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被没顶淹1天以内的,稻苗生长基本不受影响;没顶淹2~3天的,排水后补救措施得当,对产量影响不大;没顶淹3天以上,对产量有较大影响,受淹时间越长减产越重;受淹7天以上,产量极低,甚至绝收。水稻被没顶淹4天,被淹期间有持续降雨,雨水中氧气含量较高,能使田水中氧气含量不过低,有利于水稻存活,上述水稻应该不会死亡。水退下后,及早喷施一些调节剂加叶面肥加快恢复,可以用甲壳素、海藻精 、 芸苔素内酯 、碧护等调理剂加硫酸锌加生根剂加恶霉灵加叶枯唑喷雾,间隔5天连续喷施一次。
洪涝后水稻生产的补救措施有哪些?
水稻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涝灾,低温,高温和台风。
旱害:我国北方稻区,春季气温回升较快,徂春季雨水较缺,形成 严重春旱;云、贵、川等山长、高原地区,以及鄂、湘西山区,基本上靠自然降水或塘坝灌溉栽种水稻。由于地形复杂灌溉条件差,加上径流量大,连续无雨,则形成春旱;四川省盛行冬水田就是群众抗春旱的经 验。两广、海南地区春旱的原因是处于单一气团倥制下,不能形成较大量的降水而露旱象;长江中下游,以及福建、江西、两湖等地区,夏季太平洋副热带气团控制下,形成稳定炎热的天气,蒸发量大,降水量小,极易造成严重缺水,伏旱严重,并时常伴有髙温热害,对这一地区的高产稻作物威胁严重,如果连续发生秋旱则损失更大;我国广大西北地区,地处大陆腹地受夏季风影响甚弱,伏旱、秋旱多为严重。
涝害:雨涝多发生在雨季,夏、秋季的大暴雨,往往给水稻生产 造成严重损失。雨量过分集中,造成洪涝灾害。北方稻区暴雨多发 生在7?8月;南方则多发生在6?8月;四川盆地发生在9月;华由 地区甚至在9?11月仍有集中的大暴雨。
暴雨的季节分布表明,南方中稻全生长季和双季晚稻生长初期 受洪涝威胁最大。内涝则是由于地形影响而形成的,多发生在地势较低的地区,如圩区、河谷、平坝等地区,内涝的发生更加剧了雨涝危 害。例如1981年8月四川稻区发生了特大洪涝,损失严重。
水稻低温冷害:低温冷害是全国性的水稻灾害。南方稻区三熟制或双季稻区早稻生长处于由低温到高温阶段,早稻栽插过早,在其减数分裂时期仍有遇到低温的危险,常造成危害;晚稻生长是处于高温到低温的阶段,插栽期、品种类型和农业技术措施不当,则使其在抽穗开花期及灌浆期遇低温危害。因为此时华南正是寒露季节,故低温冷害在南方稻区又称为“寒露风”;长江中下游地区称为“秋季低温危害”;东北地区又称为“哑巴灾”。
水稻的髙温热害:盛夏伏旱期,光照强烈,当最髙气温上升到 35℃以上时,空秕率显著增加,所以通常以日最高气温35℃作为高温伤害的临界栺标。在开花期遇高温,造成花芯干枯,空粒增多,谷 粒形成期遇高温,导致“髙温逼熟”而减产。从气候资料分析,在我国 北方稻区,水稻生长季节内,很少有高温危害,个别地区有》=35℃高温出现,也不严重。水稻的高温危害多发生在长江以南地区,而且沿 海地区也不严重,多在浙江和福建西部,江西、湖南以及广东的东北部地区。
台风危害:台风侵袭常属狂风暴雨危害。台风经过的地方水稻 常常出现倒伏,损失最重,可减产一半。黄熟期倒伏减产1?2成。 此外,台风暴雨引起洪涝,直接侵浸农田,形成水涝灾害;台风过后, 稻株受伤,多引起水稻叶枯病的大发生,危害更大。但是,在我国南方稻区的非沿海省份,伏旱严重。台风发生后,风力到这些地区已不很强烈,而台风雨却解除了旱象。台风不但无大害而免除旱害,有益于水稻生产。
南方水稻区夏季降水频繁,水稻常因洪涝灾害造成减产,及时采取措施,减轻洪涝灾害对水稻的生产十分重要。洪涝后水稻生产可采取以下补救措施:
(1)要及时开渠排水,缩短禾苗顶部受淹时间。
(2)及时洗苗扶苗,促进禾苗快速恢复生长,减轻危害。
(3)水稻受涝后,叶片损伤,增加了感病的机会,病菌易侵入稻株而发生多种病害,应加强田间病情检查。
(4)注意田间观察。视灾情追肥。
(5)根据洪涝灾害的严重程度,确定蓄留再生稻的田块。水稻洪涝后通过田间鉴定稻茎已经枯死腐烂,则应立即改种秋玉米、秋甘薯、蔬菜等其他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