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主要分为籼稻和粳稻。籼稻多分布在低海拔和温暖地区,籽粒狭长,粘度小,膨胀大;粳米多分布在我国北方省份或高海拔地区,颗粒短而圆,黏性强,膨胀小。广西位于祖国的南部,山川秀美,多产籼稻。广西多年生籼稻种植面积约2500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80%以上;籼稻年产量约为1000万吨。籼稻在广西种植广泛,分布于全区,主要集中在桂平、平南、岗南、岗北、兴业、武宣、香洲、永福、临桂、武鸣、上林。大部分地区早、晚稻种植籼稻,生产周期为2-12月。广西优质籼米大部分加工成籼米出售,少部分用于加工成米粉和食品。著名的有上林、田东、桂平、永福、岗南、香洲的优质米,东兰、巴马的富硒米。香洲县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水源来自大瑶山,无污染,富含各种矿物质。生产出的香洲米晶莹剔透,清香绵软,口感好。代表性品种有“七桂粘”和“桂香粘”。
广西毗邻粤港澳,历史上曾是大陆向香港出口大米的重要省份之一。广西是水稻生产大省,种植优质籼稻历史悠久。黄壳油詹、白壳油詹、水芽詹、鹅塘詹、雁詹、西山詹曾是广西历史上著名的优质水稻品种。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广西开发种植了一号、特美、05詹、团黄詹、西黄詹、马坝小站等优质品种,出口港澳,成为向香港出口大米的主要省份之一;曾占出口香港大米的30%,仅次于广东省;出口量最大的是1984年,出口量达到9万吨,出口市场价值超过1亿美元。随着东盟国家和中国其他省份优质稻米生产的快速发展,以及该地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广西优质籼稻的市场份额下降,主要是满足区域需求和部分销售到广东市场。从生长情况来看,江南和华南地区的早稻大多处于乳熟期,湖北和安徽处于抽穗灌浆期。
因为洪水,江西省已经提前赶到受灾地区和洪水地区收割早稻。农业调度数据显示,截至7月中旬,全省早稻收获面积1156.7万亩,其中鄱阳湖流域35个早稻重灾区县7月11日至16日共抢收早稻643.8万亩;全省早稻受灾面积449.5万亩,总产量主要集中在鄱阳湖地区。根据7月19日农业形势调度数据,早稻收获118.5万亩,中稻收获72.2万亩,晚稻种植和种植进度普遍滞后,尤其是鄱阳湖周边地区。湖南省洞庭湖流域、湖北省仙桃市、安徽省巢湖等地也不同程度遭受洪灾。湖南岳阳早稻单产500-600kg/亩,比去年减少200-500kg/亩。由于持续降雨,部分地块早稻被淹,新季早籼稻青粒多,不饱满,水分过多,不得不晾晒,芽米比例大幅增加。总的来说,2020年早稻增加的面积可能很难弥补洪水造成的面积损失,新季早稻的产量和品质也不会像前一年那样好。
在市场关注早籼稻产量的同时,中籼稻的生长和双季晚稻的种植也值得关注。由于中籼稻处于分蘖拔节期,受洪涝灾害影响,部分一季稻长期浸泡在水中,生长进程可能会延迟,有效穗数也可能减少。超过4天不顶,可能面临减产20%以上,超过10天甚至可能无法收割。至于晚籼稻,受降雨影响较小地区的插秧已经基本结束,而湖泊地区和早期洪涝地区的农民,由于害怕二次洪涝,仍在观望。2020年江西省晚稻种植任务1870万亩。截至7月19日,江西省早稻收割进度仅为82.9%,晚稻种植进度仅为46.1%。7月22日,全省已种植晚稻1393.5万亩,这是近年来缓慢的一年。据中央气象台消息,江南中南部和华南部分地区35℃-37℃的高温将持续到7月下旬,部分地区38℃-40℃。一些农业专家担心洪水过后会有干旱。
农村种植水稻,不用化肥,全部用农家肥能有高产量吗?
水稻的品种,在文字记录较早的《管子·地员》篇中,记录了10个水稻品种的名称和它们适宜种植的土壤条件。以后历代农书以至一些诗文著作中,也常有水稻品种的记述。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在稻田种类、耕作时间、播种和育秧、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元代农学家王祯的《农书》中将田地分为9类:井田、区田、圃田、围田、柜田、架田、梯田、涂田和沙田。同水稻种植有关的是围田、柜田、架田、梯田、涂田和沙田这6类。
太湖地区的围田,约起源于春秋,战国至秦渐有发展,至汉时进一步拓展。早期的围垦,因水面大,下游泄水通畅,粮食增产显著。
为了解决洪涝问题,古人将围田与开挖塘浦同时并举,从而逐渐形成了横塘纵浦之闾,围圩棋布的塘浦圩田系统。
架田又名葑田,是在沼泽中用木桩作架,挑选菰根等水草与泥土掺和,摊铺在架上,种植稻谷。这样种植的作物漂浮在水面,随水高下,不致淹没。宋元时,江南、淮东和两广就有这种架田。
古人为了扩大耕地,向山区要田就是梯田,向水面要田就是围田。如四川湖南等省的“塝田”,粤北和赣东的“排田”。还有古书所称的“口田”、“雷鸣田”、“山田”、“岩田”等。
关于水稻的耕作制度,水稻原产一般一年只能种植一季。自从有了早稻品种,种植范围就渐向夏季日照较长的黄河流域推进,而在南方当地,就可一年种植两季以至三季。比如明代出现的三季稻就是。
从宋代至清代,双季间作稻一直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的主要耕作制度;双季连作稻的比重很小。太湖流域从唐宋开始在晚稻田种冬麦,持续至今。
历史上逐步形成的上述耕作制度,是我国稻区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持续增产,而土壤肥力始终不衰的原因。
原始稻作分化出旱稻和水稻以后,水稻最初是直播。南北都一样。至于育秧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则原因不同。北方的育秧移栽,出于减轻草害,南方的育秧移栽虽然同样有减轻草害的作用,却与复种制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多熟
制发展后,移栽是解决季节矛盾的有效措施。
水稻的灌溉用水最初是利用天然的河流,通过开挖大小沟渠、坡塘蓄水、用堤防止外水侵入等措施,开辟成可种稻的稻田,已经是相当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比如典型的是都江堰,已经使用了两千多年,是四川粮仓的基本保证。
水稻生产的重点在南方,秦汉时期南方未充分开发,所以水利兴修多以北方为主,到唐宋以后,全国经济重心移至长江流域,人口增加,稻田开辟,水利条件的保证也随之很快发展。此外,古人在田高水低的地方用翻车、筒轮、戽斗、桔槔等灌溉工具。
关于稻田的灌溉技术,早在西汉《氾胜之书》中即有精辟的叙述:稻苗在春季天气尚冷时,水温保持暖一些,让田水留在田间,多晒阳光,所以进水口和出水口要在同一直线上。夏天为了防止水温上升太快,让进水口与出水口交错,使田水流动,有利于降温。
关于水田施肥的论述首见于南宋农学家陈旉的《陈旉农书》。其中认为地力可以常新壮、用粪如用药以及要根据土壤条件施肥等论点,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在水稻施用基肥和追肥的关系上,历代农书都重基肥,因为追肥最难掌握。但长时期的实践经验使古代农民逐渐创造了看苗色追肥的技术,这在明末《沈氏农书》中有详细记述。
塘浦圩田系统
我的回答可能有很多人都持反对意见,但是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
全部用农家肥可以达到高产!但是按照现在综合用肥的方法种植肯定是不可能的,想要达到高产,必须要结合水稻的需肥特点和农家肥的特点合理布局,这样才能够实现高产。但从实际出发,我个人建议采用有机肥与化肥结合使用,这次才能高效种植,既能节约时间成本,又能够可以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及时调节。
为什么我会给出这个答案,就跟着我一起走进我的童年时代吧!
我小时候大部分时间是在姥姥家度过的,因为他们家人口多,所以分的地也相对多一些,东一块西一块,加起来差不多有8亩水田,可这么多地,也无法满足10多口人的嘴。在姥姥她们那个年代,种植水稻哪里有多少化学肥啊,清一色的农家肥,而且农家肥都不够用,那时候种出来的水稻产量差不多只有现在产量的一半。一亩地能达到500斤那就是天文数字了。而我傻舅就创造出了奇迹,将一块不足2分田的地种出了220斤的收成。
在解析问题之前,我认为我们要先来了解下农家肥和化肥都有什么特点。1、农家肥
优点:农家肥是营养物质非常全面的有机肥,不仅含有氮磷钾基础元素,还含有钙、铁、镁、硫等中微量元素,这对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而且农家肥还有疏松、透气、保温、保肥的能力。缺点:农家肥费效慢,各种营养物质含量少,使用必须经过充分腐熟,使用投入人力较多,而且味道难闻。2、化学肥料
优点:肥效快,肥力足。
缺点:化学肥相对来说元素单一,不含有机质,种类众多使用方法差异大,长期使用土壤容易酸化或者碱化。
如何使用农家肥才能达到高产呢?还是要从我傻舅的经历说起,我傻舅能够让2分地在当时获得220斤的高产。主要是因为他每次去放牛的时候都会将上坡上的干牛粪收集起来,待放牛回家时将它们扔进这块地里。日积月累,这块地里的养分不仅均衡,而且充足,在同样的环境下,这块水稻自然就生长得更好,收获也自然就多。
结合农家肥的特点总结:全部用农家肥要想获得高产,那就必须提前施足肥料,必须精准把握每个生长期的需肥特点,提前做好准备,如果想短时间弥补肥力不足,那就无法获得高产了。
从实际出发,农家肥结合化学肥合理用肥是省事又省力的高产秘籍。为什么呢?1、农家肥作为底肥使用,一方面可以改良土壤,为水稻营造一个更好的生长环境。
2、化学肥可以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及时补充植株所需要的养分,可以达到快速补能的作用,使作物生长更健壮。
总结:全部用农家肥是可以达到高产的,但是费时肥力,不容易把握每个生长周期的需肥特点。从实际种植来说,农家肥结合化肥是我们高产种植最方便快捷的方法,是最优秀用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