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现状及未来走势?未来发展模式。。。求业内人士点评分析一下!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19:10:59
字号:

中国的茶叶市场,主要分为国内和出口两块。

茶叶现状及未来走势?未来发展模式。。。求业内人士点评分析一下!

国内部分

1. 茶叶消费量增长很快。铁观音(乌龙类)市场份额点7成左右,普洱1成半,其它茶叶占剩下的一成半。

2. 茶商众多,行业进入门槛低,行业集中度低,乱象丛生。

3. 茶叶品种多,种类丰富,宣传侧重点各不同。

4. 茶叶做为价格较高的经济作物,产茶的地方政府较为重视。每年茶展众多,不过多数效果都不怎么样。

出口部分

1. 绿茶占绝对比例,9成左右。

2. 其它茶叶出口量逐年增长。尤其以快速消费包装的包装茶增长最快。

3. 即使如此,中国出口茶叶,仍以散装,原材料供给为主。

国内茶叶市场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

茶叶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的没有很好地建立。

很大一部分市场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尤其在市场准入制度、商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经销商台账制度、索证索票制度、消费者投诉制度等方面都没有很好地建立,因此也就无法建立产品的可追溯体系,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市场无法召回产品和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茶叶市场对茶叶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贯彻力度不够。当然,也有一些外在的因素,如市场商户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中国茶叶在世界上是产茶大国,但还不是产茶强国。

茶叶生产还存在以下问题:

茶叶单产低

我国茶叶单产还处于较低水平。我国茶园面积占世界茶叶面积接近一半,但是产量只达到1/4。印度茶园面积为52万公顷,相当于我国的一半,但茶叶产量与我国基本持平。茶叶单产低,表明我国茶叶生产的效益低。造成单产低的原因主要是茶叶生产投入不足,良种化茶园所占的比重少,生产管理粗放引起的。

劳动效率低

茶叶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从茶叶的种植到采摘、加工和销售都需要大量人工。据统计,我国目前有8000万茶农,另外还有5000万以上人员从事茶叶销售、茶馆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工作。但是,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茶叶生产劳动效率低问题。2004年,我国人均产茶只有10.4公斤,而印度为546公斤、斯里兰卡为402公斤、肯尼亚是为649公斤。在南方茶叶产区,很多农民并不是专业从事茶叶的生产,而是从事多种农副产品的生产。加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普遍存在专业技能缺乏等问题。这与国外茶农有很大区别,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茶农受雇于农场主,大多数人只从事茶叶生产工作,并且经过良好的职业培训,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能。

组织化程度低

1984年茶叶放开经营后,我国大多数茶园已经承包给农户,茶叶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他们大多以大型农场为主,实行企业化的管理和经营。日本和台湾和我们一样,茶园的所有权也归农户所有,但是他们建立了十分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并且组建合作社,实现合作生产,也较好解决茶叶生产分散问题。我们国家在把茶园承包给农户后,并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民是一家一户独立生产,没有形成联合,由于管理水平的不一致,导致茶叶生产和经营过度分散。

茶叶的标准化程度低

茶叶商品化程度越高,对茶叶的标准化水平和加工工艺要求也就越高。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茶叶加工的机械化。目前,我国名优茶生产还不能实现全程的机械化加工,大多数还是采用手工制作,作坊式生产。大宗茶生产也是采用半机械化加工,不仅生产效率低,而且生产产品的标准化水平也不高。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茶叶加工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在日本不论是茶园的管理,还是茶叶的加工,也都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管理,机械化生产。生产的产品一致性很高,为茶叶品牌化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缺乏龙头企业

目前,国内市场处于竞争无序的混乱状态,市场分散,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对于某个地区来讲,有区域性的龙头企业或者知名品牌,但就全国市场而言,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占据2%的市场分额。这种状况,不能够发挥规模化生产的效应,不利于资源的优化组合,不利于品牌的树立。今后一段时期,整个茶产业将面临大的整合,竞争将日益激烈,大量的茶企业将被购并或者被淘汰出局,强者更强,弱者出局。

从知乎上看到的,希望对你有帮助,买茶时就上i茶时!!

茶叶中生物碱的测定最早采用滴定法, 此法也是测定生物碱的经典方法,1949 年 Fungairino L 等报道了用重铬酸钾滴定测定茶叶、咖啡中的黄嘌呤碱。1956 年 Fleischer G.等首次采用纸层析法, 分离鉴定了茶叶中咖啡碱、可可碱、茶碱、anthine、3-甲基黄嘌呤、3, 8- 二甲基黄嘌呤和腺嘌呤。随后国内外专家、学者在茶叶生物碱( 主要是茶叶咖啡碱、可可碱和茶碱) 的测定方法研究方面作了许多工作, 归纳起来茶叶中生物碱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近红外光谱法、薄层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和质谱法等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具有色散波长范围宽、本低、操作简单、样品易于制备和保存等优点,可用于茶叶生物碱的总生物碱含量测定;但由于存在灵敏度低、样品量大、分辨率不高等缺点,对各种结构相近的嘌呤生物碱分辨较为困难,因此单独应用于茶叶生物碱的检测已越来越少。

随着现代分析检测技术的发展,对茶叶生物碱的检测主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薄层色谱TLC、气像色谱 GC、毛细管电泳CE等色谱法。其中 HPLC 具有分离效能高、分离速度快等优点,作为生物碱含量测定的通用方法,是茶叶生物碱等活性成分测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其中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效果好,应用最多。TLC 是一种开放系统的色谱,受外界影响因素较多,可能有较大的实验误差,使得实验的难度提高而且重现性较差,但其具有经济、快速、操作简单等优点,而且能较好地检出个别植物中微量的甲基黄嘌呤类生物碱。GC 具有分离时间短、经济、分析成分多等优点,但却有精密度和重现性相对较差等缺点,且在定性分析时需要已知样品或数据的色谱峰进行对照,在定量分析时需要已知纯样品检测后输出的信号进行矫正,因此已经较少单独用于茶叶生物碱等成分的测定。CE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试剂用量少和成本低等优点;早期CE在茶叶有效成分检测中主要采用光检测法,有报道利用电化学检测器法,可以提高灵敏度,快速、简便并可同时测定茶叶中各种成分的含量 。

随着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的迅速发展, 包括液相-质谱联用、气象-质谱联用、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薄层色谱-质谱联用等,尤其是前两者的应用愈加广泛,这类技术集色谱的分离能力和质谱的高灵敏、高专属性于一体,成为分析检测的重要工具,现开始广泛应用于茶叶生物碱的分析检测中,使分析检测的精密度和灵敏度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除了上述各种分析检测技术外,荧光免疫测定、近红外光谱法等也开始应用于茶叶生物碱等化合物含量测定等领域。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973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