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我所能,知我所能者,尽善尽美
知我所不能,知我所不能者,虚怀若谷
2.
我们只活一次,你怎么舍得让它不美丽
3.
学什么都是一条路,通向自我认识
有多远都是一个方向,为了找到我自己
4.
你会慢慢的活成一束光,谁若接近你,就是靠近光
5.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相互识别。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会相互欣赏。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成为知己好友。
6.
复旦大学陈果说我们都误会了孤独,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从复旦网红到消声觅迹,因为在央视节目上犯了致命的错误被群嘲,曾经的网红教师陈果,现如今生活已经变得低调了很多,重新回归了教学岗位,毕竟就算犯过错误,她仍旧是那个受人尊敬的复旦大学教授。?
心灵鸡汤说实话,现如今年轻人的生活压力都挺大的,在生活压力与精神世界无法得到平衡的当下,很多年轻人都会选择到书本当中汲取营养,这个时候心灵鸡汤大行其是,很多所谓的心理学家,思想家就开始贩卖鸡汤。
所谓心灵鸡汤,就是打着年轻人,一定要努力要奋斗,到最后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的旗号。给年轻人打鸡血,让他们鼓足干劲,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能够从心灵当中汲取营养,并且找到未来的人生方向,可是所谓的鸡汤,一点营养都没有,它不过就是给我们树立一个空洞的人生目标,告诉我们人要努力,要奋斗,但是看过鸡汤的人,往往变得更迷茫了。
因此,人们对于心灵鸡汤的观感普遍不佳,想要从鸡汤当中汲取精神食粮,但是鸡汤本身就是一种空洞而又贫瘠的东西,通过心灵鸡汤走红的哲学教授陈果,自然也很容易就会销声匿迹。
陈果的早年经历陈果1981年出生于上海,从小就在一个充满文艺的家庭当中长大,她的母亲是一名音乐老师,在母亲的熏陶之下,她从小就学习各种乐器,并且成年之后顺利考上中央民族学院,正式学习琵琶专业,大概因为从小被音乐熏陶,才养成了陈果身上这种知性优雅气质。
但是陈果在大学里面意外的喜欢上了哲学,为此,陈果要从头开始学起,她埋头钻研哲学,付出了努力和艰辛,最终陈果成功地考上了复旦大学西方哲学专业硕士。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来陈果是一个敢想敢做,并且敢于付出行动的人,改专业需要巨大的勇气,她不仅改了而且能够成为名校的硕士,更说明她有过人之处,大概也是因为这一点,很多人非常喜欢陈果。?
成为网红教师真正让陈果走红,还是因为陈果的课堂内容。毕业之后,陈果就留在了复旦大学担任讲师,她教授的课是《思想道德》,很多学生都认为这门课里所传授的专业内容很少,上这门课的人并不多,但是在陈果的课堂上却人满为患座无虚席,学生们都非常喜欢陈果这个端庄优雅的老师。
陈果的授课方式和其他的老师有着很大的区别,她能够将自己所要传授的知识和内容,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且她的课特别幽默有趣,还总是穿插着很多小故事,让人容易接受,而陈果也喜欢用年轻人的方式和大家交流,经常在课堂上给大家传授一些人生经验,再加上陈果落落大方的表达方式,让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上陈果老师的课。
还有很多学生将陈果老师上课的视频传到短视频平台上,并且很快就红遍了网络,陈果也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女神,在陈果走红之后,她开始直播讲课,登上各大综艺节目的舞台,到最后就连央视都慕名邀请她参加节目。?
陈果跌落神坛?人红是非多,陈果的授课方式在网上开始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很多人认为陈果是打着教授哲学的旗号,其实就是在给学生们灌鸡汤,灌鸡汤无可厚非,但是陈果毕竟是复旦大学的教授,人们自然会对她有更多的期待,希望她能够教授更多专业性的知识和内容,而非网上一搜就到处都是的心灵鸡汤。
很快陈果就从神坛上跌落了下来,陈果受到央视的邀请,参加一档电视节目的录制,但是在录制节目的过程当中,陈果将“耄耋”两个字读成了毛至,说实话,稍微有点文学素养的人应该都认得这两个字,更何况陈果还是复旦大学的硕士,因此很多人都觉得陈果名不符实,她优雅的外表下面,其实并没有多少墨水。
经过此件事情之后,陈果受到了很多人的非议,她也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当中,而陈果虽然在央视舞台上犯了错误,但这并不能抹杀陈果的专业性,现如今,她仍然在自己喜欢的哲学岗位上教学,仍然在教书育人,因为一个错误,就否认陈果的全部过去也是不公平的。
虽然陈果在网上流传的那些教学片段,很多内容都是在灌鸡汤,无法真正引导年轻人的人生方向,但是能够把鸡汤说得如此委婉动人,也是陈果的本事,更何况她的内容虽然比较类似于鸡汤,但是也掺杂了很多陈果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对于学生仍然有实际引导意义。
如果陈果课堂上讲授的都是那些复杂高深的哲学知识的话,未必会有后来的热度,可是对于复旦大学的学生来说,陈果教授的知识就有点不够看了,我想在未来陈果一定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努力充实自己,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重新成为那个知性优雅的女老师。
其实在这个年代,想要当知识分子真的很难,“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知识永远是无穷无尽的,永远会有我们想不到的知识盲区,因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跟随时代的潮流一起进步。
孤独中的“孤”和“独”都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孤独是一个人,一个人才能称之为孤独。乍一听,总给人一种悲凉、凄惨的感觉。
其实,这种悲凉的感觉是我们对孤独的误解。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陈果,对孤独做出了一种完美的诠释。她说:“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孤独不求外物,反求诸己。”
这要怎么理解呢?
生而为人,虽然我们身在社会中,是群居动物,但是我们又注定是孤独的。从生到死能够真正真正陪伴你到最后的是谁,是你,你自己,除你之外没有人时时刻刻陪着你。造物者这样的设计,就是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我们注定是会孤独的。
但是,孤独不是凄惨的、悲凉的。相反,孤独是美丽的、高级的、智慧的。漫漫人生路,我们被周遭的人事物所包围,从早上睁开眼睛开始,我们开始了我们忙碌的一天,和人打交道、工作、学习、生活,忙忙碌碌。我们和周遭的人的问好、打招呼、聊天、交流,我们了解周遭人的脾气性格,唯独缺少了我们自己。
在家里,你会和伴侣、孩子、父母、兄弟姐妹沟通、生活。在职场,你会和同事、老板相处、共事。在闲暇或者难受时,你会找朋友、伙伴的陪伴聊天。在你宝贵的一天里,你把你的时间都分给了周遭的人。可是,你有安安静静留下时间给自己独处吗?你有真正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吗?唯一能够从一而终陪伴你的,你自己,你和他相处过、沟通过、了解过吗?
世界著名的古希腊神庙,尔斐神庙上刻了两行字:一行是“认识你自己”;一行是“凡事勿过度”。可见,认识你自己是多么重大的人生课题。那么,认识你自己最好的途径是什么,是独处,换言之孤独。
只有你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你才会安静下来,你才会不和除自己以外的人打交道,开始和自己打交道。孤独的时候,你开始了自己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精神上的自娱自乐。正如陈果说的“孤独是一人的狂欢,是不求外物,反求诸己。”
孤独常常是安静的,因为一人,没有言语。其实,言语是什么,它们大多数是无用的。正如默罕穆德的名言:“一天中我们说的话有用的不超过三句”。所以,其实我们真的并不需要那么多言语,我们更加需要安静得独处。
在婚姻里,我们常常说,婚前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是幸福快乐的。那么,婚后,他才可能会幸福快乐。单身的时候不幸福,结婚了,两个人的时候,也不可能幸福。换言之,你独处的时候,是幸福的,和他人相处的时候也会是幸福的。所以,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相处的好的人,才能和别人相处的好。
人生本质上是一个人孤独的成长。无论你愿不愿意,人的一生,从生到死,每天都是一点一点的成长,没人可以帮你成长,替你成长,只有你自己。你只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你有你的学业、你的工作、你的学业、你的病痛、你的生老病死,即使有别人的帮助和陪伴,你始终还是要自己去面对,去承担,去成长。
这样看来孤独真的是一个高级美丽的褒义词,它真的很美好。愿每个人都学会享受孤独,享受独自一人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