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伍德·安德森
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Anderson,1876-1941),美国作家。
1876年9月13日,安德森出生在中西部俄亥俄州克莱德镇的一个贫寒家庭。为了帮助家里,安德森从小就干过各种各样的活,没有受过多少正规的学校教育。短暂的参军后,他开始下海经商。在过着生意兴隆的商人生活的同时,他也在悄悄地写小说。由于被生意中、个人生活中和艺术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所困扰,在1912年的一天,他突然离家出走,决心用自己的笔过另一种更有意义的生活。到了芝加哥后,他加入了芝加哥的文人圈子。1916年,安德森发表了带有浓重自传体风格的小说《饶舌的麦克佛逊的儿子》(WindyMcPherson'sSon),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1919年《小城畸人》(Winesburg,Ohio)的发表使安德森获得成功,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安德森其它的主要著作还有:1917年的《前进的人们》(MarchingMen);1920年的《穷白人》(PoorWhite);1921年的短篇小说集《鸡蛋的胜利及其它》(TheTriumphoftheEggandOtherStories);1923年的《多种婚姻》(ManyMarriages)和短篇集《马与人》(HorsesandMen);1925年《深色的笑声》(DarkLaughter);1933年他发表了他的最后一本重要短篇集《林中之死及其它》(DeathintheWoodsandOtherStories)。
中文名:舍伍德·安德森
外文名:SherwoodAnderson
国籍:美国
出生地:美国俄亥俄州卡姆登
出生日期:1876年9月13日
逝世日期:1941年
职业:作家
代表作品:《小城畸人》
人物经历
1876年9月13日,舍伍德·安德森生于俄亥俄州克姆顿镇。父亲是个穷小贩,安德森从小就去卖报,打杂工,中小学读读停停。二十岁时,母亲病逝,家里更困难,他到芝加哥当临时工,业余抓紧自学。
1891年至1912年美国与西班牙战争时,他应征入伍,表现出色,回国后获奖学金,到威坦堡大学预科学习。后来,他结婚成家。自办小油漆厂,白天做生意,晚上写点诗。快到四十岁时,他离厂到芝加哥当作家。他曾写了几部长篇小说,反应平平。他便前往巴黎,接触欧洲文艺新潮,研读弗洛伊德和劳伦斯的作品,尤其是与女作家斯坦因接触,受益匪浅。
1916年,他以俄亥俄故乡为背景,写了一系列故事,在杂志上陆续刊载,后汇集出版,取名《小城畸人》(1919),获得文艺界的好评,奠定了小说家声誉。
1921年,他又出版短篇小说集《鸡蛋的胜利》,再一次轰动文坛。随后,新作接连问世,如短篇小说集《马与人》(1923)、自传体小说《讲故事的人的故事》(1924)和《沥青:中西部的童年》(1926)以及短篇故事集《林中之死》(1933)。他也写长篇小说,但比较不成功。受欢迎的有:《穷白人》(1920)和《黑色的笑声》(1925)。晚年,安德森陷入感情危机,创作精力枯竭,没有力作问世。
1941年,他赴南美作亲善旅行,在告别宴会上误吞了牙签,手术中不幸去世。
个人生活
安德森一生结过四次婚,生有三子一女。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作品主题
安德森认为工业化将对自然造成灾害,这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和心理因素两个方面。他认为工业化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导致了手工业和小工厂的衰退,使以农业为生的农夫失去了生计而陷人贫穷。安德森感觉到机械化的冷酷与虚伪,看到工业化时代的物质至上对美国价值观的颠覆。安德森对于传统价值在工业化过程中被淹没的现象颇为关注。“每个人来到美国都想得到什么,都想变富,都想成功。”为了成功,人们不择手段,因为只有赚了钱才叫“成功”。为了成功,要“去赚钱!去偷!去撒谎!要出人头地!当现代上流社会的美国人!”安德森认为物质至上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弊病。他认为物质至上正在毁掉美国:“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工业化时代。机械对人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机器塑造了人们的风俗习惯,左右人们的见解。机器深入到我们的心中、思想和灵魂里,把我们本身变得自动化。”安德森尖锐地看到机械化对美国人生活的负面影响,抓住了那个时代美国历史的特点。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主题当中。
由于舍伍德·安德森出生在小镇,经历了美国从农业、手工业时代向工业文明的转折变化,其作品大多以小镇生活为背景,讲述小镇中普通阶层的故事。“舍伍德·安德森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物质文明恶性膨胀的时代,经历了社会巨变时期的心理阵痛和断层。他对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美国民族的真实心理进行了深层次的描绘和剖析,发掘了一种孤独、困惑、仿徨的现代意识。”
舍伍德·安德森的作品大多展示了小镇中的普通人在商品经济冲击下所产生的畸形心态。“作为美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引路人,安德森清楚地意识到现代人的孤独和异化。他始终坚持探讨“爱的失落”这一主题,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造成人性扭曲的深层次的原因。安德森也因此塑造了一群渴盼爱与自由却又疏于交流、为自我所隔离的“畸人”形象。”
他在作品中充分地描述了一个多世纪前美国社会迅速转型时期中,生活在中西部小城镇里的小人物们所遭遇的精神与肉体的双重困境。当社会从农业,手工业转变为工业社会时,小镇的居民们感到困惑,一方面,他们向往自由,渴望挣脱无形的精神枷锁,渴望逃离狭隘,令人厌倦的小城镇,向往逃离小镇后的生活;另一方面,在貌似逃离的状况下,他们却同时渴望有对旧环境的归属感,对自己骨子当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有着难以割舍的羁绊,希望获得小镇群体的认同。这种内心的矛盾,使他们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甚至无法做出选择。他们被周遭环境所压制的同时,他们也被自己的矛盾束缚得寸步难行。这种生存悖论也让他们成为小镇的“边缘人”。
艺术特色
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也可称作叙述聚焦,是叙述语言中对情节等进行展开的特殊角度。总体来看,叙述视角大致可分为全知视角、内视角、外视角。安德森喜欢采用内视角的叙述方式来讲述故事,这一点与他同时代的传统美国作家相比是一大突破。而且,安德森通常喜欢将儿童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利用儿童的眼睛来观察世界。安德森借助这一有限的儿童视角,即内视角让他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和立场建构自己的艺术世界。通过这种新颖而又陌生化的叙述方式,作家主体还原到逼真的儿童心态和视界,重新体验了对世界的认识,在陌生化体验中重构了一个区别于承认理性的艺术世界。
此外,安德森在运用儿童视角这一特殊叙述手法的时候,还经常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以及过去时间和现在时间之间自由巧妙转换。安德森时而通过儿童天真、感性、无邪的眼光来展现某些碎片化、幼稚化的社会场景,从儿童的视角让读者获得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勾起读者儿时的回忆和感受,时而用成人视角来表现理性的、客观的世界。这两种叙述模式互相交织、巧妙转换,时间也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灵活切换,这种复合的叙事模式被安德森入水无痕般杂揉在一起,极大地增强了文本世界的涵容量,也增强了小说的反思品格和文化意味。
情节设计
安德森小说并不追求复杂的情节,但是安德森在小说的情节构造方面有着开拓性的方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因此带给了读者强烈陌生化的体验。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西方小说家包括美国小说家深受西方“统一结构”哲学观念的影响,在小说创作过程中都会有意无意地抓住情节完整这一重点,并在情节的生动性和奇异化上下功夫,并以此来吸引读者。然而,安德森在情节构造方面却并不热衷于繁复离奇的情节,他善于通过呈现生活中的“断片”来打动读者。所谓“断片”既可以是主人公内心灵光一现的某种思绪,也可以是小说人物内心突然而来又难以抹去的一种心情,或是生活中常见的某处场景,或是某种穿插小说始终的一个意象等等。
人物影响
安德森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他是第一个试图创立不同于欧洲文学传统的美国短篇小说形式的美国作家,他使文学地位不如长篇小说的短篇小说这一文学形式广受关注,且对美国的中长篇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是最早关注美国人内心世界,尤其是普通美国人的内心世界,并重视揭示美国人内心世界的美国作家。
安德森对海明威的影响是明显的。海明威在文学生涯之初采用了许多安德森的文学原则:摈弃维多利亚后期委婉、含混的风格,摈弃不遗余力地细致描写和对人物形象作过分细致的刻画,反对辞藻华丽的散文文风等;威廉·福克纳于1924年在新奥尔良遇到舍伍德·安德森时,他还仅仅创作过一些诗歌而已,还没有创作过小说,而安德森已经相当成功。安德森建议福克纳写自己熟习的生活,比如他的家乡,并且把福克纳的作品推荐给出版商。正是在安德森的影响下,福克纳后来创造出了诸如《八月之光》和《押沙龙,押沙龙》这些经典作品,并凭借《押沙龙,押沙龙》获得了194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人物评价
“与同时代作家相比,安德森是唯一一位在后代作家作品留下其印记的小说家。这些作家的作品中都带有他的风格与见解。事实上,在后来的作家如海明威、福克纳、沃尔夫、斯坦贝克、卡德威尔、萨洛扬、亨利·米勒的身上,都不同程度地能看到安德森的影子。而他们仅仅是其中的一些作家。”(安德森研究专家马尔科姆·考利评)
“安德森乃是唯一对我产生重要影响的美国作家”。(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评)
“现代美国文学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舍伍德·安德森的创新,没有他我们也许现在还在亦步亦趋地模仿欧洲文人别扭的贵族语言风格。”(美国作家海明威《非洲的青山》评)
“安德森是我们这一代美国作家的前辈,其作品所形成的美国写作传统值得我们保持。他始终未得到过公正的评价。”(美国作家福克纳评)
我妈妈在浙江沿海一带做生意沿是什么意思
十年前,我们快毕业那会在挤校园招聘的时候经常看到很多企业打着年薪十万招毕业生,每每有同学进了这些企业,我们都会十分羡慕,十年过后,当我们在一线城市拿着十万年薪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已经接近30万年薪,甚至50万的年薪了。可是,当年和我们一起毕业的那些同学,有一些回到了老家,有一些天南地北的闯荡,他们当中,有一部分在一二线城市,有一部分则定居在了三四线城市,年薪可能只有5万至6万元,那他们现在究竟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
一
小君大学毕业以后就直接回到了老家,在家里人的介绍下,进入了老家一家事业单位里面做财务人员,朝九晚五,十分稳定,小君说,每天其实就是去单位坐着,也没有太多的事情给你做,上上网,逛逛淘宝,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月底的时候要对对账,其实也就两三天的事。挨过这两三天就又开始闲了。
小君说,每个月差不多到手的工资就3000多一点,在那个小县城算是平均水平,不多不少,年终奖可能就是2个月的工资,一年下来不到5万元。
小君回到老家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结婚了,男方也是同一个单位的,所以每天都和老公一起上下班。结婚的时候双方父母筹钱在老家一个小区买了一套四居室,男方父母其实就住在同一个小区,两人结婚一年以后就有了宝宝,顺理成章就买了一辆大众小轿车。
小君说,她是个没有太多理想的人,平平淡淡就是真,所以她选择了回到老家去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每天准时上下班,吃完饭后和老公去散散步,家公家婆帮忙带着小孩,她也不用太操心,今年二胎政策出来以后就准备怀二胎了。
二
阿立大学毕业以后本来留在一线城市创业的,父亲是老家比较有有钱有势的人,但是,在烧光了父亲给了30万启动资金和3年的青春以后,阿立只能回到老家,在父亲大人的安排下,进去了当地的一间银行做了一个信贷员的角色。
由于阿立的父亲是做生意的,生意还算做得挺大,所以当地的银行一直想拉阿立父亲的存款和贷款,有个银行行长听说阿立要从大城市回来,就主动巴结他父亲,所以他也就顺理成章的进去了这个银行。
阿立说他从来都没有准时去上班过,每天睡到自然醒,醒了以后就去单位喝个茶清醒一下脑子,然后就去约上某个贷款客户晚上吃吃饭,再晚一点就去唱唱K,桑个拿什么的。小城市的信贷员不像大城市一样,每月都有一大堆的任务。由于父亲大人的影响力,他很清楚的知道,哪怕不去上班,也没有人敢辞了他。
阿立每月的到手工资也就3000多元,每个月银行规定有50万的贷款任务,阿立说,在他们那种小城市,每放款一笔都是要收一点点好处费的,不给好处费的贷款多优质的客户都不会去做。小城市的信贷不像大城市严格,也没有这么有透明度,给了好处费的客户无论资质多么差,阿立总能想到办法批下来。
所以阿立说工资就是他的零用钱,在他的岗位有时候灰色收入比他正常的收入都要多,他吃住都是家里的,根本就不用花他一分钱,所以他工作一年多就买了辆奥迪的车。每天也都是花天酒地,也没有一点压力。年近30的他也不太想结婚,由于他家境不错,上门和他家想攀亲事也很多。但是他说他看不惯小城镇那些女生,没有一点点的思想,结了婚就不想工作,整体就想待在家里,每月伸手和老公拿家用。
三
老赵是毕业以后国企外企私企都待过了,刚刚毕业的时候是帮公司跑业务的,全国各地都跑,没有固定待在一个地方,做业务这行,每月到手的工资都不一样,没有业务的时候每个月就两三千元,除去在外面的路费和吃住费用,每月还真的每月剩下多少,偶尔业务多的时候,跑得也多,应酬也多,实际剩下来也不过五六千元。
老赵说,一个人在外特别渴望有个家,特别是生病的时候,好想有个照顾你的人,前几年每天都在外面拼搏,病了也是只能住酒店。居无定所,食不定时。中国现在的经济环境不好,无论你多么的努力都还是只能在温饱的边缘徘徊,也没有留下什么积蓄,家里父母年事已高,所以老赵漂泊多年以后,老赵在一个小城市安定了下来。
老赵回到家里和亲戚借了一些钱,然后在家里附近租了一个铺面,主要做点早餐店的生意,由于老赵为人老实勤快,早餐味道也做得不错,所以周围的人都爱去他那里吃早餐,生意到也还算可以,扣除铺租和水电费,每天有200-300元的净利润。
老赵在家里人的介绍娶了西北的一个姑娘,也是挺贤惠的,现在两公婆搭理一个早餐店生意也还可以,老赵很疼媳妇,什么都不让她做。大部分的重活和累活都自己干,中午餐和晚餐老赵也不做,他说做得太辛苦,钱赚够了就行。所以每天做完早餐要么就睡个回笼觉,要么带着媳妇出去逛逛街,日子过得十分滋润。
也许生活在大城市的你已经习惯了月入1万,月入2万以上的工资收入,也许你每天下班以后约上朋友去听个音乐会,去唱个K嗨一下,每天花掉几千元也是正常,但是三四线的人们每月收入三四千元的生活也是真实的,生活虽然平静,但也有他们自己的小幸福。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没有哪条道路就一定是正确的,有的时候,幸福,转个弯就到了。
我妈妈在浙江沿海一带做生意,在这句话里这个“沿”字是什么意思呢?
沿,指的是顺着(江河道路或者物体的边儿)。那么沿海指的就是海边儿,顺着大海的边儿,指的是沿海区域,就是离着海洋比较近的陆地儿。
沿海这个词儿是有出处的,他是出自明代袁可立的《奏用间刘爱塔事疏》,里面有这样的文字记载:“沿海四百里之地,彼尽去之而不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