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的生姜种植技术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18:10:43
字号:

西南地区的生姜种植技术如下:西南 地区温度和水分都是能够满足的。

西南地区的生姜种植技术

一、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温度:姜原产于我国热带及东印度,性喜温暖,根茎(姜块)生长需要较高的温度。在16~18℃以上才能发芽,在20~27℃时姜块发育迅速,月均温为24~29℃最适宜根茎分生,在15℃以下停止生长,达40℃时发芽仍无妨碍。但低于10℃以下,姜块容易腐烂。

2、光照:姜耐阴而不耐强日照,对日照长短要求不严格。故栽培时应搭荫棚或利用间作物适当遮荫,避免强烈阳光的照射。

3、水份:姜的根系不发达,耐旱抗涝性能差,故对于水分的要求格外讲究。在生长期间土壤过干或过湿对姜块的生长膨大均不利,都容易引起发病腐烂。

4、土壤营养:姜喜欢肥沃疏松的壤土或沙壤土,在粘重潮湿的低洼地栽种生长不良,在瘠薄保水性差的土地上生长也不好。姜对钾肥的需要最多,氮肥次之,磷肥最少。

二、栽培技术

(一)种姜处理:

1、选种消毒:在上年的留种地选择健壮植株的姜块采收贮藏,播种前选形状扁平、颜色好、节间短而肥大且无病虫害的姜块,用草木灰溶液浸泡15~20分钟进行消毒,防止腐败病(姜瘟)的传播危害。在选种消毒时,凡发现姜块有水渍状肉质变色,表皮容易脱落的,说明已经受病害感染,必须淘汰。

2、晒种催芽:为了出芽快而整齐,在播种前一星期左右,选择晴天,将种块翻晒数天,使姜皮变干发白,放入垫有稻草的箩筐内,使其头朝内、脚朝外,一层层放好后,再盖草帘或稻草,用绳子扎紧,放于灶的上部,利用柴草的热烟加温,保持筐内湿润和20~30℃的温度,经过20余天幼芽长1厘米左右取出。也可放于温室或塑料大棚内,维持20℃以上的温度进行催芽。催芽后把种姜切成小块,每块有1~2个芽子,沾上草木灰即可播种。

(二)整地施肥

姜喜欢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肥土,由于姜的根系少,分布范围小,因此用来栽姜的土地还须实行深翻曝晒,使其风化疏松,以利根系生长发育。姜的产量高,生长期长,故需肥量多,每亩应施放腐熟牛、猪圈肥2000~2500公斤,或浓人畜粪水70~80担作为底肥,有条件还可增加20公斤的复合肥效果更为理想。姜不宜连作,应与其它蔬菜进行3年以上的轮换栽培,防止姜瘟发生危害。

(三)播种栽培

1、播种:

(1)播种期: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低热河谷地区以3月上、中旬为宜。经过催芽或用地膜栽培的可适当提早。

(2)播种量:种块的大小与产量关系甚大,使用较大的姜块作种不但出苗早,加快发育生长提早成熟,而且产量高,因此每块种姜应以50~100克为宜。若以50×15厘米的田间栽培行株距计算,每亩可用姜种150~250公斤。虽然用种量较多,但姜种以后还可以收回利用。

2、栽培方法

为了避免在生长期间根茎露出土面,降低品质,在栽培时必须适当进行深播,其栽培方法如下。

(1)高厢栽培法:将土地平整开沟,做成厢宽1.2米,沟宽30厘米的高窄厢,每厢均匀纵开种植沟3条,施入底肥与土壤混合后,按15~18厘米的株距进行播种栽培,每亩可栽8000~9000株。这种 方法在地势平坦,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带(如稻田),可以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土温,防止积水烂根。

(2)条垄栽培法:将土地深翻耙平,不做厢,按50厘米的行距开种植沟施放底肥,与土壤混合后,按15~20厘米的株距进行播栽,以后培土做成垄。此法每亩可植8000株左右,适宜在地下水位低,通风透气性较好的梯地或斜坡地栽培。

在播种时,若是经过催芽的种块,应将芽子朝上放,未经催芽的种块平放斜放均可。播种后覆盖5~6厘米厚的细泥土,使其尽快出苗。

(四)田间管理

1、搭棚遮荫:姜害怕烈日照射,但散射光对生长又有好处。因此在播种出苗,秧苗高达15厘米以后,应搭成高1米左右的平架,架上铺盖稀疏杂草,或插狼鸡叶,挡住部分阳光,降低照射强度,以利植株生长。到了秋天光照强度减弱,这时由于地下部的根茎膨大,需要较多的光照,再撤去荫棚,增加光合作用,提高产量。或者因地制宜在阴山坡栽培,效果均好。

2、中耕培土:姜的地下部有向上生长的习性,且喜欢土壤疏松通气,故在生长期间应进行中耕培土。一般中耕2~3次,结合培土进行。生长前期中耕适当深些,到了中后期植株较大,且地下部已开始膨大,应实行浅中耕。培土可增厚土层,防治姜块露出土面降低质量。通过培土,将原来的栽植平行逐渐变成垄行,使土壤滤水和透气,有利于生长,提高产量品质。

3、追肥:姜在生长期间,应根据植株的长势确定追肥,一般共追2~4次,结合中耕除草进行,掌握先淡后浓的原则施用。在生长的前期由于植株不大,需肥较少,一般应少施,到生长中后期植株长大,且地下部开始结姜块,需肥较多,应多施勤施,可在人畜粪水中加进0.5%左右的复合肥,在晴天进行施用,既作肥又作水,效果良好。

(五)采收与留种

1、采收:姜的采收与其它蔬菜不同,可分嫩姜采收、老姜采收及种姜采收三种方法。

(1)采收嫩姜,可作为鲜菜提早供应市场。一般在8月初即开始采收。早采的姜块肉质鲜嫩,辣味轻,含水量多,不耐贮藏,宜作为腌泡菜或制作糟辣椒调料,食味鲜美,极受市场欢迎,经济效益好。

(2)老姜采收,一般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份进行。待姜的地上部植株开始枯黄,根茎充分膨大老熟时采收。这时采收的姜块产量高,辣味重,且耐贮藏运输,作为调味或加工干姜片品质好。但采收必须在霜冻前完成,防止受冻腐烂。采收应选晴天完成,齐地割断植株,再挖取姜块,尽量减少损伤。

(3)种姜的采收,一般掌握在地上植株具有4~5片叶片时,大约在6月中下旬进行。采收时小心将植株根际的土壤拨开,取出种姜后再覆土掩盖根部。若采收过迟伤根重影响植株生长。

2、留种:留种用的姜块,最好另设留种田进行栽培,在生长期间多施钾肥(草木灰等),少施氮肥(如尿素等)。采收时晾晒数天,降低种块水分进行贮藏。也可在大田生产中选择植株健壮、姜块充实、无病虫害感染、不受损伤的姜块,进行晾晒后,贮藏作种。

四、病虫害防治

姜的病虫害较少,主要是姜腐败病(姜瘟)危害严重。其发病的时间多在立秋前后,尤其是在阵雨多、地势低洼积水的情况下最易引起发病蔓延。发病初期,植株叶片尖端开始枯萎,以后沿着叶脉变黄,经过数天以后,整个植株茎秆、叶片变为黄褐色而逐渐枯死,严重时成片死亡。姜块开始发病,出现水浸状**病斑,并逐渐软化腐烂,发出恶臭味。

防治方法:

(1)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栽培;

(2)严格选用无病姜种,实行种块消毒;

(3)选择排水、肥沃疏松的土地栽培,开好田间排水沟;

(4)及时拔掉中心病株,并在病株周围撒石灰消毒;

(5)发病后及时用50%代森按1000倍液喷雾2~3次。

中国有机农业网cnoa360.com

西南地区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

中国的西南部主要长江中上游四川盆地的丘陵,低山以及平坝紫色土地区。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和重庆市。西南部地区的地形复杂,沟壑纵横。该区的土壤类型多样,主要的土壤类型有:紫色土,水稻土,黄壤,黄棕壤,棕壤以及石灰岩土等。该区地处亚热带,属于东部季风区,主要是位于海洋性与大陆性气候的交接地带,受大气环流季节转换支配,以及季风气候的长周期变化和自然条件差异造成的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常年易发生干旱灾害。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年平均气温16℃,降水量80%集中在7-10月产生。该区气候具有冬暖,春干,夏旱,秋雨的特点,降雨分布不均,季节性强,多分布在7-10月,该区域的干旱发生频率较高。主要的河流有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长江干流等。人均水资源平均为1800m?,加上降雨量分布的不均匀,大量坡耕地保畜水分的能力低,还有部分水域段污染,造成水资源极为缺乏,所以该区域的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8%,尤其是坡耕地更是无灌溉保障。

由于西南地区的常年干旱,政府就此作出了大量的措施,近十年余来,加大了农业的综合开发的力度,一是开垦了大量的农耕地;二是增加了农作物的复种指数;三是调整种植了大量蔬菜,花卉,果树等耗水量较大的作物,以致农作物需水量与供水量的矛盾日趋尖锐。政府为此还做出了节水措施:

1、坡改梯及集雨补灌技术,该技术适用于整个西南地区5°-25°的坡耕地,尤其是土层薄浅的坡耕地,效果更佳,在坡耕地改造时,配套进行集雨补灌措施。

2:农艺节水技术,现西南地区的农艺节水技术主要有水稻旱地育秧技术,基因抗旱技术,平衡施肥技术,其中旱地育秧技术适用于水稻育秧,基因抗旱技术和平衡施肥适用于水稻,小麦,油菜柑桔等多种粮经作物。

3:农耕节水技术,该技术主要适用于土层较薄浅的坡耕地:

①聚土起垄:按照横坡水平方向把沟厢表土聚于垄上,垄高30-40cm,由于垄成弧形可种植扩种面积10%左右。

②沟内改土:聚表土之后,可利用农闲时间深挖沟内底土,沟土翻后,也可以种植粮食,蔬菜作物。

4:喷灌技术和滴灌技术。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967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