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真假上古黄金牛蒡茶,正品上面写是的天然营养更健康还是天然养生更健康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13:46:15
字号:

牛蒡本身含糖量非常少,发甜是不正常的,现在发甜的基本上是经过特别加工的,但是这样口感比较好,中国最大的牛蒡生产基地:一个徐州,一个苍山 (福建,广东,台湾根本不产牛蒡)

如何辨别真假上古黄金牛蒡茶,正品上面写是的天然营养更健康还是天然养生更健康

1. 徐州本地主要做的出口生意,出口的比较严格,没有加任何添加的,所以比较原味

2.苍山的牛蒡以供应原料为主,主要是供应广东,福建,台湾,北京等地,部分商家为了增加口感,加了甜素

总结,牛蒡茶品尝注意:牛蒡本身不甜的,发甜的是加了甜素的。保健茶,既然是保健作用,还是原味的好,口感好的话,不如喝绿茶。

药用介绍

药材根呈纺锤状,肉质而直,皮部黑褐色,有皱纹,内呈黄白色;味微苦而性粘。  新鲜牛蒡茎

采集10月间采挖2年以上的根,洗净晒干。 性味辛,苦,寒。 ①《纲目》:"苦,寒,无毒。" ②《分类草药性》:"味甜,性刚。"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苦涩,无毒。" 归经《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功用主治祛风热,消肿毒。治风毒面肿,头晕,咽喉热肿,齿痛,咳嗽,消渴,痈疽疮疥。 ①《别录》:"根、茎疗伤寒寒热,汗出中风、面肿,消渴,热中,逐水。" ②《药性论》:"根,细切如豆,面拌作饭食之,消胀壅。又能拓一切肿毒,用根、叶少许盐花捣。" ③《唐本草》:"主牙齿疼痛,劳疟,脚缓弱,风毒,痈疽,咳嗽伤肺,肺壅;疝瘕,积血。主诸风,症瘕,冷气。" ④《本草拾遗》:"浸酒去风,又主恶疮。" ⑤《分类草药性》:"治头晕,风热,眼昏云翳,耳鸣,耳聋,腰痛,外治脱肛。" ⑥《贵州民间方药集》:"治伤暑。" ⑦《四川中药志》:"治疥疮。" ⑧《药品化义》:“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主治上不风痰,面目浮肿。凡肺经郁火,肺经风热,悉宜用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或捣汁。外用:捣敷、熬膏涂贴或煎水洗 选方①治热攻心,烦躁恍惚:牛蒡根捣汁一升,食后分为三服。(《食医心镜》) ②治头面忽肿,热毒风内攻,或手足头面赤肿,触着痛:牛蒡子根洗净烂研,酒煎成膏,摊在纸上,贴肿毒,仍热酒调下,一服肿止痛减。(《斗门方》) ③治反花疮,并治积年诸疮:牛蒡根热捣,和腊月猪脂封上。(《千金方》) ④治喉中热肿:鼠粘根(切)一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四服。忌蒜、面。(《延年方》) ⑤治头晕痛:牛蒡子根四两,老人头(酒洗)一两,熬水服。(《重庆草药》) ⑥治热毒牙痛,齿龈肿痛不可忍:牛蒡根一斤,捣汁,入盐花一钱,银器中熬成膏,每用涂齿龈上,重者不过二、三度。(《圣惠方》) ⑦治痔疮:牛蒡子根、漏芦根,嫩猪大肠服。(《重庆草药》) ⑧治瘿:鼠粘草根汤洗,细切除皮者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服相去如人行四、五里一服,宜服六剂。(《救急方》) ⑨治耳卒肿:牛蒡根净洗细切,捣绞取汁一升,于银锅中熬成膏,涂于肿上。(《圣惠方》) ⑩治虚弱脚软无力:牛蒡子根炖鸡、炖肉服。(《重庆草药》) 咽喉肿病 (咽峡炎、扁挑体炎):牛蒡子6克,桔梗、甘草各3克,水煎去渣,频频含咽。 妇人乳痈、肿痛:牛蒡子6克,炒研细末,踌香1厘,共研匀,一日2次,温黄酒送服。 小儿麻疹透发不快:牛蒡根适量煮汤饮服,有解毒利尿、防止并发肺炎之效。 急性中耳炎:鲜牛蒡根捣烂榨汁滴耳,一日数次。 一切痈疽疮疖:牛蒡根或叶汁涂敷,一日数次。 胃痉挛痛:鲜根捣烂绞汁,温饮半杯,一日2一3次。 鲜牛蒡根煮食,对胃癌、宫颈癌等有一定抗癌作用。老年血管硬化,预防中风:牛蒡根适量煮粥食,中风后半身不遂,服食亦好。

道地药材之四大怀药

伏羲是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人,伏羲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学说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是中医药学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创立形成发展生生不息的总源头。伏羲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孕育了「天人合一」、「阴阳合一」,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整体观,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灿烂文化之根和安身立命之圭臬。中医药学术流派在历史文献中最早可考分为三个流派:从伏羲制九针的传说到总结成《黄帝针灸》为一派;第二,由黄帝、岐伯讨论经脉的传说,到总结成《素女脉诀》为一派;第三,由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到总结成《神农本草经》为一派。此后,中医史上名医辈出,学派如林……,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就挖掘研究弘扬伏羲古中医药学文化作一探讨交流。敬请同仁斧正指导。

伏羲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是古中医药学文化的雏形

1、羲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是古中医药学的主要内容

太极是由无(元)极衍化而来。太极是伏羲对无极的升华,是仰观俯察的顿悟,是生活实践的总结,也是定天地、分阴阳、辨五行、演八卦,来表现生命运动变化规律的符号。伏羲是人祖,也是中医药学的始祖,为世景仰。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补叙:「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突破了《史记》的界线,将上古帝王世系从黄帝推至伏羲,伏羲开始登上官定正史。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曰:「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象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中华传统文化总是以一种特有的传承性渗透与其所属民族的各个学科领域,形成一以贯之的体系和系统。中医学本身就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必然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伏羲文化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留下了永远难以磨灭的印迹,甚至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必须寻求其得以形成的文化基因。如伏羲的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哲学思想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伏羲是远古最早用太极阴阳符号来表示描述记载自然界事物特性的人。《卦台山》记:「伏羲在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三阳川渭南镇西北的卦台山,仰观俯察时,突然从渭河北岸九龙山之阳的龙马洞飞出一匹龙马,身负图案,飞落在分心(姓)石上,伏羲看到后,顿悟出世间之事原来只是阴阳而已。」于是用白点表示阳,黑点表示阴,用阴(--阴爻),阳(—阳爻)符号来区分男女性别,日、月、白、昼,表现宇宙自然、地理、气候、天文、人与自然环境、人体形态、脏腑、表里等。《周易·系辞上传》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伏羲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学说思想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对其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从相互消长的发展中形成并奠定了古中医的理论构架,从而促进了中医药学的传承发展。

2、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是伏羲人与自然运动变化的特定符号

太极作为宇宙的本原名词,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万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周易内传·系辞上》曰:「阴阳之本,绸温相得……,此所谓太极也。」《朱子语类》曰:「谓之太极者,所以指天地之万物之根也。」周敦颐《太极图说》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阴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伏羲以太极、阴阳符号和五行八卦运动变化规律,揭示了人类认识自然,观察事物动静变化的客观规律。「以阴阳变化来阐释宇宙自然界万物变化的一切现象,启示天理亦即人道的变化法则,究明这一法则,就可以把握人生立身处世的要谛」。从元极、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的变化演绎出了天人合一、对立统一、阴阳消长、整体观念、运动变化的生命哲学思想理论,成为我国古代易学、中医学、养生、道教、天文、地理等文化领域共同发展的基础理论。

  伏羲古中医药学的基本内容

1、阴阳是伏羲古中医学最具代表的理论学说

阴阳是中医学的精髓理论,是辩证法,是方法论。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代表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对立双方的概括。《类经·阴阳类》曰:「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整体性的,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素问·阴阳应像大论》云: 「清阳于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以事物形态而言:活动的、外向的、上升的、阳热的、明亮的属阳,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属阴」。阴阳的对立统一观应用于中医学而言,则对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者属阳,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者属阴。说明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帝王世纪》云:「伏羲氏……乃尝百草而制九针,以拯妖枉焉」。伏羲尝百药创建了中国最早的中药学,天水自然地理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是野生药材生长得天独厚的天然药苑,天水山川有约600余种中草药,市场流通的常用的约400余种。我国学者张光华指出,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采摘野果、根茎、花、叶为主要的食物,居住条件十分简陋,感风寒,中酷暑,食毒物,各种疾病随时发生。以伏羲为代表的中国先民,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初步总结认识了生长在阴湿和阳坡地带,各种常见植物的药用价值,形成了中国最早的中药学。在治疗手段上,伏羲氏把目光投向砭石,用石头磨制成各种形状的石针,用以 *** 人体阴经和阳经某些部位达到治疗的目的。但九针在此时尚无明确的名称,其名称的确定是《灵枢》作者的成就。但伏羲既以制出石针,最初的经络、穴位等在当时也应初现端倪,只是尚不如《灵枢》系统完整罢了。因此,数千年来伏羲被我国医药学界奉为医药学、针灸学的始祖。

2、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的影响

五行学说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极为普遍。五行(金、木、水、火、土)与阴阳一样,最初是独立的学说,随着伏羲阴阳、五行、八卦学说的广泛应用,其巫术、占卜、风水等的兴起,五行与阴阳被当时的不同学术流派综合推崇为阴阳五行学说,与远古及后世朴素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五行是构成物质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五行之中,东方通于木,西方属金,南方为火,北方为水,中间为土,这五种物质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构成了自然界物质的不同属性。五行学说运用于中医学,主要是利用五种元素的特性来形容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以及阐明相互之间的关系、生理现象及病理变化。中医五脏学说脱胎于伏羲阴阳、五行、八卦学说。五行配五脏的规律是:火属心,水属肾,金属肺,土属脾,木属肝,为阴五行;五行配六腑,火属小肠,水属膀胱,木属胆,金属大肠,土属胃,为阳五行。外五行为:土主肌肉,口与四肢,木主筋骨,金主皮毛,火主血脉等。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建立起内合脏腑,外络躯体孔窍的协调网络,构成人体的五大系统,阐明了伏羲古中医的理法、方、药、证、治理论的体系及功能。五行学说是人与自然的整体学说,它涵盖著自然界的各方面,它不仅应用于中医学的脏腑学说而且还将人体的组织、情志、药物的性味、自然界的变化,风、暑、湿、燥、寒、生、长、化、收、藏,相生、相克、乘侮也紧密联系在一起,用于指导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防治。《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所以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脾。说明疾病的传变,应提前预防。《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是对伏羲古中医重视治未病思想的充分肯定。

3、阴阳、五行、八卦是伏羲古中医学的基础理论骨架

伏羲通过阴阳的变化,演绎组合出了四象和八卦(干、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是由阴爻与阳爻组成,「但通过排列组合便形成一种藉以通晓万物变化的体系,并成为后代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均以八卦作为阐述生理、病理、医理的理论骨架。」伏羲八卦将人体分成外五行、内五行。外五行以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内五行即八卦配五脏:乾为肺,离为心,巽为胆,震为肝,艮为脾,坤为胃,坎为肾。由此而知,五脏的病理分为自身的阴阳失衡,及五行生克制化的失衡。伏羲古中医生命哲学思想的始终是在一个宏观的、整体的、自然的时空条件下,来认识人体所发生的一切病理变化。这是伏羲古中医能够得以延续传承发展的独有特色。

后世医家用八卦将耳、手、足、眼划分成八个部分,藉以解释疾病的生成与治疗。中医临床辨治疾病组方时,首先要看其病在何脏何腑。如失眠的病人多为肝肾阴虚或心肾不交,组方应取坎位,离位或震位,以滋补肝肾,温通心肾;如肺虚咳嗽的病人,多为脾肺两虚,组方应取坤位,兑位以培土生金,以达脾肺之功。在归经上同样辨识病在哪条经络。如脊背两侧膀胱经痛的病人,可取坎位,因坎卦属水对应任脉、耳、肾与膀胱;如病痛在脊椎者,取其乾位,乾卦属金,对应脊椎、督脉。」《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卷一云: 「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描述了人体脏腑阴阳之分;《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卷一云:凡阴阳之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指出了人体内的「气」也有阴阳之区分。

伏羲古中医药学虽没有典籍秘藏,但其所创立的阴阳、五行、八卦学说,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辨证、药性

?

?

道地药材

学中药的人嘴边经常挂着四个字那就是道地药材。很多人去药材市场,或者药店买药材,老板就会给你介绍,这是道地药材,质量你放心,什么的话。那么道地是什么呢?

? 所谓道 地药材, 又称地道药材, 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 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云:“凡用药必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强调了水土气候等自然条件与药材的生产、气味的形成、疗效的高低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 道地药材的确定,与药材的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历代医药学家都十分重视道地药材的生产。从《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起,众多的本草文献都记载了名贵药材的品种产地资料,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子,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的三七、茯苓,四川的黄连、川芎、乌头,山东的阿胶,浙江的白术、乌药,江苏的薄荷、苍术,广东的陈皮、砂仁等等,自古以来都被称为道地药材,沿用至今。

四大怀药

今天给大家讲一讲四大怀药的历史。

四大怀药是焦作地方特产,主要指古怀庆府(它的地理范围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焦作辖区温县、沁阳、武陟、孟州)所产的山药、牛膝、地黄、菊花等四大中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经典《神农本草经》,把“覃怀地”(怀川)所产的山药(薯蓣)、地黄、牛膝、菊花都列为上品。之后历代医药名家由表入里、去粗存精中进一步发现了四大怀药的优秀原始本性。因而此说流传至今,并成为品牌。

古怀庆府的四大怀药的历史演绎了将近3000年。相传上古时代,炎帝神农氏身患重病,为医治,他带领文武百官,妻室家眷,跋山涉水,广走民间。在一个秋高气爽、晨气沁脾的季节,神农氏一行来至怀川时,当看到绿叶如盖、花团锦簇的美好景色和秀丽奇绝的灵山(今之神农山)风光时,大发感叹:“真乃神仙福地,药山矣!”遂在此辨五谷尝百草,登坛祭天,终得四样草根花蕊和水服之,不日痊愈。又令山、地、牛、菊四官护值,因人而得名“山药、地黄、牛膝、菊花”。这也就是后人所传“四大怀药”的最早起源。传说是美丽的,而焦作境内沁阳神农坛风景区的老君洼一带,至今还保留有“山药沟”、“地黄坡”、“牛膝川”、“菊花坡”等古地名。

1962年,国家从《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中草药中优选出44种作为“国药之宝”,四大怀药俱列其中。2004年沁阳市在努力推广“四大怀药”品牌,已获得了国家原产地标识。

由于中医治病养生,历来非常重视药材的出产地和加工炮制。”所谓物“离其本土,则千周同而效异”,这也正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缘由。怀药一旦离开了怀川这片沃土,药性便大打折扣。而即便是在焦作本土,所有的药农也都知道,怀地黄种植一茬后,土地至少需要八年才能复种,而怀山药也需最少五年不能重茬。

山药

《神农本草经》称薯蓣,一名山芋,药用其根,因其药效可与人参相比,又称“怀参”。

怀山药系重要滋补药品,它能滋补益肾、健胃化痰、补中益气、祛冷风、镇心神、安魂魄、长肌髓。

近代科学分析,怀山药含有大量蛋白质、淀粉、赖氨酸、胆碱、皂甙、脂肪等。

临床常用于治疗泻痢、遗精、肾虚健忘、虚劳瘦弱、神经衰弱等症。

生怀山药也常用于手足冻疮、痰喘、尿频等症。是中药方剂中常用补药之一。

加工后的怀山药称光山药。光山药入药前要进行泡制,即用清水泡3-4成,捞出润透,晒至四成干,闷润至内外均匀,切片、晒干可入药。

怀山药可分为3类:沙土山药、垆土山药,最好的为野生铁棍山药。

地黄

地黄,原系野生,最早生长于咸阳一带,后传至各地。中国数省均有生产,但其最佳者为'怀地黄'。

李时珍《本草纲目》:'江浙壤地黄者,受南方阳气,质虽光润机时力微;怀庆府产者,禀北方纯阴,皮有疙瘩而力大。'所以古今中外人们都以'怀货'为贵,产地因历史上的怀庆府而得名,位于今河南沁阳一带。

地黄可分为生地和熟地两种。

《本草纲目》载:地黄生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需用之,熟则微温,而补肾,血衰者需用之。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黄。'

熟地,药用'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利耳目、黑须发、通血脉',确系祛病延年之佳品。

牛膝

《神农本草经》称牛膝,又名百倍,宋朝称怀牛膝为怀州牛膝,明朝后称怀庄牛膝,通称怀牛膝。

李时珍曰:“本经又名百倍,隐语之,言其药之功,如牛之多力也。” 牛膝,药用取其根茎。

近代科学分析,怀牛膝含有大量生物碱,其功能可以补肝益肾、强壮筋骨、通经络、散恶血。

临床常用于治疗寒湿,腰膝骨疼、腰膝酸软,四肢拘挛、经血不调、产后瘀血腹疼、血淋、跌打损伤及屈膝碍等症,是中药方剂常用通络活血药物之一。

牛膝入药,要切成四毫米左右的段。根据病情亦可用酒怀牛膝,即取切成的牛膝,黄酒拌匀,微润,置于锅内,用微火稍炒,晾干,即可入药。

菊花

菊花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怀菊就属于药用菊。祖国医学认为,菊性寒,历经寒暑,得天地之清气,有清热、解毒、祛风、平肝、明目等功效。根据中医的传统经验,白菊花长于平肝明目,黄菊花多用于散风清热。

因此,明目多用怀菊,清热多用杭菊。神农本草经:'菊服之轻身耐老'。说明菊花有一定的补益作用。从汉代起,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而今,菊花不但有清香之气,使人神怡,而且有明目、祛暑的作用,可缓解两眼昏糊、头晕、头痛等。将菊花晒干,装入布袋中作枕芯,名'菊花枕' ,枕之使人闻到芳香,有清脑明目,降低血压之功。《本草纲目》就有'菊花作枕明目'的记载。

四大怀药的地理特征

四大怀药之所以成为自古医家所推崇的道地药材,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地的气候特征。

焦作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被山河怀抱,夏时称“覃怀”,后称“怀州”,元称“怀孟路”,明清为“怀庆府”。

今原怀庆府属地建为沁阳市(《中华文明怀川寻根》)。北依巍巍太行山,南临滔滔黄河形似牛犄角的一片平川,世称“牛角川”,而“怀”贯地名之始终,或许取的就是太行与黄河的怀抱之意。“牛角川”的平原也因之被称为“三百里怀川”,采撷了黄河上游各个地区不同地质条件的丰富营养,又吸纳了太行山岩溶地貌渗透下来的大量微量元素,加上太行山的蔽护,集山之阳与水之阳于一体,土地疏松肥沃,排水快捷,雨量充沛,水质奇特,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春不过旱、夏不过热、秋不过涝、冬不过冷”的气候环境,最适宜山药、地黄、牛膝等蓄根类药材的生长;菊花虽以花瓣入药,但其生长环境也与怀川的气候与地理环境相吻合。

这里独一无二的天时、地利,是四大怀药能够冠绝天下的基本条件。

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物离其本土,则千周同而效异”,遍搜浩如烟海的医药典籍史册就足以印证四大怀药作为道地药材的点点滴滴。中医治病养生,历来非常重视药材的出产地和加工炮制。孙思邈《千金药方》云:“用药必依本土。”因而中医药界有“非地道药材,就没有中医”之说,

这就是中药,它不是普通的植物,因其特殊的生长环境,造就了它独特的药用功效,看完后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

实话告诉你们:我们傲娇着呢!

微信搜索: 一药一味? 了解更多中药知识!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939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