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有哪些特产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03:04:23
字号:

通江银耳

巴中有哪些特产

通江银耳是中国著名特产,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

银耳性中平,味甘,有很高的营养价使富含蛋白质、脂肪、多糖和多种维生素。具有滋阴养胃、补脑强心、益气和血、生津止咳的功效。为高血压、动脉硬化、阴虚火旺病人的调养佳品。银耳所含的多糖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

巴中 通江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多种食用菌的生长,是银耳的发源地。通江县有一百五十多年银耳栽培历史,被誉为“中国银耳之乡”,现有耳林资源7万公顷,年产银耳60万千克,开发出银耳食品、银耳饮料、银耳保健品、银耳化妆品等系列产品10多个,年产值1亿多元,成为县城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推动银耳产业化进程,通江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通江县银耳产业发展局,专门从事银耳产业发展的规划、组织、管理和服务,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欢迎海内外客商来通江从事段木银耳集约化生产、精深加工和产品流通。

南江翡翠米

南江翡翠米的特点是无污染、营养丰富,饭粒光亮油润、口感柔韧、略带糯性。南江翡翠米曾出口法国、古巴,并长期畅销于成都、攀枝花、甘南等地区,在周边市场更已成为人们的首选大米。

翡翠米仅产于四川省南江县长赤区。该区位于大巴山脉米仓山南麓。这里山清水秀、风光秀美,森林覆盖率达42%,平均海拔800—1000米,日照充足,生态条件独特,是传统的稻谷主产区,被誉为“南江米粮仓”。在稻谷生产过程中,因地制宜,大量施用“农家肥”。长期以来当地政府,始终注重生态与环境保护,在种植业中,倡导保持传统耕作方式,发展“稻田养鱼”,明令禁止销售使用高残毒农药,大力推广生物技术防虫治病,使种植业与生态环境形成了良性互动。目前,该区已列为“巴中地区绿色优质稻基地”。

南江黄羊

南江黄羊羊肉肉质细嫩,容易被消化,多吃羊肉只能提高身体素质,提高抗疾病能力。而不会有其他副作用,所以现在人们常说:“要想长寿、常吃羊肉”。

南江黄羊是南江县经41年培育而成的我国第一个肉用性能最好的山羊新品种,以其个体大、生长快、适应性强而著称。它是从1954年引种杂交改良大巴山区的本地山羊开始,所获四川铜羊和含努比羊血缘的杂种公羊同金堂黑羊、本地山羊母羊杂交的后代,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适应了当地生态条件,经过横交及多年的定向培育而形成的。于1995年10月正式通过国家级鉴定。1996年农业部正式将南江黄羊命名为“我国目前肉用性能最好的山羊新品种”。十余年来已向全国十四个省及本省110多个县(市)推广,总量已达10万多只,在各地无论是纯繁还是杂交,效果均十分显著,特别是改良效果好,杂交优势十分明显,其优势率均达到50%以上,最高可超过100%。其繁殖力和生产性能均接近和超过原产地指标。

巴山银杏

银杏又称为“白果”。“巴山银杏”因其独特的地理特征,而成为四川省最佳的银杏适生区而得名。大巴山山脉位于秦岭以南,横亘于四川省盆地北部和东北边缘,包括南江、通江、镇巴、万源、城口等地,境内最高峰为南江北面的光雾山。

大巴山以南为我国著名的第三纪植物的避难所,幸存下来的古老的孑遗植物银杏主要分布在大巴山以南的南江、通江、镇巴、万源、城口。尤以通江县的银杏资源丰富、品种优良,质量上乘,以“巴山银杏”冠名,名符其实。

“巴山银杏”是世界上现存裸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是特等优质的经济林木,树龄可达数千年,有“活化石”之称,银杏原产于长江中下游,后引种各地,历史悠久。

“巴山银杏”对土壤和气候的适应性较强,树高可达40米,胸径可达5米,一般实生苗约20年后结实,40年后进入盛产期,人工大砧嫁接后2—3年即能结实。银杏属阳性喜光向阳树种,深根系、耐旱,抗大气污染。但不耐水涝,不耐阴,抗风力差。

银杏果仁俗称“白果”,营养丰富,药食两用,通江百姓用白果做食疗历史悠久,有银杏止咳汤、白果银耳粥、白果腊八粥等。《日用本草》、《本草纲目》、《医林要集》等中医古书也将白果列为重要药材。近现代研究表明,白果及其附属产品在治疗高血压、心脑血管、牙齿虫龋、小儿腹泻、痤疱疽瘤、慢性淋浊、遗精遗尿等方面功效显著。银杏叶提取物中含160多种成份,主要是黄酮甙及银杏内酯等,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就有44种。银杏叶提取物还可研制成营养口服液、保健品和化妆品等。其花粉、外种皮都是较好的制药原料。

“巴山银杏”是优良的用材林树种。其木材结构匀称、纹理致密,不翘不裂,耐腐蚀性强,是工艺雕刻、精美家具、豪华建筑以及室内维修的优良材料,素有“银香木”之称。

“巴山银杏”适应能力强,是速生丰产林,可以提供大量的优秀木材、叶子和果实,同时还可以绿化环境、净化空气、保持水土、防治虫害、调节气温、调节心理等,是良好的造林、绿化和观赏树种。“巴山银杏”树冠高大、雄伟挺拔,世界上各大中城市已把银杏作为庭院、街道和园林绿化树种广泛栽植。已有不少专家支持将银杏立为“国树”。植于商代的山东莒县浮来山定林寺的古银杏树、植于晚宋的鹁鸪山鸳鸯合欢古银杏、颇受宋代苏东坡喜爱的净居寺银杏现都已成为“国宝”。

据统计,通江县现有投产的银杏大树8800株,常年产量在100斤以上的盛产树2800多株,百年以上的古银杏树142株。

南江金银花

南江有丰富的金银花本地种质资源和丰富的野生种植资源。早在60年代初,南江县在全国率先人工栽培金银花,70年代初,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南江召开了“金银花人工栽培现场会”,1981年南江被列为“全国金银花基础县”1999年10月,南江被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协调领导小组列为首批13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全国金银花种植示范区”之一。

通江茶叶

通江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宋代通江茶叶生产的规模和品质就享誉华夏,罗村茶就属四川八大名茶之一。全县现有茶园面积5.5万余亩,其中投产茶园3万亩,2005年全县茶叶产量820吨,其中名茶25吨,优质茶380吨,产值达2685万元,名优茶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名优茶生产基地初具规模。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开发的“天岗银芽”、“天岗云雾”、“罗村茗眉”、“佛龙香茗”、“翰林茶”、“汉城银毫”、“龙虎银芽”等十多只历史名茶和创新名茶获部、省级名茶称号。到2002年建成名优茶生产基地20000亩,a级绿色食品(茶叶)基地10000亩,无公害生产基地15000亩。通江雨量市沛,气候适宜,土壤含硒丰富,茶园远离工厂、农田、森林覆盖率高,生态良好,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既有利于建立生态高效茶园,又有利于生产安全、卫生、营养的高档名茶,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及有机茶。

罗村茶

通江罗村茶为恢复名茶,产于通江铁溪镇罗村。在唐、宋时品质超群,被列为四川八大名茶之一。1994年获四川省第三届“甘露杯”优质名茶证书和奖杯。2005年获中茶杯一等奖。

罗村茶产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具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罗村茶以一芽一叶初展为原料,一般清明前后开采,其工艺流程是:拣剔→摊青→杀青→抖散(清风)→初干→做形→回潮→烘焙→分级包装。

罗村茶的品质特征:外形扁平、直、匀整、色泽嫩绿、香气清香持久、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纯回甘、叶底黄绿匀亮。

天岗银芽

天岗银芽为创新名茶,属绿茶类,创制于1990年,产于通江县火天岗茶场。1990年获四川省首届“甘露杯”优质名茶证书和奖杯;1993年参加泰国龙马展览并获银奖;1995年参加中国新技术、新产品交易博览会获银奖,同年获农业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质奖。

火天岗位于我国三大富硒地段之一的秦巴山区南段海拔1200—1500米,现有茶园面积150公顷。茶园多为建园基础好的集中连片的梯级茶园,栽培管理精细,茶园四周林木葱郁、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洁净、晨浴朝阳、晚罩云雾、土壤泉润,是出名茶的绝好环境。

采摘于清明、谷雨季节1芽1叶初展或开展的初嫩芽叶为原料。通过摊青→杀青→散湿→造型→烘焙→整理包装而成。成品茶的品质特征为:外形扁平、挺秀、匀整、色泽油润、满身披毫、香气馥郁持久,汤色清澈明亮,滋味甘醇鲜爽,叶底嫩匀成朵鲜亮。

川明参

川明参是一种名贵的中药品,即可药用,也能食用,是集医疗、食疗为一体的古之贡品。具有补肺、健脾、强身等功能,国内市场每年需求量2万吨以上,巴中市积累了川明参种植的经验,常年种植1万亩,产量约5000吨以上。

目前,巴中市已建立了3万亩川明参种植基地,年产川明参2万吨,且巴中市双林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已研制的川明参泥,产品生产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权,产品1994年、1995年获四川省优秀产品称号。年产量300吨,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广州、深圳等全国20个大中城市。

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红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山银花Lonicera confusa DC. 或毛花柱忍冬Lonicera Dasystyla Rehd.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夏初花开放前采收,干燥;或用硫黄熏后干燥。

忍冬

英文名 FLOS LONICERAE

别名忍冬、银花、双花、二花

金银品种

1.1 淡红忍冬

Lonicera acuminata Wall.

落叶或半常绿藤本,幼枝、叶柄和总花梗均被疏或密通常卷曲的棕**糙毛或糙伏毛,有时夹杂开展的糙毛和微腺毛,或仅着花小枝顶端有毛,或全然无毛。叶薄革质至革质,卵状矩圆形、矩圆状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长4~8.5(~14)cm,顶端长渐尖至短尖,基部圆至近心形,有时宽楔形或截形,两面被疏或密的糙毛或至少上面中脉有棕**短糙伏毛,有缘毛;叶柄长3~ 5mm 。双花在小枝顶集合成近伞房状花序或单生于小枝上部叶腋,总花梗长4~18(~23) mm;苞片钻形,比萼筒短或略较长,有少数短糙毛或无毛;小苞片宽卵形或倒卵形,为萼筒长的1/3~2/5,顶端钝或圆,有时微凹,有缘毛;萼筒椭圆形或倒壶形,长2.5~ 3mm ,无毛或有短糙毛,萼齿卵形、卵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或有时狭三角形,长为萼筒的1/4~2/5,边缘无毛或有疏或密的缘毛;花冠黄白色而有红晕,漏斗状,长1.5~ 2 .4mm ,外面无毛或有开展或半开展的短糙毛,有时还有腺毛,唇形,筒长9~ 12mm ,与唇瓣等长或略较长,内有短糙毛,基部有囊,上唇直立,裂片圆形,下唇反曲;雄蕊略高出花冠,花药长4~ 5mm ,约为花丝的1/2,花丝基部有短糙毛;花柱除顶端外均有糙毛。果实蓝黑色,卵圆形,直径6~ 7mm ;种子椭圆形至矩圆形,稍扁,长4~ 4 .5mm ,有细凹点,两面中部各有凸起的脊。花期6月,果熟期10~11月。

产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及西藏等地。生于山坡和山谷的林中、林间空旷地或灌丛中,海拔1000~ 3200m 。

本种的花在四川部分地区和西藏昌都作“金银花”收购入药。

1.2 细毡毛忍冬

Lonicera similis Hemsl.

落叶藤本,幼枝、叶柄和总花梗均被淡黄褐色、开展的长糙毛和短柔毛,并疏生腺毛,或全然无毛;老枝棕色。叶纸质,卵形、卵状矩圆形至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 3~10(~13.5)cm,顶端急尖至渐尖,基部圆或截形至微心形,两侧稍不等,有或无糙缘毛,上面初时中脉有糙伏毛,后变无毛,侧脉和小脉下陷,下面被由细短柔毛组成的灰白色或灰**细毡毛,脉上有长糙毛或无毛,老叶毛变稀而网脉明显凸起;叶柄长3~8(~12)mm。双花单生于叶腋或少数集生枝端成总状花序;总花梗下方者长可达 4cm ,向上则渐变短;苞片、小苞片和萼齿均有疏糙毛及缘毛或无毛;苞片三角状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长约2(~4.5) mm;小苞片极小,卵形至圆形,长约为萼筒的1/3;萼筒椭圆形至长圆形,长2(~3)mm,无毛,萼齿近三角形,长约达 1mm ;花冠先白色后变淡**,长4~ 6cm ,外被开展的长、短糙毛和腺毛或全然无毛,唇形,筒细,长3~ 3 .6cm ,超过唇瓣,内有柔毛,上唇长 1.4~ 2 .2cm ,裂片矩圆形或卵状矩圆形,长2~ 5 .5mm ,下唇条形,长约 2cm ,内面有柔毛;雄蕊与花冠几等高,花丝长约 2cm ,无毛;花柱稍超出花冠,无毛。果实蓝黑色,卵圆形,长7~ 9mm ;种子褐色,稍扁,卵圆形或矩圆形,长约 5mm ,有浅的横沟纹,两面中部各有1棱。花期5~6(~7)月,果熟期9~10月。

产陕西、甘肃、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生于山谷溪旁或向阳山坡灌丛或林中,海拔550~ 1600m (川、滇可达 2200m )。

花供药用,是西南地区“金银花”药材的主要来源,收购以野生品为主,近年来有些地区已引种栽培。

1.3 灰毡毛忍冬

Lonicera macrathoides Hand.-Mazz

藤本,幼枝或其顶梢及总花梗有薄绒状短糙伏毛,有时兼具微腺毛,后变粟褐色,有光泽而近无毛,很少在幼枝下部有开展长刚毛。叶革质,卵形、卵状披针形、矩圆形至宽披针形,长6~ 14cm ,顶端尖或渐尖,基部圆形、微心形或渐狭,上面无毛,下面被由短糙毛组成的灰白色或有时带灰**毡毛,并散生暗橘**微腺毛,网脉凸起而呈明显蜂窝状;叶柄长6~ 10mm ,有薄绒状短糙毛,有时具开展长糙毛。花有香气,双花常密集于小枝梢成圆锥状花序;总花梗长 0.5~ 3mm ;苞片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长2~ 4mm ,连同萼齿外面均有细毡毛和短缘毛;小苞片圆卵形或倒卵形,长约为萼筒之半,有短糙缘毛;萼筒常有蓝白色粉,无毛或有时上半部或全部有毛,长近 2mm ,萼齿三角形,长 1mm ,比萼筒稍短;花冠白色,后变**,长3.5~4.5(~6) cm,外被倒短糙伏毛及橘**腺毛,唇形,筒纤细,内面密生短柔毛,与唇瓣等长或略较长,上唇裂片卵形,基部具耳,两侧裂片裂隙深达1/2,中裂片长为侧裂片之半,下唇条状倒披针形,反卷;雄蕊生于花冠筒端,连同花柱均伸出而无毛。果实黑色,常有蓝白色粉,圆形,直径6~ 10mm 。花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果熟期10~11月。

产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及贵州。生于山谷溪流旁、山坡或山顶混交林内或灌丛中,海拔500~ 1800m 。

花入药,为金银花地方习用品种之一,主产于湖南和贵州,有“大银花”、“岩银花”、“山银花”、“木银花”等名称。

1.4 卵叶忍冬

Lonicera inodora W.W.

藤本;小枝、叶柄和总花梗有时包括苞片、小苞片和萼筒均密被灰黄褐色弯曲短糙伏毛,夹杂少数几无柄的腺毛。叶厚纸质,卵状披针形至卵状椭圆形或卵形,长 6~ 12cm ,顶端急狭而渐尖或具短尖头或渐尖,基部圆至截形或浅心形,上面脉略下陷,疏被短糙伏毛,中脉毛甚密,下面各脉显著凸起,有弯曲的绒状短糙毛,脉上毛甚密,果时毛变稀;叶柄长5~ 12mm 。双花数朵至10余朵集合成腋生或顶生的伞房花序,花序梗长1~ 2cm ,很少单生于叶腋,有叶状苞;总花梗长3~ 15mm ;苞片和小苞片外面被黄白色短糙毛,苞片卵状披针形,长约1~ 2mm ,短于萼筒,小苞片圆卵形、卵形、长卵形或半圆形,顶钝或圆形,长为萼筒的(1/5~)1/3~1/2;萼筒圆形或椭圆形,长2~ 4mm ,外面无毛或有短糙伏毛及无柄的暗棕色腺毛,萼齿卵状三角形,长约 1mm ,外被疏或密的短糙伏毛,有缘毛;花冠白色,后变**,长1.5~ 2 .5cm ,稍弓弯,外被倒短糙毛,唇形,筒与唇瓣几等长或略较长,向上渐次扩张,内有小柔毛,上唇裂片长约 5mm ;雄蕊和花柱与花冠几等长,花丝基部有短柔毛,花药长3.5~ 4mm ;花柱中部或2/3以下有短糙毛。果实近圆形,蓝黑色,稍有白粉,直径约 6mm 。花期8月,果熟期12月。

产云南西部(腾冲)和西藏东南部(墨脱)。生于石山灌丛或山坡阔叶林中,海拔1700~ 2900m 。西藏民间有用本种的花作清热解毒药的。

1.5 短柄忍冬

Lonicera pampaninii

藤本;幼枝和叶柄密被土**卷曲的短糙毛,后变紫褐色而无毛。叶有时3片轮生,薄革质,矩圆状披针形、狭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 10cm ,顶端渐尖,有时急窄而具短尖头,基部浅心形,两面中脉有短糙毛,下面幼时常疏生短糙毛,边缘略背卷,有疏缘毛;叶柄短,长2~ 5mm 。双花数朵集生于幼枝顶端或单生于幼枝上部叶腋,芳香;总花梗极短或几不存;苞片、小苞片和萼齿均有短糙毛;苞片狭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有时呈叶状,长5~ 15mm ;小苞片圆卵形或卵形,长为萼筒的1/2~2/3;萼筒长不到 2mm ,萼齿卵状三角形至长三角形,比萼筒短,外面有短糙伏毛,有缘毛;花冠白色而常带微紫红色,后变**,唇形,长1.5~ 2cm ,外面密被倒生短糙伏毛和腺毛,唇瓣略短于筒,上下唇均反曲;雄蕊和花柱略伸出,花丝基部有柔毛,花药长约 2mm ;花柱无毛。果实圆形,蓝黑色或黑色,直径5~ 6mm 。花期5~6月,果熟期10~11月。

产安徽南部(黄山、青阳)、浙江、福建北部、湖北西南部、湖南、广东北部、广西东北部和东南部(陆川)、四川东南部、贵州东部至北部及云南南部(建水)。生于林下或灌丛中,海拔150~750(~1400)m。

花入药,贵州民间用来治鼻出血、吐血及肠热等症。

1.6 皱叶忍冬

Lonicera rhytidophylla Hand.-Mazz

常绿藤本;幼枝、叶柄和花序均被由短糙毛组成的黄褐色毡毛。叶革质,宽椭圆形、卵形、卵状矩圆形至矩圆形,长3~ 10cm ,顶端近圆形或钝而具短凸尖,基部圆至宽楔形,少有截形,边缘背卷,上面叶脉显著凹陷而呈皱纹状,除中脉外几无毛,下面有由短柔毛组成的白色毡毛,干后变黄白色;叶柄长 8~ 15mm 。双花成腋生小伞房花序,或在枝端组成圆锥状花序,总花梗基部常具苞状小形叶;苞片条状披针形,长2~ 3mm ,与萼筒等长或稍超过,连同小苞片和萼齿均密生短糙毛和缘毛;小苞片狭卵形至圆卵形,顶稍尖,比萼筒短或近等长;萼筒卵圆形,长约 2mm ,无毛或有时多少有短糙毛,粉蓝色,萼齿钻形,长1~ 2mm ,顶稍尖;花冠白色,后变**,长2.5~3.5(~4.5)cm,外面密生紧贴的倒生短糙伏毛,并多少夹有具短柄的腺毛,唇形,唇瓣内下方和筒内有柔毛,上唇直立,下唇反折;雄蕊稍超出花冠,花丝无毛或内侧有一行稀疏白毛,花药长2.5~ 3mm ;花柱伸出,无毛,柱头粗大。果实蓝黑色,椭圆形,长7~ 8mm 。花期6~7月,果熟期10~11月。

产江西西南部、福建中北部和中南部至西部、湖南南部、广东及广西东北部。生于山地灌丛或林中,海拔400~1100m。

花供药用,在江西上犹县作“金银花”收购,但产量甚小。

1.7 滇西忍冬

Lonicera buchananii Lacein kew Ball.

藤本;幼枝、叶柄和总花梗均密被灰白色卷曲短柔毛。叶片纸质,卵形,长达 5cm ,项端有短尖头,基部圆形,上面有光泽,除基部中脉外几无毛,下面灰白色,被由短柔毛组成的毡毛,网脉隆起而呈蜂窝状;叶柄长3~ 5mm 。双花单生于叶腋;总花梗纤细,长8~ 15mm ;苞片条形至披针形,叶状,有柄,长4~ 6mm ,毛被与叶相同;小苞片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长约 1mm ,顶端稍尖,外面被灰白色毡毛和短缘毛;萼筒卵形,长 1.5~ 2mm ,上半部连同萼齿均疏生短柔毛,萼齿三角形,顶端尖,外面和边缘都有短糙毛;花冠长2.5~ 5cm ,唇形,筒纤细,长 2.2~ 3 .2cm ,外面密被倒生短糙伏毛,内面密生短柔毛,唇瓣长约 1.8cm 。其余性状同灰毡毛忍冬。

产云南西部(盈江)。生于海拔 200m 左右的山地。

本种的花供药用,为云南盈江县“金银花”的主要来源。

1.8 盘叶忍冬

Lonicera tragophylla Hemsl.

落叶藤本;幼枝无毛。叶纸质,矩圆形或卵状矩圆形,稀椭圆形,长(4~)5~ 12cm ,顶端钝或稍尖,基部楔形,下面粉绿色,被短糙毛或至少中脉下部两侧密生横出的淡**髯毛状短糙毛,很少无毛,中脉基部有时带紫红色,花序下方1~2对叶连合成近圆形或圆卵形的盘,盘两端通常钝形或具短尖头;叶柄很短或不存在。由3朵花组成的聚伞花序密集成头状花序生小枝端,共有6~9(~18)朵花;萼筒壶形,长约 3mm ,萼齿小,三角形或卵形,顶钝;花冠**至橙**,上部外面略带红色,长5~ 9 cm ,外面无毛,唇形,筒稍弓弯,长2~3倍于唇瓣,内面疏生柔毛;雄蕊着生于唇瓣基部,长约与唇瓣等,无毛;花柱伸出,无毛。果实成熟时由**转成红**,最后变深红色,近圆形,直径约 1cm 。花期6~7月,果熟期9~10月。

产河北西南部、山西南部、陕西中部至南部、宁夏和甘肃的南部、安徽西部和南部、浙江西北部和南部(龙泉)、河南西北部、湖北西部和东部(罗田)、四川及贵州北部。生林下、灌丛中或河滩旁岩缝中,海拔(700~)1000~2000(~3000)m。

花蕾和带叶嫩枝供药用,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花在贵州印江收购入药,称“大金银花”,但产量不高。

1.9 新疆忍冬

Lonicera tatarica Linn.var.tatarica

落叶灌木,高达 3m ,全体近于无毛。冬芽小,约有4对鳞片。叶纸质,卵形或卵状矩圆形,有时矩圆形,长2~ 5cm ,顶端尖,稀渐尖或钝形,基部圆或近心形,稀阔楔形,两侧稍不对称,边缘有短糙毛;叶柄长2~ 5mm 。总花梗纤细,长1~ 2cm ;苞片条状披针形或条状倒披针形,长与萼筒相近或较短,有时叶状而远超过萼筒;小苞片分离,近圆形至卵状矩圆形,长为萼筒的1/3~1/2;相邻两萼筒分离,长约 2mm ,萼檐具三角形或卵形小齿;花冠粉红色或白色,长约 1.5cm ,唇形,筒短于唇瓣,长5~ 6mm ,基部常有浅囊,上唇两侧裂深达唇瓣基部,开展,中裂较浅;雄蕊和花柱稍短于花冠,花柱被短柔毛。果实红色,圆形,直径5~ 6mm ,双果之一常不发育。花期5~6月,果熟期7~8月。

产新疆北部。生石质山坡或山沟的林缘和灌丛中,海拔900~ 1600m 。黑龙江和辽宁等地有栽培。

新疆忍冬属植物有10余种,天山北麓的刚毛忍冬的花蕾和苞片,可以药用,也可大量栽培。刚毛忍冬花蕾绿原酸含量只高于花蕾和苞片含量0.327%,在花蕾和苞片不易分离时,花蕾和苞片可同时入药。

1.10 匍匐忍冬

Lonicera crassifolia

常绿匍匐灌木,高达 1m ;幼枝密被淡黄褐色卷曲短糙毛,枝黑褐色,无毛。冬芽有数对鳞片。叶通常密集于当年生小枝的顶端,革质,宽椭圆形至矩圆形,长 1~3.5(~6.3)cm,两端稍尖至圆形,顶端有时具小凸尖或微凹短,除上面中脉有短糙毛外,两面均无毛,边缘背卷,密生糙缘毛;叶柄长 3~ 8mm ,上面具沟,有短糙毛和缘毛。双花生于小枝梢叶腋,总花梗长2~10(~14)mm,具短糙毛或无毛;苞片、小苞片和萼齿顶端均有睫毛;苞片三角状披针形,顶端稍钝,长为萼筒的1/2~2/3;小苞片圆卵形,长约为苞片之半,顶端圆;萼齿卵形,长约 1mm ,为萼筒的1/3~1/2,顶端钝;花冠白色,筒带红色,后变**,长约 2cm ,外面无毛,内被糙毛,筒基部一侧略肿大,唇瓣长约为筒的1/2,上唇直立,有波状齿或短的卵形裂片,下唇反卷;雄蕊长与花冠几相等,花丝下部疏生糙毛;花柱远高出花冠,中上部以下有糙毛。果实黑色,圆形,直径5~ 6mm 。花期6~7月,果熟期 10~11月。

产湖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桑植)、四川东南部和西南部、贵州西部(毕节)和北部(道真),云南(麻栗坡)。生于溪沟旁或湿润的林缘岩壁或岩缝中。海拔900~1700(~2300)m。

四川武隆县民间栽培,以其花治风湿。

1.11 云雾忍冬

Lonicera nubium(Hand.-Mazz)Hand.Mazz

藤本,幼枝、叶柄和花序梗均被开展的黄褐色长刚毛和腺毛。叶硬纸质,卵状披针形至矩圆状披针形,长6~ 14cm ,顶端长渐尖,基部圆或微心形,上面有光泽,中脉及下面中脉和侧脉均有短刚毛,边缘至少有2列短刚毛;叶柄长4~ 7mm 。双花密集于小枝顶成总状或圆锥花序,夹生条状披针形苞状叶,有细长花序梗;总花梗长1~ 3mm ,有短刚毛;苞片披针形,长超过萼筒,连同小苞片和萼齿都有短刚缘毛;小苞片卵形或圆卵形,长约为萼筒的3/5~2/3,顶端钝;萼筒长约 2mm ,萼齿狭卵状三角形,略短于萼筒;花冠白带紫红色,后变**,长约 1.8cm ,外面多少有反折的短刚毛,唇形,筒长约与唇瓣相等,内面密生短柔毛,上唇直立,具短圆裂,下唇反曲;雄蕊与花冠等长,花丝基部和花柱中部以下有毛。果实黑色,圆形,直径约 8mm ;种子卵圆形,长约 3mm 。花期6~7月,果熟期10月。

产江西西部和南部、湖南西南部和南部、广西东北部、四川(达县)及贵州中部和南部。生于山坡灌丛或山谷疏林中,海拔750~ 1200m 。

这是一很特殊的种,它的毛被、叶形、花序和花序梗与同一亚组内的其他种颇不相同,足以成立独立的种。

1.12 川黔忍冬

Lonicera subaequalis Rehd.

藤本,小枝和叶均无毛。叶椭圆形、卵状椭圆形至矩圆状倒卵形或矩圆形,长6~ 11cm ,顶端钝,基部渐狭而下延于短叶柄,具软骨质边缘,小枝顶端的一对合生成盘状而顶端尖,下面通常有白粉。花6朵轮生于小枝顶,无总花梗;小苞片近圆形,长为萼筒的1/4~1/3,有缘毛;萼筒端部有腺毛,萼檐长约为萼筒的1/4,萼齿短,圆形,有糙缘毛;花冠**,漏斗状,近整齐,长2.5~ 3 .5cm ,外面疏被长糙毛和腺,内面有柔毛,裂片稍不相等,卵形,长 7~ 8mm ,顶端圆;雄蕊着生于花冠裂片基部稍下处,花丝约与花药等长;花柱无毛,伸出。果实红色,近圆形,直径约 7mm ;种子带白色,椭圆形,长约 2mm ,具细网纹。花期5~6月。

产四川西部至南部和贵州东部(盘县、毕节)。生于山坡林下阴湿处,海拔1500~ 2450m 。

1.13 金银花的变种或亚种

在各地生态条件的影响下,形成金银花异常丰富复杂的种内变异类型。在地方作为药用的就有多种属于忍冬属品种、原变种或原亚种的变种或亚种,下面介绍《中国植物志》中收载的峨眉忍冬、净化菰腺忍冬和异毛忍冬。

(一)峨眉忍冬

Lonicera similis Hemsl.var.omeiensis

峨眉忍冬是细毡毛忍冬的变种。叶下面除密被由短柔毛组成的细毡毛外,还夹杂长柔毛和腺毛。花冠较短,长1.5~ 3cm ,唇瓣与筒几等长。

特产四川西南部、北部、东北部和东部。生于山沟或山坡灌丛中,海拔400~ 1700m 。

此变种的花在四川旺苍、江油等县作“金银花”收购入药。

(二)异毛忍冬

Lonicera macrantha var.heterotricha

异毛忍冬是大花忍冬的变种。叶下面除了有糙毛外,还被由稠密的短糙毛组成的毡毛。花期4月底至5月下旬,果熟期11~12月。

产浙江南部、江西西部、福建(南平)、湖南西南部、广西、四川东北部(南江)和东南部(光文、江北、秀山)、贵州及云南东南部和西部。生于丘陵或山谷林中或灌丛中,海拔350 ~ 1250m ,在云南可达 1800m 。

此变种具有介乎大花忍冬和灰毡毛忍冬L.macranthoides Hand.-Mazz之间的特征。其叶下面由短糙毛组成的毡毛,堪与灰毡毛忍冬相比,但却同时存在较长的糙毛,而且小枝和花冠外面的毛被以及花冠的长度,又都与大花忍冬相一致。

(三)净花菰腺忍冬

Lonicera hypoglauca Miq.Subsq.nudiflora

净花菰腺忍冬是原亚种菰腺忍冬的亚种。主产于广东北部和西部、广西、贵州西南部及云南东南部至西部和西南部。在广西有栽培,为主流商品。花蕾长 1.8~ 4 .5cm ,直径1.5~ 3mm ,无毛或疏被毛。腺毛无或偶见,头部盾形而大;厚壁非腺毛少,长约至704μm,螺纹较密。总氯原酸含量6.91%。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880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