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型杂交水稻的相关人物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08:28:22
字号:

袁隆平,中国农业学家。祖籍江西德安,1930年出生。1959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他是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也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袁隆平是 在世界上第一个育成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的人,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籼型杂交水稻的相关人物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入选理由:因其为亿万人民的粮食安全取得了突破性的科学成就而荣获2004年度世界粮食奖。

世界粮食基金会今年3月29日在华盛顿宣布,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研究专家袁隆平教授和非洲水稻专家蒙蒂·琼斯博士共同被授予2004年度世界粮食奖。世界粮食奖基金会主席肯尼斯·奎因称赞这两名水稻专家"为大大提高亚洲和非洲亿万人民的粮食安全取得了突破性的科学成就"。世界粮食奖设立于1986年,由世界粮食奖基金会每年颁发一次,授予"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数量充足的粮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此奖被看作是国际上在农业方面的最高荣誉。

有人评价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传统的、经典的育种技术水平上的产物。毋庸赘言,当前的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确实炙手可热,前景也确实诱人。从社会发展史上看,人类在地球上站立之后,先是有了农业,才出现商业、工业;先是有了农民,而后才出现商人、工人等其他职业。从人的原始本性讲,先得解决温饱问题,才有追逐现代化的气力,基因、蛋白质工程对中国广大尚未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的农民来讲,是一块不能充饥的画饼。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传统的、经典的育种技术水平上的产物,但正是这种中国的、传统经典的育种技术水平上的产物,对西方人的传统观念、对经典的布朗先生响亮地说了声“不”。

试想,在今天分子生物学的中西方较量中,中国人无论从哪方面都落后于人,而能有像袁隆平这样对西方人响亮地说了声“不!”已很不易。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也在循人类发展的轨迹,一步步从传统、经典向分子生物学深化,已有了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从大科学的视角看,传统与经典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昔日的分子生物学的经典,可能被今日细胞学、生理学所否定,科学应该是使世界万物越来越简单。用小平同志的那句经典:不管黑猫、白猫,逮住老鼠的就是好猫,来评价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最为合适。40年来,袁隆平以他特有的农民情结、农民的劳作态度,用科学的手段,为农民提供了赖以温饱的大米饭。

民以食为天,只要一端起饭碗,袁隆平的名字就会被人提起,尤其是被农民兄弟长久地提起。中国是农业大国,很多历史上的伟人都脱胎于农民,是中国亿万贫困的农民造就了我们中国历史上许多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艺术家,袁隆平尤其得天独厚。在我们这个农业大国里,他以默默无闻的敬业精神,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以时刻挂念农民的心态,成就了他农业科学的大业。

袁隆平是一个地道的农民,无论之前媒体怎样描述他多么体面的出身,具有多么优雅的爱好,从外表上看他与中国大地亿万农民别无二致。袁隆平确实出身书香门第,业余也确实喜爱拉小提琴,但几十年来,为杂交水稻风里雨里的田间劳作,知识分子的温文尔雅,在他身上已荡漾无存,剩下的是黝黑的脸面,直率朴实的谈吐,一双满是沧桑的老手,一身只有“出客”才穿的西服。袁隆平是一位科学家,但却是一位充满农民情结的科学家。

袁隆平的农民情结应该是在他立志学农、把农学作为自己终身职业的那一刻就有了。但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一生做好一件事,他对自己专业的热爱是真爱,而不是做秀。40年来他一直是在用心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心无旁骛,坚守初衷,终于在上世纪60年代的某一天,那棵在日后的水稻杂交中起关键作用的野生不育株出现在他眼前,机遇赐予了做足了准备的袁隆平。而且,袁隆平在他当初忘我投入时,并没想到回报,他把当农民、为农民吃饱饭当作了他一生的乐趣,乐此不疲。只有做到忘我的投入,才会有如此回报——袁隆平创造了许多惟一:获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天上有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中国证券市场有一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隆平高科”股票等等。能把农民当好、把解决农民吃饭问题做到当前顶端水平的只有袁隆平,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粮食品种育种中,养活人数最多、经济效益最高的只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袁隆平曾梦想:"稻子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谷粒像花生米那样大", 袁隆平的这个梦想也是亿万尚未解决温饱的农民的憧憬,为此他付出了40年的心血。虽然梦想还未最后实现,但袁隆平的高产,质优杂交水稻已在全国大面积种植,从1976年到2003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常年种植已达2.1亿亩左右,约占全国水稻面积的一半,产量占水稻总产量的近60%,为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发挥了重大作用,其技术和应用取得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农民只会在肚中无食时念想香喷喷的白米饭,而袁隆平在念想香喷喷的白米饭、念想农民肚中无食的同时,还想着怎样把白米饭弄到碗里。40年后我们来看袁隆平所走过的路程,袁隆平先是吃了比农民还多的苦头,付出了比农民还多的辛劳,才得到第一手科研资料,在此基础之上才有科学家可言。 “杂交水稻之父”之誉,非水稻种植技术娴熟之人莫属,袁隆平是先当了农民,再当科学家的,能把农民与科学家和谐为一体的只有袁隆平。

脑子里曾经不断回想某媒体曾刊出的一幅袁隆平在万倾稻田中拉小提琴的摄影作品,那时的袁隆平应该是沉浸在曼妙的音乐之中,画面很浪漫,很美,但无论如何,真正属于袁隆平的还是他堪称“中国第一农民”的本色。

袁隆平简历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育种及杂交水稻研究。70年代初,袁隆平利用助手发现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败”作为杂交水稻的不育材料并发表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70年代中期,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现我国杂交水稻的各个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此后,他又提出“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概念,国家“863”计划据此将两系法列为重要项目。1997年,他在国际“超级稻”的概念基础上,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在实验田取得良好效果,亩产近800公斤,引起国际上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解决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难题奠定了基础。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905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