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兰州市安宁区腹部,是兰州新城区的重点建设区域。安宁区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
为兰州市西北郊区,地处东经103°34′~103°47′,北纬36°5′~36°10′。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起九洲台白梁子一线与城关区相接,西至虎头崖与西固区毗邻,南临黄河与七里河区、西固区隔河相望,北依群山与皋兰县接壤。东西长19.6公里,南北宽2.7至7公里,依山面河,由滩地、川地、山地、黄土梁峁沟壑区组成,是丝绸之路必经地之一。
安宁区东西两侧高,中间低缓,呈马鞍形,形成狭长河谷平原——安宁平原。海拔1517.3米至2067.2米,相对高差550米。属中温带气候区,内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干燥。年降水量349.9毫米,年蒸发量1664毫米。年平均气温8.9摄氏度。年日照2476.4小时,无霜期171天。主要自然灾害有霜冻、冰雹和风灾。
安宁区地处兰州盆地中端,南依黄河,北靠青山,系冲积、洪积、坡积而成。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发展农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安宁区被确定为蔬菜、水果生产基地,耕地面积最多时达35450亩,其中蔬菜地11536亩,园地23916亩。蔬菜总产量9359万斤,栽培品种达100余种。其中十里店小韭、灯笼辣椒、安宁刺瓜列入中国优良蔬菜品种名录。水果总产量1131万斤,栽培品种达264个。
近年来,依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走农业工业化、高效优质化、观赏旅游化、无虫害化和生态化的路子,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引导群众依托市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代表的设施农业;以花卉、食用菌、食用仙人掌为代表的特种种植业;以反季节、多茬口栽培为代表的市场型农业;以东北梅花鹿、肉鸽、观赏鱼等为代表的特种养殖业;以河湾辣椒、红艺村桃子种植为代表的产业化农业,有效促进了全区农牧业的生产,蔬菜产量基本稳定在6000万斤,水果稳定在700万斤,肉、蛋、奶稳定在120、160、23万斤的水平,基本做到了产量增加、结构多样化。
区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红粘土、型砂、砂石料。
全镇形成了以国道为中心,村道为干线的公路网络,交通十分方便。安宁镇以粮食、蔬菜、牲畜、花卉、蚕桑作为支柱产业,是西昌市粮食、蔬菜、牲畜的生产基地,尤其以早熟蔬菜、秋淡菜闻名。该镇生产的红皮洋葱荣获第二届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畅销全国各省、市,出口俄罗斯、日本。拥有凉山州唯一的现代化大牲畜交易市场。
安宁镇辖马坪坝、康宁、高堆、五堡、顺河、东山、和平、民运、源兴、土坊、杨家11个村民委员会,91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
2008年末共有人口31590人,其中农业人口20509人,非农业人口11081人,有耕地22461亩。2008年全镇gdp增加值为237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70元,增长620元;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5195吨,比上年增加375吨。年末四大牲畜存栏为1881头,生猪存栏27040头,出栏45200头;羊存栏2560只,出栏为3225只,这些牲畜的存栏、出栏与上年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畜牧业产值达9946万元,占全镇社会总产值的43%,全镇的动物防疫、种草养畜、畜牧生产各种指标均达到上级要求。2008年我镇又成功引进了中冶实久、洪强林业、水电八局、果果果业等企业,镇内有州锌业公司、铜业公司、重啤集团西昌分厂、市日化厂等10多家州、市企业。有禾嘉集团制品冻干有限公司、攀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三牧乳业、华宇燃气公司、兴凉养殖场、丑小鸭养殖场等乡镇企业1200多家,安置剩余劳动力4500余人。镇内有西昌学院、凉山州工业技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0所,有设备完好的中心卫生院1所,医疗站11个,镇文化中心站1个,敬老院1个。
集镇新区建设已初具规模,架通了1台50千伏安变压器;建成日产6000吨的自来水厂1座;建设了1座1100平方米的大棚批发市场,镇内有电信局1个,实现了村村通电话。
全镇共有19个党支部、545名党员。我镇坚持开展创建“五个好”村支部,“六个好”镇党委及文明村组活动。充分利用镇党校、农民技术夜校、婚姻培训学校开展经常性的文体活动,引导农民摒弃旧观念、旧习俗,在农村形成了科学、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全镇11个村都成立监督小组及民主理财会,设有村务公开栏,每季度向群众公布重大村务事项和财务收支情况。
2008年安宁镇被州精神文明委员会评为“示范文明乡镇”的荣誉称号,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市政道路重点建设单位”、“文明单位”、“重点疾病防治先进单位”、“西昌市十五期间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安宁镇是一个规划合理、功能齐全、服务体系完善、生活环境良好、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新兴集镇
文物古迹
该镇有2000多回民生活于斯,拥有两座古老的清真寺。 又名清真下寺,位于该镇西侧1.5公里。所辖西昌市最大的单纯的回民村和一个回汉杂居村。该寺是西昌市第二大清真寺,始建于明朝中期,几次重建,道光年间重建一次,极为壮观然新寺三个月后遭地震,寺宇尽皆倒塌,实为心痛,坊民有集资重建。传说解放初期该寺南侧民房起火,当时南风极大,村民极力救火,然效果不大,少倾南边民房数间焚毁殆尽,然清真寺毫发未损,众皆奇怪。事后有远处汉民告知:当时看见一十分长大的白衣人立于清真寺之上以汤瓶之水浇之,火至南墙立熄。但当时回民全然不觉。该寺原亦为两进院落,大门前有一高大照壁,正对大门上书清真言,背面书“成者自成”四个大字,遒劲有力。大门为三间,歇山式,进入大门后是一个花园,越过花园便是5间过厅,中间一间顶上为望月楼,非檐翘角、高大雄伟。上有一梆,解放前周围回汉民皆以此梆声为作息。穿过过厅是一个天井,南北各3间厢房,过了天井便是大殿,大殿开间三间,十分高大,顶脊为2米高白瓷绣脊,后因怕日本飞机轰炸拆下保存。日本投降后,请遍西南造屋高手无人能将其再次安上。该寺在文革中也遭到严重破坏,照壁被拆毁,望月楼被拆矮,大殿成为仓库,原寺中历代匾额36道全被破坏殆尽,前院花园也被该成道路。管委会虔诚举意,积极努力,现已经建成阔5间高大简朴的大殿一座,修缮了厢房,现因资金问题停工,该寺正在努力恢复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