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干茶。“细、圆、紧、直、多白毫”,是信阳毛尖的显著特点,嫩芽或一芽一叶肯定比粗老大叶制成的成品要“细、圆、紧、直”得多了。银绿翠润,是信阳毛尖茶色的特点。茶条细紧、圆直、鲜绿、光润等特点都是在揉捻工序的熟锅这一步骤中形成的。只有高水准的加工工艺方能将上好的鲜叶制成上好的茶。看干茶另外需要做的就是闻干茶香,色泽“银绿翠润”的信阳毛尖一般而言必然香气怡人。而如果干茶中有一些杂味,如青臭味,很可能是制作工艺出了问题。例如,鲜叶不经摊放直接加工或者杀青程度偏轻导致杀青不透,容易带有青臭味。
2、捻干茶。这一步就是食指、拇指用力搓捻干茶,判断茶叶的干燥程度。信阳毛尖的最佳含水量应该在6.5%左右。含水量过高,茶叶内部容易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加速茶叶陈化老化,品质下降快,严重的还可能霉变、滋生细菌。含水量过低也有一些弊端,运输过程中,条索容易折断,白毫容易脱落,茶叶易形成大量碎末。含水量适当的信阳毛尖,用手指用力搓捻,应当是有部分粉碎,亦有部分捻断的条索。如果搓捻之后,仅有少量粉碎甚至没有粉碎,说明含水量过高;搓捻之后全部粉状,说明含水量过低。
3、冲泡看汤色。首先是冲泡,专业人士建议,茶叶评审中冲泡用水最好是100℃。而日常饮用绿茶,80-85℃水温就可以了。100℃的水温能使茶叶释放出更多芳香物质和水溶性物质,更便于品出茶叶的滋味。为了便于观察,建议选用玻璃杯泡绿茶。
信阳毛尖茶叶怎么处理的
1、看颜色。信阳毛尖的颜色清透鲜润,茶叶干干净净,不含杂质。
2、品茶香,信阳毛尖茶叶经过冲泡后,香气高雅清幽,茶香持久,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
3、品茶水,信阳毛尖的汤味醇香,味道清爽、回味生甘。
4、看茶叶的外形,外形均匀整洁、颜色鲜绿有光泽。具体来说,茶叶的叶芽越细嫩,品质越好,液压比例越高,越能突出茶叶的好品质。符合以上特点的,就是优质的信阳毛尖了。但茶色泽较暗,白毫损耗多,香气低闷,就无新鲜口感了。
1、摊放,毛尖嫩芽采摘回来后第一步,信阳毛尖茶加工的前处理工序。鲜叶摊放过程中发生轻微的理化特性变化,部分蛋白质发生水解,氨基酸含量会增加;结合态的芳香化合物降解为游离态成分,增加可挥发芳香物质,提高香气;随着鲜叶的化学变化,鲜叶的含水量也发生变化,鲜叶脆性降低,鲜叶的可塑性增强。同时由于水分降低,杀青过程蒸发量减少,杀青锅锅温易于稳定,容易控制杀青质量,制成的茶叶颜色翠绿,鲜度好。经过摊放后炒制,品质优于现采现制的茶叶。
2、筛选,筛选,主要是按照信阳毛尖的采摘鲜叶来分出不同的品种、不同等级、不同的采摘时间,当然异物也是被清除掉。
3、杀青,杀青是制茶技术的关键工序之一。杀青的作用是去除茶叶里的水分,历时7-10分钟,茶叶含水量在55%左右。“青”指鲜叶,杀青顾名思义就是破坏鲜叶的组织。杀青过程即采取高温措施,使鲜叶内含物迅速地转化。杀青不仅会破坏酶的活性,还要使内含物转换为各类茶制茶特有品质的基础。
4、捻揉,捻揉(熟锅)锅温80-100度,历时7-10分钟,茶叶含水量在35%左右,熟锅的作用是使茶叶成形。
5、抓条,甩条,操作法达成条索的细紧圆直。“抓”的操作,使茶条在手中转动下而循序地压于锅壁上受到摩擦,逐渐达到条形紧直,“甩”的操作,将茶散于锅中使受热均匀,并蒸发水分收缩条形。“抓”、“甩”操作开始时用力须轻,随着茶的逐渐干燥而用力渐重,当炒至条索已紧直,茶约有八成千时为适度。
6、拉烘,将熟锅陆续出来的4——5锅茶叶作为一烘,均匀摊开,厚度以2cm为宜,选用优质无烟木炭,烧着后用薄灰铺盖控制火温,火温宜(90——100)℃。根据火温大小,每(5——8)min轻轻翻动一次,经(20——25)min,待茶条定型,手抓茶条,稍感戳手,含水量为15%左右,即可下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