嵌,仍是隶书“观音堂”三个大字,落款为:甲午(2014年)六月十九日。东厢房为奶奶殿,三间东屋算是东配殿,由北向南分别为:玉皇殿和老祖殿。老祖殿门两边对联为:“钟无声声彻千寻,石有形形备万象”,门前均挂有红灯笼,有点破旧。环视一周,观音堂无院墙、无山门,正对一条东西路。想想当年“香烛缥缈,钟声悠扬”的盛况,真是简陋至极。幸在“今盛世清明,德化昌隆,尊神礼佛遂之日行”,在善男信女的倡议捐助下,观音堂始得有今天的.现状。否则,早随烟飘风吹散。其实,我们今天好多的乡野庙宇能得以保存或延续,这还要感谢那些善男信女们,有的虽目不识丁,却诸善奉行。平日里舍不得吃穿,但对于修庙请佛则毫不犹豫,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甚至捐物。并且是他们的善良使得我们的一些文物惨遭破坏。他们唯一的愿望不过是将自己的名字刻在庙里的功德碑上,以供后人瞻仰。所以说,每个庙宇里都少不了几块甚至十几块功德碑。对他们而言,庙宇就是自己精神寄托的家园,国外有教堂,中国有寺庙。当然,不能说这些人为图虚名,他们一辈子积德行善,即使留个名字也无可厚非。况且,好多功德碑或多或少记录着正史里所没有记载的史料。可以说,那些善男信女在不知不觉中扮演了优良道德的传承者,也是乡土文化的创造者。
逗留了十几分钟,又继续北上,前往五里堡。五六分钟的样子,就到了五里堡。该村一千多口人,八条街道,不算小。路边见两个散步的妇女,遂下车打听“孔子问礼处”石碑的位置。一妇女说,顺路往东直走,东北角有一个小庙,就在那里面。于是,骑上车穿村而过。在一个不起眼的路边院子,墙上写有:“孔子庙”三个字,想必及时这儿了。由于门在东侧,推车绕墙进院。小院不大,颇为干净,正屋是几间民房,靠东窗附近立有一块石碑,碑身正中刻有:“孔子问礼处”。1995年重刻的,原碑重建于明代崇祯年间。碑首刻有“追前启后”四个大字。石碑东边,一棵石榴树硕果累累,压弯了枝条,十分喜人,给寂静的小院增添了无限生机。只是今天乘兴而来,看到的却是翻刻的复制品,不免让人有点失落了。
据了解,五里堡北边有东孔庄、西孔庄和北孔庄,庄名字源于孔子。这里的孔庙及孔子问礼处石碑确有,孔庙已毁于战争年代,明代崇祯四年重立的孔子问礼处碑现存修武县博物馆。修武县志上有记载:“孔子问礼处在县西北十五里孔庄,旧名聃邨,相传孔子问礼处在此,县人建庙。”据说孔庄在很早以前叫聃村,后来在这三个村中间修了一座孔庙,树立了“孔子问礼处”石碑,这三个村也就分别称为东、西、北孔庄了。而孔庄和孔子问礼处的修建也是有一些传说故事的。从文献记载来看,孔子确实向老子问过礼,但究经于何处,目前尚无定论,争议颇多,毕竟历史太过久远。在“孔子问礼处”拍了几张照片,便原路返回了。心想,等有机会去县博物馆看看那块石碑。
路过人民路刘庄村口,在路中的绿化带里,果真见到了观音堂旧址的石碑,修武县文物部门立的。不留意的话,还真不容易发现。时过境迁,让人几多感慨,好在观音堂至今仍在,多少有点安慰了。
暮春的一个周末,我一个人骑行到了曹县城南的郑庄街道办孔庄。 孔庄只是曹县一千多个行政村中一个普通的村子,而孔庄一名也只是它现在的名字。早在这个名字之前,这里还有一个王老庄的名字,而在王老庄之前,这里还有一个更加古老的名字成甫寨。 位于曹邵路两侧的曹县郑庄街道办孔庄村 曹县郑庄街道办事处孔庄村,这里曾经是清朝定国将军王经出生的地方 成甫寨和一个叫王成甫的人有关。在光绪十年的《曹县志》上有关于王成甫的记载:「 ”王成甫,明代进士,宋王沂公曾九世孙,洪武初迁居盘石镇之南十五里开垦,村落号为成甫寨。子孙蕃衍缥缃相继,称望族焉”。民国三十九年修订的都镇堂《王氏宗谱》中也有关于王成甫的记载:「 ”始祖讳成甫,本兖州府宁阳县人,洪武三年因兵革挈家于盘石镇,洪武四年改镇为曹县,时例黄河退滩地,令有力之家开垦。始祖于是开地四处,一在土山集西北,遂号为成甫寨”。 清朝光绪十年的《曹县志》(来源网络) 清朝光绪十年的《曹县志》(来源网络) 民国三十九年修订的《王氏宗谱》 民国三十九年修订的《王氏宗谱》 在明代进士王成甫故去二百多年后,这里走出了一个清朝初期的定国将军,他就是王经。 2014年重修的《王氏宗谱》 2014年重修的《王氏宗谱》中王经画像 王经,字用九,明朝天启五年出生于曹县王甫寨,也就是现在的郑庄街道办孔庄村,是都镇堂王氏八世祖。王经曾任广东肇庆府副总,隶属同安潮州总兵。清朝康熙初年,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发动三番叛乱,康熙十年,王经被授予复建南台巡检职务,在平定靖南王耿精忠的叛乱时,王经身先士卒,奋勇作战,最终平定了耿精忠的叛军,因此被被升为都司,管理中军事务。朝廷在荡平三藩之乱后,又发动了对福建沿海郑经势力的进攻,王经任中军副将,带领其儿子王曰都英勇作战,屡立战功,征战三年中,王经先后斩杀敌军将领数十人,收复城镇十余处,缴获敌军大批物资,立战功十余次,被朝廷授予左都督之职。在康熙皇帝 *** 的战斗中,王经再立战功,在水师都督施琅的率领下,王经率军连克台湾多处岛屿,最终迫使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向朝廷投降,台湾得以收复,终于回到清王朝的统治之下,王经因 *** 所立军功被封为拜他喇布勒哈番,管理两广军门大厅事务。拜他喇布勒哈番是清朝顺治时期定的一个官爵名称,名字取自满语,到了乾隆时期,这个官爵名称有了汉语名骑都尉。 康熙二十四年后,王经任湖州等处总兵,康熙二十八年,王经向朝廷上表请假回故里,康熙皇帝准许了王经的上表。回到曹县老家的王经居家十余年,于康熙五十一年病逝,享年八十八岁,朝廷特赠以「 ”定国将军”的荣誉,赐金安葬于王氏家族墓中。王氏家族墓位于现在的土山集汤王陵西北两公里处,都镇堂王氏的先祖王成甫就埋葬在这里,在王氏家族墓紧邻南面的太行堤,后来因为河堤决口,王氏家族墓都被泛滥的河水埋于地下。上世纪九十年代,王经的墓志铭出土,人们才得以重新认识这位清朝初期的定国将军。 清朝光绪十年《曹县志》中关于王经的记载(来源网络) 老人向我展示定国将军王经画像照片 位于曹县南邵楼村网氏祠堂中重修的王经墓碑(来源网络) 我到了孔庄村的时候,恰好碰到一位王氏家族的后人,在他家中收藏着厚厚一摞布满灰尘的王氏族谱,其中最早的一部是民国三十九年时修订的,距今已经有七十多年的历史。老人在得知我到这来探访王经事迹的来意后,把这些尘封多年的族谱打开,向我讲述了他们家族中引以为傲的定国将军不平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