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之前,园林艺术从发展到兴盛,是在模仿天然山水,并利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修筑亭、台、楼、阁,叠山理水,创造一种集美的自然景观、人文知识、功能用途于一体的人造景观,因此引发产生的盆景风格。
在唐、宋、元各代均以山水盆景为主,盆栽植物虽始于晋代,但却盛于明清。近年在西安中堡村出土的盛唐时期墓葬中发现一具完整的唐三彩砚,其底部为一浅盆,前端为一水畔,后部为群山环立的景物,山上花草树木喜人,栖居的小鸟栩栩如生,这是典型的山水盆景特征,并已说明当时的山水盆景已达到相当高的境界,相对于当时的植物盆景而言,艺术造型境界高出许多。
这从唐章怀太子李贤之墓出土的文物——仕女手托植物盆景的壁画可以得到印证。而且在这一时期论及盆景的诗歌、专著等,也以山水盆景见多。如白居易在《太湖石》中写道:“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岭崟。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嵌空华阳洞,重叠匡山岭。邈矣仙掌回,呀然剑门深。形质冠今古,气色通晴明。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沉沉。天姿信为异,时用非所任。磨刀不如砺,捣帛不如砧。何乃主人意,重重如千金。岂伊造物主,独能知我心。”
大文豪苏东坡也是个盆景迷,他在扬州自作盆景并作一首诗:“梦时良是觉是非,汲水埋盆故自痴。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乌道绝峨嵋。秋风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一点空白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
北宋政和年间名画家张择端的《明皇窥浴图》中所描绘的盆栽就有陈于案上的苍老松树,其干略呈曲折状,栽于圆形深盆;将牡丹、荷花与玲珑奇石配植于长方浅盆之中。特别是《宜和石谱》、《渔阳公石谱》、《云林石谱》等专著的出现,更推动了盆景,尤其山水盆景的发展。
到了宋末元代的盆景出现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作品有题词,二是出现小型盆景。
如李士行的《偃松图》,画题名为“轮囷离奇”,词中有“一株天下五针松,间年火却为始终,问形势欲擎云空,春风秋月郁葱葱,梢为华盖身为龙,不随绮里夏黄公”。
又有法名“韫上人”的高僧,他独创一格,制作盆景取法自然,饶有画意,擅作“些子景”,高不盈尺,笔墨精炼,风情漠漠,开创小盆景之先河;有诗赞:“咫尺盆池曲槛前,老禅清兴拟林泉。气吞渤澥波盈掬,势压崆峒石一拳。仿佛烟霞尘隙地,分明日月在壶天。旁人莫讶胸襟隘,毫发从来立大千”,高度概括了深刻的意境和小中见大的艺术特点。