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是我国水稻重要害虫,属同翅目,飞虱科。在北方稻区主要有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en)〕、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其中灰飞虱可在本地越冬,常年为害,而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均为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比褐飞虱分布范围更广。褐飞虱食性单一,只为害水稻和野生稻,而灰飞虱和白背飞虱除为害水稻外,还能为害其他禾本科植物。3种飞虱中除白背飞虱外,其他2种有传播病毒能力。
为害状
稻飞虱的成虫和若虫以群集形式集中在水稻植株下部取食为害,吸食汁液。受害稻叶发黄,茎上出现褐色产卵伤痕。稻谷千粒重下降,虫量大时可引起植株下部变黑,瘫痪倒伏。
形态特征
3种飞虱形态特征区别见表2-5。
表2-5 3种飞虱形态特征比较
发生特点
灰飞虱在华北地区1年发生4~5代。东北地区3~4代,世代重叠明显。以若虫在麦田、田埂、沟边和荒原上的杂草根际、落叶下和土缝内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羽化向麦田转迁,灰飞虱成虫有远距离迁飞现象,但仍以当地虫源为主,长翅型成虫有趋嫩性和趋光性。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在北方稻区均不能越冬。每年初发虫源均从外地迁入。北方稻区一般只出现1次为害高峰。2种飞虱的长翅型成虫均有趋光性。白背飞虱多在稻株茎秆和叶片背面活动,而褐飞虱则聚集在稻丛下部离水面3~5厘米处取食。
白背飞虱及褐飞虱喜温湿,最适宜温度22~28℃,相对湿度大于80%,7~8月多雨,有利成虫迁入、降落和繁殖。灰飞虱生长发育最适宜温度为23~25℃,高温对其生长不利。华北稻区灰飞虱的发生量与7~9月降水有关。雨量少有利发生。稻麦混栽区有利灰飞虱发生,偏施氮肥,稻苗生长嫩绿发生重。不同生育期对稻飞虱的敏感程度不同。分蘖期至孕穗期最适于白背飞虱的生长繁殖,而褐飞虱则以孕穗期至抽穗时作物的营养最适其生长发育。稻飞虱天敌种类较多,可分寄生蜂、捕食性昆虫、蜘蛛、线虫及寄生菌5大类。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虫品种。
(2)农业防治。科学管理水肥,适时晒田,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在灰飞虱发生重的地区,应防除周边杂草。
(3)药剂防治。其关键在掌握时机,及时控制。稻飞虱防治指标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分蘖期5头/丛,抽穗期5~10头/丛,灌浆乳熟期10~15头/丛。灰飞虱因有传毒能力,防治时,应抓住1~2代成虫迁飞高峰期和低龄若虫孵化高峰期,将其集中消灭在秧田期和本田初期。喷雾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667平方米10~30克,25%扑虱灵可湿性粉每667平方米30~50克,10%叶蝉散可湿性粉剂每667平方米200~250克,25%速灭威可湿性粉每667平方米75~100克,80%敌敌畏乳油每667平方米100毫升,50%甲胺膦乳油每667平方米50毫升或40%氧化乐果每667平方米75~100毫升。以上药剂任选1种,对水30千克喷雾。撒毒土可选用80%敌敌畏每667平方米100毫升加细土15~20千克撒施(以无水层效果好)。喷粉,可选用2%叶蝉散粉剂每667平方米1.5千克。
1、苗床期最常见的三种病害是:绵腐病、立枯病和青枯病。低温时水稻容易发生绵腐病。得了绵腐病的水稻,胚乳中的营养会被大量消耗,不可能生长为壮苗。防止绵腐病的诀窍是一定要在播种后浇水前,使用氢氧化铜,三乙磷酸铝防治绵腐病。
2、返青分蘖期时,水稻会吸收大量氮元素,也是最需要氮肥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植株的各个器官都比较娇嫩,容易受到各类病虫害的侵害,其中最主要的害虫是稻飞虱,最主要的疾病是纹枯病。
3、稻飞虱主要发生在南方,这种害虫会破坏水稻的细胞组织,吸收营养,导致稻穗难以长成。稻飞虱一旦爆发, 持续时间长,很容易导致大规模减产。稻飞虱的防治已经比较成熟,使用吡蚜酮、呋虫胺等新烟碱类化合物对稻飞虱的杀虫效果比较优良。
4、拔节期时,南方地区最常见的虫害是二三化螟与稻苞虫。这两种害虫会造成稻谷空瘪,稻穗发白,严重影响产量。这个时期的病害则是稻瘟病,防治稻瘟病的最佳时期是稻穗破口期前的?5-7 天,使用传统药剂稻瘟灵以及吡唑嘧菌酯,效果都会不错。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水稻黄化完熟率达95%以上即可以进行收获。种植面积大的农户一定要等下枯霜后收获。
2、针对今年受气候影响,水稻大面积倒伏的发生,一定要早收倒伏水稻,以防下雨引起霉变,生芽,损失加大。倒伏水稻多在地里一天,损失就有可能加大。
3、水稻收获时期的气候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13℃以下,最好枯霜以后,收获过早会给贮藏带来麻烦。
4、收获最好要在10月15日前后完成,以防下雪,收获下来的水稻禁止大堆存放,以防自身发热引起霉变。
百度百科-水稻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