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今古名茶的品种,总数不下二三百种之多,其质量之精美绝伦,花色品种之丰富多
姿,堪称世界之最。据现代科学证实,茶叶中含有蛋白质、脂肪、茶多酚、咖啡碱、
脂多糖和十多种维生素等各种成分多达350多种(一说400种以上),富有营养,能调节
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药理作用。历代学者根据约500种古代文献资料的
记载和研究成果,将茶的功效归纳为“二十四功效”,包括:少睡,安神,明目,清
头目,止渴生津,清热,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腻,下气(消胀,止呃),利
水(通小便),通便,治痢,去痰,怯风解表,坚齿,治心痛,疗疮治瘘,疗饥,益气
力,延年益寿,其他(烧烟辟蚊蝇等)。茶可谓具有“厚德载物”之秉性。道寓于器,道
在器中,茶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使茶与道得到融合、升华,与“文以载道”同,“
茶以载道”得以成立,茶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
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
”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
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古人把饮茶
的好处归纳为”十德”:即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
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中国人不轻易言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茶道最
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在唐朝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
秦汉时期的《神农食经》已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唐《茶经·一之源》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
是核心。茶道是以修道、行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
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
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关于世界人生本体
根据的、道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
于饮茶的活动之中。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茶道”以茶为媒,通过沏
茶、赏茶、饮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进友谊、学习礼法、品味人生、参禅悟道
,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茶道所追求的是超越性与和谐性的有机统一。人的生存是现实的,也是超越的。处于现
实中的人力求超越现实,克服现实的缺陷,摆脱现实的束缚,让身心得到解放和自由
,让情感得到宣泄和升华。茶道首先追求在虚静玄观之中,通过直觉体悟达到对人生
、对功利的精神上的超越。
中国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而成。“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的陆羽
接受儒、道、佛诸家影响,并能够融合诸家思想于茶理之中。把诸家精华与唐代文化
的特色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在陆羽的笔下.饮茶
决不象烹肉、熬粥一样,为食而食,为生而食,而是把物性与人性融合在一起。”饮茶
不只是-个物质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觉体悟的过程,强调在
茶事之中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陶冶情操,养成茶人品格。茶圣陆羽,在一千二百
多年前全力倡导和推行的茗饮方式,可令饮者能细心领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饮中与
清谈、赏花、玩月、抚琴、吟诗、联句相结合,旨在创造出一种清逸脱俗、高尚幽雅
的品茗意境。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
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
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儒与道、佛合掺互补,是古代士人精神上的生态平衡学。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支配其社会观念和伦理观念。而道、佛两家所宣传
的、以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以及像闲云野鹤一般自然恬淡、无拘无束
的生活情趣和清静虚明、无思无虑的心理境界,对士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渗透力。
他们以老庄和禅宗哲学思想为基础,以求得精神上的超越和解脱,通过品茗、琴棋书画
等修身养性方法加深涵养,以克制、忍让求得内心世界的平衡,保持感情与心理的和谐
稳定。内在心性上的澄澈虚静。清心寡欲,就会表现为外在风度上的雍容大度,宽厚谦
和,与人无争,怡然自乐,汰尽浮燥,归复天然。茶适应了中国士人“淡泊以明志,宁静
而致远”的性格和追求。茶使人产生一种神清气爽、心平气和的心境。当某些人经过
仕途的坎坷、人生的磨难以后,他会从茶的清醇淡泊中品味人生,返朴归真。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
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
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澈,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
一个空灵舒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
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中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
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文字五千卷”,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
经》。三碗茶,唯存道德,此与皎然“三饮便得道”义同。四碗茶,是非恩怨烟消云
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羽化登仙。“七碗茶”对茶道直觉体验的细节作
了详尽的描写,其中包含着庄子道家混同物我,顺乎自然,超越人生,大彻大悟的精神。
“七碗茶”流传千古,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名。
“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也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
学理念。和而阴阳相调,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
1. 陆羽关于茶的诗句
陆羽关于茶的诗句 1. 关于茶的诗句大全
关于茶的诗句
1、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顾况《焙茶坞》
2、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皮日休《茶中杂咏·煮茶》
3、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灵一《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4、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人省,不羡暮人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六羡歌》
5、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6、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郑谷《雪中偶题》
7、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白居易《两碗茶》
8、多病逢迎少,闲居又一年。药看辰日合,茶过卯时煎。草长晴来地,虫飞晚后天。此时幽梦远,不觉到山边。——张籍《夏日闲居》
9、出门无至友,动即到君家。空掩一庭竹,去看何寺花。短僮应捧杖,稚女学擎茶。吟罢留题处,苔阶日影斜。——李咸用《访友人不遇》
10、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何人书破蒲葵扇,记着南塘移树时。——李商隐《即目》
2. 陆羽茶经为武夷山茶叶写过的诗
1、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2、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3、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4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5、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6、茶香宁静却可以致远,茶人淡泊却可以明志。
7、茶者。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8、黔中生恩州、播州、费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其恩、播、费、夷、鄂、袁、吉、福、建、泉、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9、《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10、啜苦咽甘,茶也。
11、茶者,南方之嘉禾也。
12、要解口渴,就喝汤水;要排忧解闷,就喝酒;要清醒头脑,就喝茶。
13、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3. 关于茶的诗
琴 茶
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返。
谢李六郎中寄蜀新茶
白居易
故情周币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蒙山白云岩茶
黎阳王
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 冰绡剪碎先春叶,石髓香粘绝品花。
蟹眼不须煎活水,酪奴何敢问新芽。 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
蜀 茗 诗
施肩吾
越碗初盛蜀茗新, 薄烟轻处搅来匀。山僧问我将何比,欲道琼浆却畏嗔。
周况先辈子朝贤乞茶诗
盂 郊
道意忽乏味,心绪病无惊。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
锦水有鲜色,蜀山绕方?。 云根才剪绿,印缝已霏红。
曾向贵人得,最好诗叟同。幸为乞寄来;救此病劣躬。
西山兰若试茶歌
刘禹锡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如傍芳丛摘鹰咀。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澈骨烦襟开。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虽尝未辨煎,相君有录那知味。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自煎俄顷馀。
木兰醉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
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步风尘。
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云歧石人。
茶
元 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咏 茶》
宋·苏轼
武夷溪边粟粒芽
前丁后蔡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
今年斗品充贡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
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
可怜亦进姚黄花
《茶》
[宋] 林逋
石碾轻飞瑟瑟尘
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间绝品人难识
闲对茶经忆古人
4. 关于茶的诗词
胡秉言
《茶》
祥
茗嫩,一枪
铜壶水,煮三江
紫砂瓷素,仙琼玉浆
陆羽邀神农,禅坐细品尝
清高文人墨客,达官贵侯饮狂
淡淡清香飘千古,修身听命日月长
《茶》胡秉言
茗
碧嫩,神凝
着圣水,味香盈
芳馨淡爽,厚重清明
古今呈异客,闲雅品人生
感悟浮沉岁月,荡涤尘缘凡情
半盏淳茶方寸润,修德养性净心灵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婉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5. 关于茶的诗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为后代留下的茶诗、茶词,不下数千首。中国历代咏茶诗词具有数量丰富题材广泛和体裁多样的特征,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西晋左思的《娇女》诗也许是中国最早的茶诗了“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写的左思的两位娇女,因急着要品香茗,就用嘴对着烧水的“鼎”吹气。与左思此诗差不多年代的还有两首咏茶诗: 一首是张载的《登成都楼》,用“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赞成都的茶;一首是孙楚的《孙楚歌》,用“姜、桂、茶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的诗句,点明了茶的原产地。到唐宋以后,茶的诗词骤然增多,这些茶诗茶词既反映了诗人们对茶的宝爱,也反映出茶叶在人们文化生活中的地位。
唐代,随着茶叶生产与贸易的发展,涌现了大批以茶为题材的诗篇。如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之三》: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白居易的《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遥闻境会茶山夜, 珠翠歌钟俱绕身”;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等等, 有的赞美茶的功效,有的以茶寄托诗人的感遇,而广为后人传诵。诗人袁高的《茶山诗》:“黎甿辍农桑,采摘实苦辛。一夫旦当役,尽室皆同臻。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榛。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则表现了作者对顾渚山人民蒙受贡茶之苦的同情。李郢的《茶山贡焙歌》,描写官府催迫贡茶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同情黎民疾苦和内心的苦闷。此外,还有杜牧的《题茶山》、《题禅院》等,齐己的《谢湖茶》、《咏茶十二韵》等, 以及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诗?茶》、颜真卿等六人合作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等等,都显示了唐代茶诗的兴盛与繁荣。
6. 关于茶叶的诗句
1、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
2、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煜若春敷。
---杜育《荈赋》
3、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4、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素瓷传静夜,芳气清闲轩。
---颜真卿《月夜啜茶联句》
5、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钱起《与赵莒茶宴》
扩展资料
公元前2世纪,西汉的司马相如在其所著的《凡将篇》中,记录了当时的20种药物,其中的“荈、诧”就是茶。成文于秦汉时期的《尔雅》一书中也载有“槚、苦荼”。这是到目前为止,我国所发现的有关茶叶的最早文字记载。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陆羽所著的《茶经》。此书初稿完成于公元8世纪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全书分三卷十章7000余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茶叶的百科全书,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